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未来研究方向:精准契入社会关切

2021-04-08黄建伟张兆亮

行政与法 2021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国家

黄建伟 张兆亮

摘      要:本文运用UCINET软件对在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中检索到的1217篇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描绘并诠释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图谱,试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精准契入社会关切提供动力。探讨中发现,目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尚存一些空位,说明该领域仍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很好的研究前景。在未来的研究中要继续巩固、完善和发展现有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讲好中国国家治理故事、汇聚中国国家治理智慧的实证研究。

关  键  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UCINET软件;研究图谱;社会关切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1)03-0001-14

收稿日期:2020-10-24

作者简介:黄建伟,南京财经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张兆亮,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治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了相应决定,这既反映出党和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心,也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尚未完成。因此,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既有成果进行整体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其既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从而为更深一步的研究提供坐标参考,也有助于拓宽研究者的视野,提高整体研究水平。

一、研究設计

(一)分析工具

UCINET网络分析软件可通过对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探测出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变特征,并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分析结果加以呈现,使复杂数据直观化,从而帮助研究者有效识别该领域的热点内容板块、核心力量分布以及研究空位。因此,本文运用UCINET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文献进行剖析,具体步骤如下:将从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选择的文献以xls格式导出,分别列出各文献的作者、时间、发文机构与关键词,然后借助COOC软件列示出作者、机构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与共现矩阵,再用UCINET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以可视化的研究图谱对分析结果加以呈现。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涉及期刊、报纸、会议、博硕士论文及著作。其中,期刊、报纸、会议、博硕士论文来源于中国知网,著作来源于国家图书馆。经过筛选,最终获得文献数据总计1217篇(文献检索条件见表1)。其中,CSSCI及其扩展版564篇,报纸335篇,会议43篇,博硕士论文124篇,著作151篇。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精髓,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能够直观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故本文主要对相关文献关键词的词频、聚类、热点进行共现分析。鉴于报纸没有关键词,本文对其进行了提炼。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既有成果的可视化分析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既有成果发表时间分布

对一个研究领域发文数量的时间波动趋势进行宏观分析能够清晰把握该领域的发展历程。为了探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研究水平,本文统计了2013-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并对所选定的1217篇文献进行年度文献量汇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以来,学界开始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可将2013年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开元年。由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于同年11月份,已接近年末,所以该年相关文献发文数量较少,但这也为次年的文献“喷发”奠定了基础。2014年,相关文献发文数量达至巅峰,共计290篇,从中亦能看出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时政偏好。2015-2019年,尽管相关文献发文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总体上趋于稳定,这也与学术研究良性的发展周期变动相符。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在此推动下,学界持续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在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既有成果进行综合时区分析后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的理论探索阶段,主要趋向于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特征、理论依据、现实意义等;中期的现实需求阶段,主要趋向于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框架、实现路径、治理方式等;后期的问题解析阶段,主要趋向于剖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求解决方案。该阶段尚处萌芽期,相关文献量较少,是未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文献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

文献作者是学术研究的主体,通过对作者的发文频次进行分析可以获得该学术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再对各核心作者的研究领域进行针对性分析即可得到该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且,通过对作者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该学术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与合作强度,有助于为后期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在对1217篇文献的作者进行数据分析后计算出各作者的发文频次(见表2)。

表2数据显示,文献发文数量在10篇及以上的作者有5人,文献发文数量在5篇及以上至10篇以下的作者有11人。这16人共计发文128篇,占文献总数的10.5%,说明他们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本文对发文数量排名前10位作者的研究领域进行概括后发现其主要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协商民主的重要性研究、[1-3]依法治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4-7]全球化进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研究[8][9]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研究[10-12]等。

本文在对1217篇文献的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后生成了作者合作网络。网络中节点的大小代表点度中心性的强度,线条连线及粗细反映作者的合作关系和合作频次,连线数值表示具体合作频次。考虑到对全部作者进行矩阵构建工作量大且生成的合作网络错综复杂,难以突出重点,故本文选取发文频次在2及以上的169名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并把其中独立的作者删除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可视性。结果显示,共现作者中高旭、唐莲英和曾小锋的合作强度最大;陈亮和王彩波的合作频次最高,达到5次,王可园和齐卫平、宋连胜和李建的合作频次为3次;合作网络的整体密度为0.0013(见图2)。由此可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总体特征。也就是说,该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核心团队,但各团队之间联系强度较弱,且整体联系不紧密,很多核心作者都趋向于各自的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群贡献较小。在后期的研究中核心作者群应加强合作,集百家之长。

(三)发文机构及合作网络分析

為了解各发文机构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贡献度,找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群,本文对1217篇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后生成了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见图3)。网络中节点的大小代表点度中心性的强度,线条连线及粗细反映机构的合作关系和合作频次,连线数值表示具体合作频次。本文选取发文频次2及以上的187个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并删除其中独立的机构,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可视性。结果显示,山东大学、中国政治学会的点度中心性最强,即其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关系最紧密;中国政治学会与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的合作频次最多,达到5次;合作网络的整体密度为0.0026,网络密度较小,机构合作不紧密。这与作者合作网络的分析结果极为相似,原因在于文献作者与发文机构具有对应关系。

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出各发文机构的具体情况,本文列示出发文量排名前16位的机构及文献频次(见表3)。结果显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主要涉及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法学院等)、研究所及相关学会。其中,发文量10篇以上的机构有6个,包括吉林大学35篇、华东师范大学19篇、武汉大学18篇、北京大学13篇、国家行政学院11篇、中共中央党校11篇。这6个机构的发文量占排名前16位的机构发文总数的60.1%,说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机构比较集中。本文对排名前6位的机构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概括出核心机构群的研究要点,即吉林大学侧重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13-16]华东师范大学侧重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党政治研究;[17-19]武汉大学侧重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府职能和公共政策研究;[20-23]北京大学侧重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创新研究;[24-26]国家行政学院侧重于大数据与社会组织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研究;[27-29]中共中央党校侧重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的数字政府与法制研究。[30-32]由此可知,各核心机构虽然都有自己的研究要点领域,但在研究方向上也有交集,这就为各核心机构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本文通过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既有成果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试图揭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热点、知识结构和研究空位。

(一)关键词数据处理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鉴于相似的观点不同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影响到关键词分析结果的概括性和可视性,因此本文采取“清洗”的方式对1217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重新编辑,删除了“学习参考资料”“建设”“关系”“发展”“文献”等无用关键词,合并了具有同种意思而表达方式不同的关键词,最终汇总出25个关键词(见表4)。同时,本文依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生成了关键词频次分布图(见图4)。

(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本文将“清洗”后的关键词导入COOC软件获得关键词共现矩阵,再将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UCINET软件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5)。网络中节点的大小代表点度中心性的强度,线条的连线及粗细反映关键词的共现关系与共现频次。结果显示,关键词共现网络的整体密度为0.8667,网络密度较大,表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领域较为集中,这就与作者合作网络与发文机构合作网络的分析结果产生了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领域研究中不同作者的切入点不同造成的,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另外,通过对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点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的综合分析可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热点关键词为“现代化”“治理”“国家与社会”“改革创新”“法治”“政党政治”“顶层设计”“政府”“治理模式”等,而“路径”“善治”“决策”“执政”等则涉及较少。尽管该结果是根据固定算法计算得出的,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但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性参考。

(三)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内容板图解读

关键词共现分析虽然可以帮助学者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热点、知识结构和研究空位,但因图形分析的呈现结果过于数字化,若要更为准确地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内容板图,还需要人工进行再次归整,[33]故本文进一步整理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热点的内容板块,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客体关系的多样性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治理范围的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治理方式的科学探索、明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理导向以及如何形成科学高效的政治管理。

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客体关系的多样性分析。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变革,国家治理的主客体关系更加复杂多样,主客体角色更加灵活多变。即政府不再只是国家治理的唯一主体,社会也不再只扮演被治理的角色,针对不同的治理对象,治理的主客体关系可能发生相互转换,这也昭示着国家治理方式从统治向治理的过渡。“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34]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只有整合社会力量,调动各团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让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促使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共同构建一个多元主体的共治新格局,才能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35][36]马振清和王勇军认为,目前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期,经济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民主法治与廉洁政府建设等都急需进一步推进,只有形成政府、社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7]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治理的多元主体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向:一是关于政府治理的重要性研究。汪玉凯认为,政府走在国家治理的前台,承担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管理公共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等重大职责,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影响;[38]唐兴军和齐卫平认为,应把“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善治”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构建社会、市场与公民协作共治的治理型政府。[39]二是关于市场机制在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影响中的作用研究。彭姝认为,市场机制能够丰富城市治理主体,提升城市治理弹性和竞争力,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和科技化,让治理更好地回归服务本质。[40]三是关于加强社会治理能力的研究,主要涉及公民参与和社会组织作用两个方面。李辉和蔡静认为,公民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治理责任,因此需要深化公民的主体意识,提升公民的社会治理能力;[41]何小艳和陈子佳认为,社会组织有利于弥补国家治理资源的不足,有利于迅速回应社会问题进行源头治理,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理性化;[42]于江和魏崇辉认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协商民主在新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既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发展基层民主,也能够凭借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营造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进人民福祉。[43]

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治理范围的研究。研究者对治理范围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地方治理”。在全球治理层面,主要围绕全球治理的科学内涵以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挑战、未来路径和战略考量等方面进行探讨。[44]邱昌情认为,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议程设置和平台建设,使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化;[45]吴志成认为,全球治理在依赖国家治理提供合法性与执行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主导力。[46]在国家治理层面,主要围绕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行探讨。易承志认为,国家治理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及个人合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产品、增进公共利益的方式、体系和过程;[47]范逢春认为,国家治理的实质就是在收缩政府职能范围的同时协调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国家治理模式。[48]在地方治理层面,主要围绕社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脉络、动力机制、时代取向与未来走向进行探讨。[49][50]针对社区治理,郑安兴认为,应以社区治理的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制度、文化建设、公共服务以及专项治理等的现代化为发展路径,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51]针对乡村治理,研究者则着重于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治理资源的重构研究(如乡贤文化的作用)[52][53]以及乡村治理结构转变和大数据嵌入下的路径创新研究。[54][55]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虽然面对的客体和问题存在差异,但三者的内涵要义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加强对三者整合联动的分析。

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治理方式的科学探索。研究者主要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治理方式归纳为五种,即“协同治理”“多中心治理”“民主治理”“法治化治理”“运动式治理”。虽然各种方式的治理理念存在差异,但其内涵本质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以党的领导为保证、以多元治理理念为导向、以制度化治理和有序参与治理为基本方略形成国家治理新格局。[56]其中,协同治理、多中心治理和民主治理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民主治理是协同治理、多中心治理的最终表现,而协同治理与多中心治理相辅相成,是实现民主治理的现实路径;多中心治理要求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在公共治理上实现协同共治,[57]而协同治理的关键是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达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新型协同互动,[58]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的民主性。关于法治化治理,研究者主要围绕法治化的理论探析、体系建构和路径选择进行研究。刘旺洪和张春莉认为,要充分发挥法治对其他治理方式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而且要处理好法治与其他治理方式之间的关系。[59]刘恒认为,国家治理法治化需把握好国家、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制度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依据当前的治理现状和治理难题探寻出国家治理法治化的正确路径。[60]对于运动式治理,研究者大多关注于运动式治理的困境和现代转型。有研究者认为,在实际运用中,运动式治理可能会偏离原定目标,损害公共利益,即使能带来短期绩效,但并不代表能真正地解决治理难题;[61][62]还有研究者认为,运动式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要在科学决策和规范权威的基础上推进法治和决策机制改革,构建一个多维复合型的均衡治理模式,其关键是要在多元冲突中建立一个满足规范和共识的制度化过程。[63][64]

⒋明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理导向。治理导向不仅影响到治理方式的选择,也决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者关注的治理导向主要包含“公平”“民主”“法治”“德治”“善治”“改革”“创新”。关于公平,陈伟宏认为,公平正义既是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共同的道德目标,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准;[65]魏志奇认为,公平正义的保障体系应包括保障多元主体的权利和机会公平,健全程序公平、民主公开的规则制度,构建公平的利益竞争机制和利益博弈机制,完善社会互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66]俞可平认为,落实公平正义的关键在于政策创新和制度建设,其中法治是最重要的制度保障。[67]关于民主和法治,在治理方式中已作探讨,不再阐述。关于于德治和善治,研究者大多将其与法治放在一起进行探讨。卢肖汀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应坚持法治为主德治为辅,并以法治为支撑,以德治为补充和辅助手段;[68]靳涛认为,善治具体体现为三个维度,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理念上强调人民主体、社会公正、权责平衡的价值,在制度安排上主张多元主体、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权力制约体制,在治理行为上体现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的要求”。[69]关于改革和创新,本文在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既有成果进行梳理后发现,研究者们主要聚焦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审计与监察体制改革”“财政税收改革”“制度改革”“体制和方法论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创新”“党的执政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治理创新”等领域,遍布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⒌如何形成科学高效的政治管理。就如何形成科学高效的政治管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既有成果主要涉及“政治”“行政”“政府职能”“制度建设”“价值功效”等领域。关于政治,研究者在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参与、政治文化、政治教育、政治走向、政治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徐湘林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推进适应性民主,增强政治参与,搭建政策制定的民主协商平台,并建立健全政府和官员问责制度,建设责任型政府,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70]刘朋认为,我国政党政治未来的发展应以科学化为方向,民主化为核心,法治化为保障;[71]任勇和周飞认为,现代政治文化有助于树立公民角色、提升国家认同感、降低治理成本,应构建以法治精神、软治理、现代理性公民为基础的现代政治文化。[72]关于行政,研究者主要聚焦于“行政体制改革”“行政能力”“行政权力规范”“行政管理”等方面。关于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一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研究者认为,一是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内在关系,对政府职能边界进行动态调整;二是构建服务型政府,将政府职能转变的理念、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创新进行有机结合;三是打破原有的结构模式,进行职责体系重塑。[73][74]关于制度建设,研究者在“现代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协商民主制度”“人大制度”“制度反腐”“制度创新”“制度执行力”“制度认同”“制度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王学俭和王王锐认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提高党的法规制度质量,构建运行规范、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实现法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有机衔接。[75]关于价值功效,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价值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者对社会价值的取向、逻辑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刘占祥认为,价值观处于文化的核心位置,对于增进社会信任和政治认同、维持社会稳定都起着重要的引领、推动与支撑作用。[76]

(四)核心作者群文献关键词呈现和观点回放

为了更好地呈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既有成果,让读者系统了解核心作者群研究的热点领域和主流观点,本文选取了20位核心作者(陈明明、王浦劬、江必新、俞可平、杨光斌、胡鞍钢、许耀桐、何增科、杨雪冬、燕继荣、汪玉凯、高小平、麻宝斌、高培勇、齐卫平、薛澜、包心鉴、竹立家、竺乾威、罗宗毅),对其所著文献的关键词进行频次统计和要点归类(文献包含CSSCI及其扩展版、报纸、著作)。结果显示,核心作者群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涉及“党的建设”“顶层设计”“政府职能”“改革”“民主”“法治”等。关于党的建设,齐卫平、王浦劬等在对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和党政结构进行探讨后认为,要在加强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政治与行政统筹协同,建立良性互动的党政结构及其功能机制。[77-79]关于顶层设计,罗宗毅、燕继荣等在对制度优势、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进行探讨后就如何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如何建立制度多元供给新结构实现协同治理提出了相关建议。[80][81]关于政府职能,薛澜、齐卫平、杨雪冬等在对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治理创新进行探讨后认为,政府职能边界应在动态调整中将政府职能转变的治理理念、治理方法和工具有机统一起来,推动治理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创新,营造鼓励政府创新探索的社会舆论。[82-84]关于改革,竺乾威、王浦劬、陈明明等在对机构改革、行政改革、政治改革和治理变革进行探讨后提出了转向结构性改革应以流程和技术为主、政府管理权能职责结构性优化、保证社会足够公平和保证政府足够权威并举等相关建议。[85-87]关于民主,包心鉴、陈明明等对协商民主、党的决策民主、民主参与、协同治理、群众自治以及民生政治进行探讨后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民生政治的战略选择。[88][89]关于法治,江必新、齐卫平等在对法治现代化、法治方式和法治文化进行探讨后认为,要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使法治思维贯穿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中。[90][91]

四、结论与展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整体把握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持续深入。本文运用UCINET软件,以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为数据库,选择2013-2019年有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献为研究样本,从文献发文量的时间分布情况、作者合作网络以及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时空”分析,并通过对核心关键词的归整绘制出研究图谱,得出结论如下:一是从发文时间分布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始于2013年,学术成果在2014年开始集中涌现并达至最高峰,2015-2019年发文量虽有所下降,但总体趋于稳定,符合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的理论探索阶段、中期的现实需求阶段、后期的问题解析阶段。二是从作者合作网络和发文机构合作网络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总体特征。尽管核心作者群和核心机构群都有各自的热点研究领域且成果显著,但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三是从关键词共现网络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覆盖面很广且研究成果丰富。四是目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尚存空位,如互联网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应用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政府对市场经济“放管服”的具体政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面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等。

未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还需更加精细化,针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社会发展需要展开深入探讨,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提出符合不同阶段社会治理需求的建设性意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既有成果更多是宏大的理论以及对未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憧憬,而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运用治理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等实证案例的深入研究还少有涉及,这类重大现实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关切。以新冠疫情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力抗疫并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抗疫的规模和速度彰显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势,[92]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是,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一些短板,需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去弥补不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強调的:“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93]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应在继续巩固、完善和发展既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凭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工具,吸纳国外治理的有益经验,以中国治理智慧为支撑,以社会关切为契入点,以具体问题的治理方法为研究对象,挖掘更多生动形象的具体案例素材,讲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故事,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经验。

【参考文献】

[1][14]陈亮.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现代化,2015,(6).

[2]李建.基层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2017,(9).

[3]宋连胜,李建.民主与参与: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5,(5).

[4]姜明安.软法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J].求是学刊,2014,(5).

[5]俞可平.沿着民主法治的轨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求是,2014,(8).

[6]江必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刍论[J].法学杂志,2017,(12).

[7]包心鉴.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要求[J].党建,2014,(11).

[8]杨雪冬.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球背景与中国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14,(9).

[9]杨雪冬.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1).

[10][39]唐兴军,齐卫平.治理现代化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4,(3).

[11][83]唐兴军,齐卫平.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政府职能转变[J].晋阳学刊,2015,(2).

[12]唐兴军.治理现代化中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路径[N].安徽日报,2015-02-16(07).

[13]马雪松.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责任政治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6,(7).

[15]陈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演进逻辑[J].重庆社会科学,2015,(3).

[16]周光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决策民主化[J].理论探讨,2014,(5).

[17]杨建党.“会意”与“大任”: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使命[J].探索与争鸣,2019,(12).

[18]齐卫平.加强政党协商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社会科学,2017,(4).

[19]谢建平,唐莲英.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党的社会沟通能力提升——以新媒体时代为中心的讨论[J].探索,2015,(5).

[20]田蕴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公务员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路径探析——OECD国家的经验与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1]梅立润.地方政府机会主义:一个值得关注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议题[J].理论与改革,2018,(1).

[22]吕普生.“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共政策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23]徐琳.论利益均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学习与实践,2015,(6).

[24]刘志光.思想再解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人民论坛,2019,(5).

[25]易继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产权体制改革[J].法商研究,2017,(1).

[26]郭建宁.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理论视野,2014,(8).

[27][32]崔禄春,安森东.大数据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10).

[28]李锋.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以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数据分析为案例[J].电子政务,2018,(5).

[29]杨莹.社会组织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

[30]卓泽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解读[J].现代法学,2020,(1).

[31]刘俊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比较优势研究[J].理论探讨,2019,(6).

[33]梅立润.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学术版图及热点分析[J].江汉学术,2019,(6).

[34](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

[35]胡宁生.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市场和社会新型协同互动[J].南京社会科学,2014,(1).

[36][37]马振清,王勇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J].河北学刊,2016,(2).

[38]汪玉凯.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J].国家治理,2019,(42).

[40]彭姝.城市治理现代化演进中的市场机制作用分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9,(5).

[41]李辉,蔡静.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提升[J].人民论坛,2017,(5).

[42]何小艳,陈子佳.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4,(33).

[43]于江,魏崇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J].求实,2015,(4).

[44]宋秀琚,余姣.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8,(6).

[45]邱昌情.全球治理與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9,(3).

[46]吴志成.全球治理对国家治理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6,(6).

[47]易承志.治理理论的层次分析[J].行政论坛,2009,(6).

[48]范逢春.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三重视野的互动、耦合与前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4).

[49]王木森,唐鸣.社区治理现代化:时代取向、实践脉向与未来走向——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政策-实践”图景分析[J].江淮论坛,2018,(5).

[50]王德福.社区治理现代化:功能定位、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9,(7).

[51]郑安兴.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意涵阐释[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52]李利宏,杨素珍.乡村治理现代化视阈中传统治理资源重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8).

[53]舒隽.乡村治理变迁与新乡贤的当代表达[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5).

[54]吴家庆,苏海新.论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55]譚九生,任蓉.大数据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创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56]陈霞,王彩波.有效治理与协同共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及路径[J].探索,2015,(5).

[57]何阳,林迪芬.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多中心治理的法内冲突与化解[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58]张喜红,罗志强.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协同性[J].湖北社会科学,2014,(11).

[59]刘旺洪,张春莉.论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5,(12).

[60]刘恒.论国家治理法治化的体系建构与路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

[61]魏志荣,李先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运动式治理的困境与转型——基于“拆违”专项行动的分析[J].理论月刊,2019,(9).

[62]刘开君.运动式治理的运行逻辑与现代化转型——基于中国式官僚制组织视角的整体性探析[J].江汉论坛,2019,(7).

[63]孙峰,魏淑艳.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运动式治理模式转型研究——以深圳“禁摩限电”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2).

[64]杨志军.运动式治理悖论:常态治理的非常规化——基于网络“扫黄打非”运动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5,(2).

[65]陈伟宏.公平正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准[J].中州学刊,2019,(12).

[66]魏志奇.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构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3).

[67]俞可平.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和国家治理现代化[J].光明日报,2014-10-30(10).

[68]卢肖汀.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法治与德治关系论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4).

[69]靳涛.国家治理现代化:现实原则与善治向度[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8,(4).

[70]徐湘林.政治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4).

[71]刘朋.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政党政治走向[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1).

[72]任勇,周飞.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重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73]吕同舟.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逻辑与过程逻辑——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5).

[74][82]薛澜,李宇环.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职能转变:系统思维与改革取向[J].政治学研究,2014,(5).

[75]王学俭,王锐.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2).

[76]刘占祥,闪月.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动力——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察[J].中国行政管理,2019,(10).

[77]齐卫平.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色使命和责任担当[J].求实,2015,(7).

[78]王可园,齐卫平.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路径探析[J].探索,2014,(5).

[79]王浦劬,汤彬.当代中国治理的党政结构与功能机制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9,(9).

[80]罗宗毅.国家治理现代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N].学习时报,2019-10-07(01).

[81]燕继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J].人民论坛,2017,(7).

[84]杨雪冬.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N].学习时报,2017-03-27(06).

[85]竺乾威.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机构改革[J].学术界,2016,(11).

[86]王浦劬.论新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4,(2).

[87]陈明明.中国的政治改革为何难以形成稳定的共识——对当下政治改革讨论状况的一个观察[J].江苏社会科学,2013,(2).

[88]包心鉴.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中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创造新发展[J].学习与探索,2017,(3).

[89]陈明明.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政治发展战略[J].江苏社会科学,2012,(2).

[90]江必新.实现法治自身的现代化[N].北京日报,2014-11-10(09).

[91]齐卫平,姜裕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思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92]吴家华.抗疫规模和速度彰显中国制度优势[J].红旗文稿,2020,(5).

[93]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

(责任编辑:刘  丹)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Accurately Integrating Social Concer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tla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Huang Jianwei,Zhang Zhaoliang

Abstract:Using UCINET software,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217 articles retrieved from CNKI and NLC,describes and interprets the research map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and tries to provide impetus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to accurately meet the social concern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gap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research space and good research prospects in this field.In the future research, we should continue to consolidate,improve and develop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ults,and on this basis,carry out in-depth empirical case studies to tell the 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gather the wisdom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Key words: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UCINET software;research map;social concern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国家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我的女巫朋友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