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与提升策略探析
2021-04-09赵思婷
摘要:新媒体时代让我们意识到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暴露出自身一些网络媒介接触问题。本文立足于生活实际并结合媒介素养相关理论,首先明晰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探究大学生接触网络媒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就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居于世界首位,而学生群体又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占比26.9%。目前,大学生是互联网最为活跃的群体,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他们也在网络接触行为中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媒介素养内涵探析
“媒介”一词在我国最早源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这句话的意思是回看古今,任用人才,必须要通过他人的介绍与荐。这里的媒介一词,狭义上看是双方之间的中间人,广义上看,这里媒介一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双方人和事物间的中介。《现代汉语词典》中“媒介”被定义为“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与此相似,雷吉斯·德布雷认为媒介的重点是中介行为。在传播学领域,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媒介的概念做出界定。“传播学之父”施拉姆赋予媒介极高的地位,他认为媒介是“信息通道上强大的把关人,对什么样的信息能够通关放行拥有强大的权力。”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可以理解为,文字是语言的延伸,电视是人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所以媒介的本质是工具,他们都是人某种感官的延伸。我国学者杨鹏从人类传播行为的三要素角度理解媒介,他认为人类传播行为由传者、信息、受者三要素构成,而媒介就是信息传者和受者之间用以承载、运输信息的工具,如信函、报刊、电话、电视等。素养一词在我国早有出现,《汉书·李寻传》中写道“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这句话的意思是,马不伏在槽中受人驯养,就不能驰骋千里;官员平时不加强修养,就不能担负起强国的重任。在这里,“素养”作为动词,是修习涵养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被定义为“平日的修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欧盟认为素养是“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可以看出,不仅“素养”的内涵与所属时代的教育目的密不可分,而且“素养”本身也具有一种动态的生成性,它的内涵随着不同时期社会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尽管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运用“媒体识读”“媒体素养”等不同的词语来阐述媒介素养的概念,但大家对媒介素养内涵的认识基本一致。英国著名媒介教育学者大卫·伯金汉依托自身多年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将媒介素养界定为“为了使用和解读媒介所必需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将媒介素养界定为“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1992年阿斯彭研究所在美国召开的“全国媒介素养领导人会议”上,将媒介素养简单定义为:“一个具备媒介素养的人应该拥有解读、评估、分析和创造纸质和数字媒体的能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开在《媒介素养学科建立刍议》一文中从心理学、传播学以及社会学三个视角对媒介素养加以定义,他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将外部世界进行内化的能力;是一种使用传播工具的技能,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媒介使用权益。”
综上所述,从表面上看,国内外学者对于媒介素养概念的理解随着传播模式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对不同媒介提出不同的技能要求,但观其本质,媒介素养的内涵始终是利用媒介信息为人服务,利用媒个信息促进人类发展。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探析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播媒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微博、微信等依托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界在媒介素养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媒介素养。综合网络媒介的特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众多学者对网络媒介素养概念的探讨,结合自身经验,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容应该包括网络媒介意识、网络媒介知识、网络媒介使用能力和网终媒个道德四个方面。大学生首先要拥有对网终媒介的正确辨析与判断意识,承认网终媒介收集信息的丰富与便捷,正视网络媒介与政治、经濟、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大学生还应该具备一些基础的网络媒介知识,具体包含计算机操作基础知识、网络基本知识等。网络媒介使用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网络媒介知识进行网络媒介活动的能力,是大学生网终媒介素养的核心,即网络信息辨识力、网络信息生产力、网络信息传播力三种。网络信息辨识力,是分辨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要求大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网络信息由于信息发布者的立场不同皆经过一定的设计和安排。网络信息生产力,是加工、处理、创造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道德是指大学生在参与整个网络媒介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上获取新闻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大学生具有更为成熟的想法与观点,并乐于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根据《南方都市报》统计,从2020年1月20日至3月底,通过微博、微信等各大网络平台发布的谣言共有2498条,媒体和政府的日均辟谣量高达67条。一些虚假的网络传闻层出不穷,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性认知和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
根据学者对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结合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实际表现,发现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三条特征。
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目的不明确
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可以轻松透过媒介直接获取大量信息。当代大学生虽然较早接触互联网,具备一些互联网的基础知识,也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红利,但大部分人在互联网上获取的收益与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完全不成正比。面对各大网络平台上充斥的信息,大学生每天耗费好几个小时在各个社交软件或短视频平台上,被动接受媒体投放的信息,不去理性思考自己对于信息的真正需求。
大学生筛选信息能力相对薄弱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大学生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中获取信息且主要在微信、微博以及短视频平台中获取碎片化信息。
这也意味着,由于信息发布者不同,大部分信息具有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利益诉求,信息内容绝非客观,真实性也难以保障。这些信息内容甚至是被“算法”精准地投放于每个人的面前。理论上,获取越多的信息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判断,但是由于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主观性较强,人们在搜寻信息时并没有展现出这一点,部分大学生被这些虚假信息所裹挟,没有做出合理的信息筛选,甚至出现很多网络失范行为。
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有待加强由于互联网具有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网络谣言的生成、传播周期大大缩短。这种多方面,范围广的谣言让感性的大学生经常无法判断信息真伪。大学生的经验和阅历还积攒的不多,往往对这些精心设计的虚假信息进行感性判断,极易被有心之人发布的煽动性言论所蛊惑。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分析部分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总结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相关媒体社会责任缺失
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的流言流通量公式来看,一件事越是重大,大众获得的信息越是模糊,谣言出现的几率就越大。以2020年为例,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最初期的一些媒体并没有做好疫情信息的科普工作,甚至部分媒体在没有核实信息真实度的情况下就大肆转载疫情相关的新闻。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失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相比于刻不容缓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需求,高校并没有表现出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足够重视。我国开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课程的高校屈指可数,多集中于传媒类和新闻类专业,面向普通大学生设置的相关课程处于缺失状态;且有很多高校只是在思政类课程中涉及小部分内容,并没有系统讲授网络媒介素养相关知识。大学生更多的是在互联网生活中逐步学习关于网络媒介的相关知识,或是在热点事件中总结相关的经验。
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
Arie Kruglanski在l993年提出“认知闭合“概念,即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景时,对于确定性的答案具有强烈愿望。这一理论充分解释了部分大学生产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原因。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还不是很充足,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又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究其根本,是部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缺失,辩证思维能力不足。
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建议
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
目前,我国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有很多,例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但是当今互联网发展十分迅猛,许多时刻,政策的发布并未能很好地跟上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相关部门必须立足于互联网发展的实际,主动出击,提高伪造信息的处罚成本,因时而变,不断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规政策,发挥好政府的监管作用。
发挥大众媒体的“把关人”作用大众媒体要认识到自身身份的独特性。大众媒体承担着双重责任,它既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工具,又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载体作用。因而,大众媒体要充分承担起其“把关人”的责任。大众媒体要充分发挥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作用,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宣传与弘扬网络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大众媒体也要承担起“吹哨人”的责任,及时破除网络中的谣言和伪科学,维护网络正常秩序。
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其一,高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首先,高校要按照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网络煤介素养教育课程。我国缺乏网络煤介素养教育的系统课程,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是在互联网接触中摸索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高校应开设相应的通识课程,系统地教授网络信息的特点、网络媒介知识和相应的法规政策。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的网络接触行为中,不易观测,更多的是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互联网中的展现,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其二,高校要大力提倡网络媒介素养的相关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媒介素养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颇为虚拟的思维模式,需要在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中不断培养。基于此种特点,高校可以组织相应的网络媒介素养知识竞赛、网络媒介素养主题征文、在学校网站专门开辟相应的栏目。
其三,高校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网络媒介素养培训。高校应该先从教师培训作为切入点,普及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相关的操作技能,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鼓励教师开展相应的线上教学课程,帮助教师了解并认识当前互联网特点,意识到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问题。
综上所述,提高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校应在教育教学引导方面不断渗透有关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理念,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以及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
赵思婷(1996-),女,汉,辽宁本溪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多媒体艺术与技术研究。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