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袍点墨”新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

2021-04-08姜有荣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做学问名利白板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盐城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讲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意思是说一袭白袍,一旦沾染了墨,便永远洗不掉了。“白袍”如此,为人处事做学问,何尝不会遇到相似的情形呢?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的立意指向比较明晰,即“白袍谨防点墨”,而且对拓展延伸的方向也作了提示,即“为人处事做学问”,因而审题的难度并不大。但要写出应有的深度和高度,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理性的思辨:

第一方面,“白袍”为什么会“点墨”呢?首先,从内因来说,人性是有弱点的,如私心、欲念等,“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所以内心不够强大、意志不够坚强的人往往经受不住名利等各式各样的诱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故王阳明叹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其次,从外因来说,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紫陌红尘,物欲横流,外界的诱惑每时每刻都在侵蚀着人的意志,摇撼着人的定力,所以缺少免疫力、抗腐力的人往往经受不住考验,沦为光怪陆离世界的俘虏。

第二方面,“白袍点墨”后为什么“终不可湔(jiān,洗,特指除去耻辱、污点等)”呢?首先,从既成事实的角度来说,“白袍点墨”后就会留痕,留下印记,就会在自己的成长史和团体的发展史上留下斑点、污点,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留下阴影。既成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很难改变的。其次,从改变事实的角度来说,为什么“浪子回头金不换”?因为“浪子”一旦误入歧途,往往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越滑越远,是很难再改邪归正的。即便想回头,也要战胜心中重重“魔障”、外部层层“怪力”,其难度可想而知。

第三方面,“白袍”怎样才能不“点墨”呢?首先要“自律”。修炼自己的品性和操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且要慎终如始,不忘初心,坚守底线,“勿以恶小而为之”。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其次要“他律”。要用良好的家教家风、乡规民约、社会公德乃至规矩意识、法制精神,引领人们的“三观”,约束人们的言行,让人们“不想”“不敢”“不能”触碰底线,“把私欲锁进盒子”“把权力关进笼子”。

只有厘清上述三个问题,才能在说理上走出浮泛,走向通透。

【佳作展评】

[佳作一]

莫教点墨染白袍

盐城一考生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细细想来,再华美的衣袍,被虱子爬满,也会让人感到一阵恶心。甚至除虱晾晒之后,你也时常会想着它曾经被虱子爬满,不会再因它的华美而穿上它。只是曾经被沾染,这件衣袍便毁于一旦,一如人生。

或许有人会说,社会怎会允许你始终孑然独立?总归是无法避免被流俗浸染吧?生而为人,自然不免要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但想保持自身的清洁并非无计可施。你所需要的是一层用来守护自己心灵的厚实外衣,而这层外衣无法从外界获得,只能由你自己的内心而生。这便是淡泊与高洁的情怀,有了它,便不会为世俗乱了心神。

那些污浊与恶俗如同毒品,瘾君子最初也只是一瞬的沾染,或因好奇,或因标新立异,结果却是万劫不复。即使后来悔不当初,也已无法挽回。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没能守护住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将自己扔进了黑漆漆的染缸。

不想“染黑”自己,关键在于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屈从。1854年,惠特曼的《草叶集》问世,随之而来的却是如潮的非议。他全面否定了以音节、重音、韵脚为诗歌基本格律,而选择了崭新的自由诗体。面对如此惨状,他高昂着头颅:“《草叶集》是不会删改的,任由它繁荣与枯萎。”其实,凭借着惠特曼的文学底蕴,迎合大众标准对《草叶集》作出修改并非难事,而且可以使诗集立即走红。但如此,他失去的便是自我,那个未遭世俗浸染的自我。庆幸的是,他没有。事实上,《草叶集》并未枯萎,那热情奔放、汪洋恣意而又舒卷自如的诗集也如诗人一般不屈,最终大放光彩。

不管是历史事实,还是文学作品,悲剧人物似乎总能从个性失衡、趋于流俗、“染墨不洁”中找到缘由。在某些人生的岔路口,他们选择了消极尝试,放纵自己去“染墨”,而这不过是一种被证实的绝望,不曾期望自己从黑墨中脱身再见光亮。

“李家有女,名为子柒。”李子柒,一个短视频网红,因其对农家生活的呈现而蹿红全网。视频中的她总是身穿古风衣裳,提水、打柴、生火,她还会制竹床、磨豆子等等,她就这样在竹林山涧中呈现着鲜活的中华文化。究其大火原因,似乎是人们在她这里感受到了世间罕有的宁静而能够沉淀心灵,因其未被世间的点墨沾染而心向往之。

愿世间之人皆可竭尽一生,洁净一身,不被恶俗所染,清澈如溪。

[评析]这是一篇实力派议论文,漫话“点墨”,娓娓道来,在情在理。作者摆出“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屈从”的见解之后,不仅列举惠特曼的例子,论述其必要性;而且还列举李子柒的例子,论述其现实性。构架有心,细针密线,稳步推进,功力自现。(姜有荣)

[佳作二]

白板

盐城一考生

英國哲学家洛克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即人最初都是一块白板,而白板上写了什么,画了什么,都是后天的经历与观念。

人生这块白板,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可更改,不可清洗,不可去除任何一笔一画。

这听起来不免有些严肃,甚至不近人情。难道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小心翼翼、唯恐出错?

不然。

自古就有“瑕不掩瑜”一说,也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谆谆教导。可见,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正如白板上的每一笔不可能都是对的。但关键在于,日常的小错小过抑或无心之举是不能与有意为之的大错大过相提并论的,尤其需要谨防的是原则性问题,它一旦出现,白板上就会留下巨大的污点,让人追悔莫及!

但丁说过:“善良和道德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无法填补善良和道德的缺陷。”恰如培根,虽博学多才、充满智慧,但终究掩盖不了他为政期间贪污受贿的事实。对于大时代中的平凡小人物来说更是如此,“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的例子并不鲜见。

因而人生这块“白板”万不可随意乱写乱画,应在心中为其加上道德和法律的边框。没有“规矩”,哪来“方圆”?有人说“人生如戏”,故要尽力做最好的演员。诚然,人生如白板,故要用心用力书写,切莫成为笑柄,留下遗憾。

聪明的人,大抵拎得清,懂得何处可以“大胆落墨”,何处必须“小心收拾”,否则会留下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与对待人生的态度相比,对待别人往往又是另一种态度,对待自然更是如此。毁山毁林,围湖造田,滥捕滥杀……这不是一个人、一块白板上的污点,而是一代代人、时代的巨板上无法抹去的丑陋印记。纵使现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或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融化的冰山不会重现,消逝的森林难以再生,我们再也看不到白鱀豚的身影……污点太大,大到人类自身都不忍直视,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这一代人的责任,让这一代人的白板上减少污点。

人生恰如白板。

[评析]本文的独到之处有二:一是划定了“墨”的边界。它不是无心之举,而是有意之过;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小错小过,而是原则问题上的大错大过。划定了这一边界,就使得论述既明事理,又近人情。二是转换了“墨”的视角。作者既有悲悯情怀,故而能由对自己转向对他人、对自然;又有全球胸襟,故而能由一个人的墨点转向一代人的墨团。这就使得论述臻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的峭拔高度。因为有眼界,故而能生境界;因为有此大境界,故而能与新时代同频共振。议论文写作既需要技法上的小聪明,更需要思想上的大智慧,此文得之。(姜有荣)

[佳作三]

点墨成花盐城一考生

人生无常,变化万千。每次命运所留下的墨痕都是我们的一部分,都不该,也不能够被洗涤。面对那些不完美的墨痕,我们能够做到的,便是面对它,点墨成花。

“我每天都要与四五个人交流并记录他们的言行,我不用纸笔,用的是录音机。”阿列谢耶维奇如是说。她所著的《二手时间》记录了苏联解体二十年间人们生活的变化。是什么让曾经的音乐家、文人等沦落为街头游民?阿列谢耶维奇并未将国家历史这段墨痕抹去,而是选择面对它,将这墨痕变为一朵高贵冷艳的黑花,在俄罗斯的历史画卷上静静绽放,并给后世以警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够繁荣昌盛,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本民族历史上的墨痕给掩盖遮去,而应让其开成一朵花以警示后人,阿列谢耶维奇便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她认识到,俄罗斯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俄罗斯,离不开这“墨痕”的浸染。

每一道命运的墨痕都应被记住,如果选择遗忘,便是自我背叛的开始。

诚然,至今难以忘却巴金在《随想录》中对自我的反省。他反思了在被打压时的沉默与无动于衷,他将自我抽离,勇敢地省思自己的过去。面对自我人生路上的墨痕,他不曾抹去,而是将墨痕化為改变自我的动力,让未来的希望之火在墨中、在笔尖、在心头翩翩舞动。他在文字间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懊悔,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盼。

胸中有火,眼里有光,点墨成花!

林肯曾说:我不在意你曾经堕落,我只在意你是否会崛起。一个人若是连自身的墨痕都佯装不见,试图将其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又怎能担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重任?又怎能迈向更广阔的未来?我们只有将自身的墨痕修刻成花,冷峻地开放在百花争艳的记忆里,让其独特幽深的颜色时刻警示我们,推动我们走向更辽远的未来。

让我们告别慵懒沉迷与迟疑不前,点墨成花,在心中开满百花。

[评析]作者慧眼独具,当其他考生都在演绎“白袍不能点墨”之时,他将笔触伸向了“点墨”之后怎么办,可谓“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作者是鲁迅笔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痛的墨点,敢于正视历史的伤痕。他要点墨成花,不仅用“墨”警示未来,而且“点墨”昭示未来。冷峻的洞见,佐以厚重的实例,使文章产生强大的说理气场,不仅服人,而且撼人。(姜有荣)

[佳作四]

莫使学术惹尘埃

盐城一考生

诚如斯言,“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做学问者,本该“穿着”淡泊名利的学术“白袍”,潜心于学术研究,因为一旦为名利所诱,心中便失去坚守,就犹如白袍沾上黑墨而无法洗掉一般,堕落于名利场中,想离开却发现难以自拔,失去了本该有的“学术精神”。

所以做学问者,应秉持“莫使学术惹尘埃”这一信念,远离名利场的诱惑,莫让学术的“白袍”沾染上名利的“墨水”,丢失了淡泊名利的学术精神。

反观当下,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君不见“文化超女”于丹,大肆出书宣扬自己对《庄子》《论语》的解读,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内容不过是低劣的“心灵鸡汤”。于丹的学术“白袍”早已沾满名利的“墨水”,她本人也最终被北大学生给轰下了讲台。

因此,做学问者若是垂涎于名利,自甘让学术的“白袍”沾染上名利之墨,他们或许会得意于一时,但终究要被“打回原形”,因为总会有明眼人,看穿他们的为人,揭开他们汲汲于名利的真实面目。与其落得如此不堪的结局,不如坚守“莫使学术惹尘埃”的信念,主动远离名利是非,这样,当人们发现你“身着白袍”,坚守着淡泊名利的精神耕耘于学术时,他们会赞叹佩服你的“学术白袍”一尘不染。

你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他们一家三口一生淡泊于名利,避开了外界的车马喧嚣,在内心修篱种菊,因此他们的名声响彻学术界。人们惊叹于他们一家三口皆为学术大家的传奇,也把他们淡泊名利的“白袍精神”印在了心底。

由此观之,做学问者应该保持淡泊名利的“学术白袍”一尘不染。而要做到这一点,你的内心必须足够沉稳强大,即使外界天翻地覆、物欲横流,你仍能如唐僧取经般初心不改,不断前行。

莫言先生斩获诺奖后,中国人为之欢呼雀跃,各种采访纷至沓来,而莫言先生没有在意这些喧嚣,在发表了一则简短声明后他继续潜心创作,丝毫不为名利所动。正是有了足够强大的内心,莫言先生方能在面对诺奖的巨大荣誉时,依旧披上淡泊名利的“白袍”,丝毫不让其为名利的“墨水”沾染。

尼采有言:“人的欲望有如高山滚石一般,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我们做学问时,千万要保持内心沉稳强大,初心不改。

[评析]本文机智之处有二:一是据题竖旗。作者从文题出发,提炼出了“淡泊名利,一心向学”的学术精神,这就有效地增强了立论的贴合性和精准度。二是析例定策。“强大内心,抵御诱惑”的对策并不是作者头脑风暴迸发出来的,而是在对文学巨匠钱钟书丰碑永树与“学术超女”于丹被轰下台的对比分析中生发出来的,这就有效地增强了对策的可行性和可信度。聚焦学术,点上发力,讲清说透,令人信服。(姜有荣)

[佳作五]

无意染墨,有心风华

盐城一考生

明代大儒何良俊在其著述中曾讲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可谓一语中的。白袍如此,为人亦然。若无从一而终的坚守,一旦点上了追名逐利的浊墨,也就失去了一襲白袍的风华。

穿越历史的尘埃与古人游。无数仁人志士都巧妙地避开名利的浊墨,着一身白袍推动着中华古老文脉的传承。孔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困于陈蔡不改礼乐,是其一贯的坚守。若他为了入仕而蝇营狗苟,何来白袍加身?何来“集群圣之大成”的风华?再看楚国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坚守内心的清白。郑袖的舞姿再美,也乱不了他荡涤楚国多年尘埃的决心。上官大夫的华袍再美,也敌不过汨罗江畔兰草的清白与幽香。还有“五四”热血青年,他们在游行中高举自由民主之大旗,在示威中传承中华文脉。鲜血染红了他们的战袍,可灵魂却在白袍中翩跹,“五四”精神正是青年的精神,“五四”青年正是当代青年的榜样。

诚如张爱玲所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与其着一袭华袍却要忍受螨虫、虱子的凌虐,不如穿着白袍展现风华。孔子、屈原和“五四”青年选择白袍加身,终摆脱浊墨的浸染而达性灵升腾之境。

物换星移几度秋,如今,前人白袍风华还未远去,我们却为当代的种种不堪而伤神,无奈且可悲。前有高官因贪腐落马,这边书法家邵岩的商业表演“射墨书法”又来抢热度,于丹大谈“精神防霾”奇效,那边又有处长夫妇上演棒打小护士的闹剧。悲矣,为学不潜心做学问,为官不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他们汲汲于脚下的六便士,却忘记了心中的明月,在人生的履历上落下了点点墨迹。

莫让情思随流水,流入风尘无处寻。我大声呼唤强力去污剂的出场。时代在进步,何良俊身处明朝自是对点墨白袍束手无策,可今时不同往日,“蓝月亮”“好妈妈”的轮番推出,让洗去污点成为可能。坚守内心的“蓝月亮”,让理想照耀前路。六便士再实用,有了月光的轻抚,便有了从一而终的坚守。用好“好妈妈”,则是家庭教育的回归本位,“唯分数论”的可悲无须赘述,我们更需要的是《颜氏家训》中“温良恭俭让”的传承,有此家风,何愁名利的浊墨玷污了白袍?

但去污剂再强效,也不敌白袍本真的风雅,它仍会留下淡淡墨痕。所以我希望世人莫因名利迷失,莫被浊墨点袍。且让我们一起,在柔美的月色中翩跹起舞!

[评析]文章首先历数先贤、志士拒绝墨染、升华性灵的立身行事,论述了“守白不沾”的可行性。然后反观当代社会心灵染墨的丑态闹剧,论述了“抵御墨染”的必要性。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蓝月亮”(理想)、“好妈妈”(家教)这两款强效去污剂,前者指向内心,后者指向外力,颇有杂文在论述上的洒脱劲儿。能知,需要沉思;能行,则需要见识。因为知行合一,故而臻于至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做学问名利白板
交互式白板游戏让初中地理课堂火起来
教师是做学问的
修心
希沃白板在初中生物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白板上的黑点
做学问像爬山
看破名利爱名利
看破名利爱名利
“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