APP下载

结构化视域下园本课程的建构方法

2021-04-09周会

幸福家庭 2021年24期
关键词:园所园本课程内容

周会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为引领,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指引下,幼儿园课程走向了改革之路。幼儿园在充分关注地区及幼儿差异的基础上,应转变课程理念,不断挖掘园本资源,关注生活实践,整合零散经验。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实践中积淀园所文化,通过开展主题式活动、项目式活动等课程实践,立意选点、串珠成线、连线成面、卷线成体,以实现园本课程方案结构化、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实施结构化、课程评价结构化。

(一)课程内容园本化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课程游戏化改变了幼儿园的教育观,从“教师在前,儿童在后”转变为“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同时,课程游戏化还改善了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契合《指南》精神的生活化、游戏化理念,不断冲击着教师的心灵。跟随着省里的脚步,笔者所在幼儿园也循序渐进式地踏入課程改革之路。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幼儿园要从园所现状入手,了解园所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幼儿的活动状态,基于本园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从而有效地促进园本课程的开发。

(二)开发园本课程是满足地区及个体差异的需要

改革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改革也并非摒弃所有,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传承与创新。这就需要幼儿园关注地域文化差异,一个地区的文化是幼儿生活经验的体现。幼儿园还要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理解并尊重他们,因材施教。比如,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项目式活动,充分利用园所现有资源,根据每名幼儿的特点开展灵活的、个性化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以促进每一名幼儿在自身水平基础上有所发展。

(三)实施园本课程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在以幼儿为本的课程理念引导下,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课程目标的终极指向。幼儿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主的学习与探究能力。

(一)转变课程观念,关注生活实践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的课程观、儿童观和教育观,笔者所在幼儿园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问题为导向,分析深层次原因,以更好地把握课程改革理念。通过调查发现:一是大部分教师能正确理解园本课程,但部分年轻教师缺乏课程实施经验,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制约着其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水平;二是课程审议不充分,教师的反思能力有待提升,幼儿园需要多层级、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课程审议活动,以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水平。幼儿园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育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能力上帮助教师提升,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加强课程审议,促使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班本课程、园本课程的建构者。幼儿园要引导教师学会从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挖掘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以实现教师和幼儿在共同生活中实践、进步、成长。

(二)挖掘园本资源,坚持本土实践

幼儿园要将游戏化的课程理念渗透在环境中,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中心,因地制宜地创设幼儿园环境。幼儿园要从室内—室外、班级—园所、人工—生态、园内—园外,多层次、多维度地拓宽课程资源,挖掘隐藏资源,提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运用能力,重视生活资源与课程的紧密结合。

1.收集—管理—利用。基于原有园本课程、体育游戏的大量资源素材,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中要不断积累收集、优化整合。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从寻找资源开始,梳理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制作幼儿园教育资源地图。通过系列教研,教师和幼儿使用资源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2.挖掘—实践—丰富。伴随着课程的融合、调整,幼儿园要不断地挖掘隐藏资源,加强课程实践,呈现出动态的园本特色课程资源库。幼儿园还要在市、区教研室专家的引领下正确认识课程要素,并结合园所的实际和优势开展实施,不断完善园本课程内容,有效构建园本特色课程。

3.梳理—调整—建构。幼儿园要对园本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再审议,不断完善资源地图,通过收集问题、数据,调整实施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建构富有园所特色的园本课程。

(三)多方参与审议,融合课程实践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审议活动,看清并深入分析现实问题,不断地整合、建构符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园本课程体系。幼儿园通过成立课程建设组,从班级—年级—全园,从主题活动—一日活动—半日活动,多层级、多维度地开展课程审议活动,调整课程内容,使之班本化、园本化。在小教研、大教研活动的引领下,教师可以通过观点分享—脑力激荡—思想碰撞等形式,关注教育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将实践经验转化为行动方向,使之不断融合、创新并持续发展。

(一)整合课程目标:立意选点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对课程目标提出的总要求以及《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笔者所在幼儿园基于园本课程“一月又一月”九个主题课程活动,从体能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艺术素养四个方面确定了“发展潜能,促进幼儿身体、认知、情感、艺术”的课程,明确了课程方向。

(二)整合课程内容:串珠成线

在扎实做好区蓝本课程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幼儿园将园本课程中的九个主题“经历课程”相关的主题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抓住教育契机,随机生成了多个项目式活动,如119消防专题项目、体能大循环项目、四大运动节项目等,充实了课程内容。同时,笔者所在幼儿园参考了《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生活化课程》《幼儿园项目课程教学》等书籍,将主题与项目活动串珠成线,有效融合,构建了富有园本特色、符合园所实际情况的园本课程。

(三)整合课程实施:连线成面

1.在主题活动中渗透,丰富幼儿经历。笔者所在幼儿园从幼儿的生活与游戏入手,关注幼儿的学习与交往过程,以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并具有价值的系列活动为主题,开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日活动,从而丰富幼儿的经历。上学期,笔者所在幼儿园将“爱”“庆生”“发生火情怎么办”“冬·年”四个主题,通过课程审议融合到区蓝本课程中开展实施。下学期,笔者所在幼儿园将“春”“蚕”“帽子”“我在马路边”“我们的节日”五个主题结合区蓝本课程有效整合。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目标要突出层次性、启蒙性,主题内容要注重生活性、浅显性,主题结构要关注整体性、综合性,主题实施要注重游戏性、经验性、灵活性。

2.在项目活动中实践,提升幼儿兴趣。教师要通过深度观察,发现教育契机,随机生成项目式活动,并从原有的关注教材转向关注幼儿的经验与兴趣所在,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着重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的游戏化特征。教师要从环境创设、区域规划、生活活动、资源利用、观察指导等角度切入,紧密联系幼儿的现实生活,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幼儿园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自主权,让幼儿在动态的课程中自由舒展、自主探索,以不断提高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程度,建构符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园本课程体系。

3.在一日活动中落实,积累幼儿经验。经验是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园要本着“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关注教学、游戏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梳理主题中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等,实行弹性的作息制度,给予教师和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育行动。

(四)整合课程评价:卷面成体

以往的課程评价往往更重视结果,忽视了活动过程及幼儿内在发展之间的联系,而《指南》倡导的关注个体差异则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思考课程建设。因此,幼儿园的课程评价要更多地关注过程性的内容,关注幼儿、教师的生活转变。幼儿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课程评价。

1.课程方案评价。课程方案直接关系着课程实践的方向。幼儿园可以通过大教研、小教研活动,执行课程审议制度,加强课程审议,进行课程方案评价,不断改进课程方案,从而更好地指导课程实践活动。

2.课程实施评价。幼儿园要明确幼儿的主体性地位,通过自我评价、记事本评价、同伴评价等形式,鼓励幼儿参与课程评价,激发幼儿参与课程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幼儿园可以利用动态的评价方法对幼儿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探索符合幼儿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的课程内容,从而搭建起课程与幼儿生活的桥梁。

3.实施效果评价。幼儿园可以借助跟踪观察、调查访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半日跟踪、问卷调查、自我反思、案例探讨等形式,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进行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价。幼儿园要鼓励家长参与课程评价,引导家长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建言献策,以提升课程改革实效。课程评价的主体以及课程评价维度的多元化能够让幼儿园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课程实施的状况,从而促进园本课程在结构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天都幼儿园)

猜你喜欢

园所园本课程内容
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
幼儿园摇篮文化引领园所内涵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