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一个特立独行的可爱“顽童”

2021-04-08顾玲

快乐作文(7.8年级) 2021年3期
关键词:索亚顽童吐温

顾玲

提到儿童文学中的世界经典“顽童”,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东方文学中那个追求个性、桀骜不驯的皮猴孙悟空,西方文学里《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那个“顽童”汤姆· 索亚。《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原名为《The story of the boy》,即“善良的坏男孩”。可是,首创这个形象并不是马克·吐温,而是另一位美国作家托马斯·巴雷·奥尔德里奇,他那部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坏孩子的故事》比《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整早发表了七年。其书名是《The Story of a Bad Boy》,讲的是一个“善良的坏男孩”的故事——他的坏,只是相对于他身边的那些好孩子而言。

我们现在说的“顽童”,其实就是源自“Bad Boy”这个词,只是我们没有采取直译的方式把它译成“坏孩子”——“坏孩子”和“顽童”,应该有本质区别,一个是不可救药,一个不过是淘气、恶作剧而已,还依然可爱。比如,汤姆的本质并不坏,自始至终没有逾矩犯错,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叛逆淘气特立独行的“顽童”罢了。

一个喜欢玩具与游戏以及恶作剧的“顽童”形象

为了避免姨妈对自己的惩罚而经常恶搞大人们,汤姆收获了许多乐趣。如开篇波莉姨妈到处寻找汤姆无人应答,而汤姆正准备悄悄从姨妈背后溜走,这是一幕充满童趣堪称儿童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开场之一。接着,当姨妈抓住汤姆发现他偷吃了果酱后准备用鞭子惩罚他,汤姆脑袋转动飞快想出办法避免惩罚。鞭子在空中晃悠——情况万分紧急。“不得了!瞧你身后是什么,姨妈!”老太太以为有危险,急忙撩起裙子,转过身去。汤姆拔腿就逃,顷刻爬过高高的木栅栏,一转眼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为了逃避惩罚而大大咧咧地恶搞极具“顽童”的风格,让读者不由得会心一笑,无数读者在汤姆身上看到小时候自己的影子。另外,汤姆在大街上练习一种新奇的吹口哨方法,却遇到镇上新来的孩子的“挑衅”,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吵,在对方越过汤姆用大脚趾画下的“三八线”后,一场“大战”爆发了,新来的孩子的求饶预示着汤姆取得胜利,捍卫自身的“地位”。在慎重的考虑后,汤姆扮演起了罗宾汉,成为一名无比威风的“大英雄”。

一个活泼好动、天真无邪的“顽童”形象

主人公汤姆对这个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相信海盗和宝藏的存在,每天都想象着冒险和打败海盗,同时也有着不折不扣的调皮的“顽童”的一面,对波莉姨妈的管教置若罔闻,还想法使波莉姨妈生气,让她大呼弄不懂:“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个家伙脑袋里的下一个鬼主意是什么。”姨妈想教训一下这个小机灵鬼,要他将家里的院墙重新粉刷一遍,这本来是很艰辛,很乏味的工作,可是汤姆却灵机一动,先是提出诱人的条件和吉姆谈判,一计不成,放弃收买他们的念头,改变策略,故意在小伙伴面前用艺术家的眼光欣赏着自己的最后几刷,审视其艺术效果,“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应该喜欢干。难道一个小孩天天有机会刷围墙玩吗?”一句话撩动了所有孩子的心,终于吸引众人争相拿出自己的“财产”来交换粉刷的机会。结果汤姆不但不需要自己完成这个“惩罚”,不少孩子都倾其所有才能取得帮他刷墙的“特权”,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又收获了一大堆玩具,汤姆已经从早上一个可怜的穷孩子成为一个地道的阔佬,享受着闲散和舒适,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为汤姆的“俘虏”,不仅替他刷墙,连自己的全部家当也赔上了。汤姆性格中天真烂漫和聪明过人一面,以及勇敢且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强烈的责任心和领导力在这里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现,当之无愧地成为同龄人中的“大人物”。

一个聪明灵活、富于想象力的“顽童”形象

汤姆身上,不只是顽皮,还有令人爱不释手的熠熠生光的正能量,那就是他的正直勇敢,敢于承担。这让读者会为他的捣蛋而头疼,也会因为拥有正义感而喜爱他。面对危机时,会迅速镇定下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汤姆和哈克贝利· 芬为了治好疣子提着一只死猫去坟场,意外地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细节:恶棍印第安·乔在盗墓扭打时杀死了鲁滨逊医生,却嫁祸于被打昏的同伴波特。两个孩子吓得魂飞魄散,汤姆非常理智没有发出声音来,为免遭乔的报复,和哈克贝利立血誓决不泄密,在充分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等待时机再处理。由此可见,每个天真的童年孩子,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正义感,这种正义感使得两颗幼小的心灵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恐惧,汤姆受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受到了良心的折磨。随着事态的发展,为了挽救无辜的受害者波特,汤姆充满正义地站出来指证真正的杀人凶手乔,波特无罪释放,汤姆的行为再次让人喝彩。

一个机智勇敢、拥有冒险精神的“顽童”形象

最能体现汤姆“顽童”形象的则是山洞遇险。汤姆和蓓姬以及其他几个伙伴去“野餐会”,来到了迷宫般的岩洞里面玩。汤姆和蓓姬光顾着玩耍,脱离大伙,在山洞里面迷了路,历尽波折,饥饿、干渴、黑暗和恐惧,不断地袭击着无助的他们,更可怕的是,曾经被汤姆揭发的杀人凶手印第安·乔竟然也在里面!尽管恐惧到极点,可是汤姆还不忘安慰蓓姬。当蓓姬陷入一种可怕的麻木状态时,他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掩饰自己的饥饿和疲惫,很有信心地亲吻蓓姬,而后掏出口袋中放风筝用的绳子,绑在石头上,手脚并用,摸索探路。饥饿带来的痛苦,死亡的临近的悲伤都被抛到了脑后。历经种种困难,终于找到了出口,汤姆带领蓓姬安全地逃出山洞。接着村民封死了山洞,让印第安·乔死在洞里,恶人得到应有的报应,汤姆和哈克也找到了那笔宝藏。内心永远是纯真的汤姆,再次成为让人们耀眼的英雄。

一个具有强烈的历险欲和模仿欲的“顽童”形象

汤姆喜欢去模仿侠客、强盗的一些行为,始终认为强盗就是满身正义的英雄。“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盗王”,作品中提到的这些头衔都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通过无忌的童言,读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弊病与黑暗。“一般来说,强盗比海盗要高尚得多。‘血手魔王‘海上霸王在大多数国家里,他们是最高尚的贵族,就像公爵之类的。”汤姆对哈克说的这段话让我们哑然失笑,也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他幻想自己是一名军人,多年后带着赫赫战功和荣耀返回故里。还有比这更风光的就是当闻名于世的海盗。他失踪以后,悲痛万分的波莉姨妈说:“他不过是个小毛孩子,不能怪他。可他的心地从来都不坏,其实,没有比他心肠更好的孩子了。”汤姆所做的一些冒失的行为,正是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自然过程。

一个让人争议的“改邪归正”的“顽童”形象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争议最大的就是它的结尾。故事最后,一直反抗成人世界的汤姆居然妥协了,被一直渴望逃离的所谓文明社会收编了,和大人站到一起,不但自己成为一个好市民,还把逃走的哈克贝利找回来了,规劝他做一个体面人,接受那个有钱的寡妇的收养,不然连他——汤姆自己都会被人瞧不起。这显然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当然,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汤姆的这种变化,这本书的原版编者约翰·C·葛伯就指出:“作品其实是对成长进程的一种嘲讽性的说明,因为汤姆最后更接近于圣彼得堡的成人,这些成人往好里说是虔诚而善感;往坏里说则遇事不能容忍,生性残酷……马克·吐温可能想提醒我们:我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往往越来越看重社会习俗和社会的赞许与否,越来越丧失我们对个人自由的热爱。”

在小说中,马克·吐温极力赞美儿童的纯真和善良,批判成人世界里刻板虚伪的教育模式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汤姆·索亚虽然表面上调皮捣蛋、思想叛逆,但内心里却充满正义感、乐于助人、不畏艰难。他之所以逃课是因为他厌恶呆板枯燥的教育模式,他之所以厌恶牧师是因为他发现牧师说的都是骗人的鬼话,他之所以梦想当海盗是因为他想尽力摆脱枯燥的生活环境。不难发现,汤姆·索亚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叛逆儿,公然挑战成人世界的道德标准。

汤姆·索亚的所作所为,所见所想,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一个孩童所能经历的一切,在汤姆的身上我们能看见许多人童年的幻想。而实现这一梦境的就是鬼精灵汤姆和赐予他“生命”的小说家马克·吐温。马克·吐温在描写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儿童时并没有仅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画上,而是按照儿童的天性发展,对儿童的心理方面也做了较深层次的描述。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汤姆·索亚的世界充满阳光和期望。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理想、有快乐,美梦便会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能够自由地发挥,创造出一片人生的晴空,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梦。

猜你喜欢

索亚顽童吐温
孔子劝顽童
百年畅想
一只小海狗的使命
路遇顽童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滑稽透顶的“疯子”
王子与贫儿(上)
客利尔镇的巫女
童年的味道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