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铁路人的大爱情怀讲述铁路人的“中国故事”
2021-04-08王卫军
我国当代文学中,铁路题材的文学创作,最早的也是最知名的,当属著名作家刘知侠于195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这之后近70年来,有分量的铁路题材优秀文学作品并不很多。究其原因,题材冷寂且过于专业,缺乏优秀作者,恐怕是主要因素。因此,尽管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已经遥遥领先于世界,但文学创作对这一领域的反映和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或者时有缺席,或者佳作难逢,不失为铁路题材文学创作的遗憾。
女作家林小静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文学僵局,让人欣喜。
2014年,林小静创作出版了颇有影响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静静的桑干河》;2018年,林小静又创作出版了同样影响广泛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火车来了》。有这样两部分量十足的作品摆放在那里,林小静在当代文学铁路题材创作中的翘楚地位就牢牢奠定了,无法撼动,令人肃然起敬。
近日,林小静发表在2020年12月9日《山西日报》“黄河”副刊整版的报告文学作品《深潜六十载 为国铸一器》,再次引起我的关注,阅读之后不禁击节赞赏,感慨良多。
当下,“中国制造”已经不是一个陌生词语。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已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全会上被多次提及。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一环,而“中国制造”正是科技创新的生动体现和具体成果。
报告文学《深潜六十载 为国铸一器》,表现的正是科技创新、“中国制造”的内容,题材的时代性和主题的深刻性,是这篇优秀文学作品最鲜明的特征。
由太原电务修配厂更名为太原电务器材厂,再改制为太原京丰铁路电务器材制造有限公司的这家企业,60年来,几代人筚路蓝缕,矢志不渝,团结一心,潜心创造,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液转辙机生产厂家,不能不说是铁路人为铁路事业发展、中国经济腾飞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的结果。而用饱含深情与敬意的文学笔墨,将全厂职工“深潜六十载,为国铸一器”的艰辛历程反映出来,就成为作家林小静崇高的历史使命,成为这篇报告文学的核心内容,成为无数读者感动垂泪的根本原因。
熟悉铁路的人都知道,人工扳道模式的铁路道岔,不仅方法老旧,而且安全性能极低。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尽管我国铁路里程每年以平均900多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但人工扳道始终是制约国家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面对这样的落后局面,组建已经10年的太原电务修配厂职工,自1968年接触到一篇内容为液压传动技术与铁路道岔转换的科学论文后,就立志把与国外大公司同步研发液压转辙机,造出自己的“争气号”产品,作为拼搏奋斗、为国争光的目标,在无资料、无模具、无设备的“三无”情况下,历经8年艰苦攻关,终于在1976年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动液压转辙机。之后,又经过两年的反复模拟测试,1978年初,这一凝聚着全厂技术人员心血的“争气号”产品在经历了一番曲折后,被安装在了平遥站一个不常使用的道岔上,进行了近一年的秘密运行实测,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出厂设置。接着,他们又生产出了第二台、第三台,并把这些“宝贝”正式定名为ZDY1型电动液压转辙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像一缕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拂到了位于太原新店街的电务修配厂。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思想解放的形势下,ZDY1型电动液压转辙机先后在太原站、北京站成功上线运行,但厂职工科技创新的脚步没有停歇,他们又陆续研发出了ZDY2、ZDY3型电动液压转辙机。到1986年,又研发出了质量更高、性能更可靠的ZY1、ZY2、ZY3型电动液压转辙机。这些样机刚一完成测试,便被安装在青岛、哈尔滨三棵树、济南党家庄和太原北站等地进行试验。同时,ZY1、ZY2、ZY3型电动液压转辙机还通过了全路电务系统产品济南审查会的严格审查。
当我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秦铁路开工修建后,已经在天津站、长沙黑石铺站等地经受住了上线试验的ZY型电液转辙机,被铁道部“大秦办”相中,决定在这条“中国第一路”上全线使用,一期总计投入800台,这些纯国产设备由此越来越被更多的目光关注。1992年,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铁路,决定使用太原电务修配厂新研发的外锁闭方式电液转辙机。紧接着,京九铁路部分区段也选用了更新的ZY6、ZY7型产品。
但是,厂名已经变更为太原电务器材厂的职工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为了实现“中国制造”从有到强的飞跃,他们又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了一款更为先进的ZYJ7型电液转辙机的研发上。在不久后到来的中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的时代浪潮中,部分指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ZYJ7型电液转辙机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允许使用于提速线路的唯一纯国产设备,太原电务器材厂也成为当时国内唯一被允许进入提速线路的纯民族企业。之后,在我国铁路6次大提速中,太原电务器材厂向京广、京沪等提速线路及时提供了10万多组优质国产设备。到2008年,我国正式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客运专线——石太客专,也使用了他们的产品。以后,我国第一条高海拔区域高速铁路兰新高铁、全球第一条环岛高铁海南西环铁路、全球第一条山区高铁成贵高铁、全球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铁、全球第一条30吨重载铁路瓦日铁路等铁路上,以及上海、广州等地铁上,也都使用了太原电务器材厂的设备,产品数量从最初的年产数百台,到数千台,甚至2万台。创新,成为太原电务器材厂全体职工奋进不息、勇立潮头的强大动力。
2016年,已经改制为太原京丰铁路电务器材制造有限公司的这家有着無数荣誉和光环的企业,在面临近三分之一的厂区土地将被因城市发展而占用,后又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公司的共同帮助下度过最大发展难关的背景下,在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取到230亩土地,在综改示范区争取到50亩土地,全公司又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新机遇。
2018年6月26日,京丰铁路电务器材制造有限公司新建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正式投产,他们在综改示范区设立的山西省轨道技术研究院也在快速建设之中。从此,京丰公司和他的“中国梦”再次启航,他们要继续证明“中国制造”的独特魅力。
2019年12月30日,世界上第一条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在这条智能高铁上,应用的正是京丰公司生产的具备“人脑”一样的数据监测和提前预警功能的ZYJ9型智能转辙机。
当“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奔驰在京张高铁时,京丰公司全体人员心潮澎湃,眼眶湿润。整整60年了,一个花甲子,从第一台“争气号”上线,到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液转辙机生产厂家,他们已经研发生产了近40万台“中国制造”。这些产品不但在国内提速、客专和高铁线路上的使用率达到70%,还跨出国门,出口到伊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几内亚等国家,公司年产值达到12亿元,年利润2.5亿元。
作家林小静用她饱满充沛的情感和流畅明快的语言,向我们生动描述了这家中国铁路电务系统的本土企业,在60年的漫长岁月里,是怎样从无到有研发出“争气号”,让“土生土长”的装备走进“中国第一路”,实现“中国制造”从有到强的飞跃,民族产品向着更高技术领域不断迈进的艰难历程。这艰难历程的背后,有一代又一代技术人员不断创新、接续奋斗、为国争光的无数感人故事和高尚精神流传。读者忘不了创业之初大家上班一个比一个早、回家一个比一个晚,走起路来“咚咚”响的感人情景;忘不了特殊期间,这些可敬的技术人员仍旧不改初衷研发“争气号”的感人情景;忘不了第一台电动液压转辙机在平遥站那个不起眼的道岔上测试时,大家隔三岔五就忍不住要去一趟平遥,白天黑夜轮换坐在铁路旁收集“争气号”各类运行数据的感人情景;忘不了全厂职工在听到“中国第一路”大秦铁路,一期就历史性下单800台ZY型电液转辙机的消息后,欢呼雀跃、喜笑颜开的感人情景;忘不了老一辈技术人员的杰出代表赵廷玺老人在生命弥留之际,用手势把破解新技术难题的“密码”比画给大家的感人情景;忘不了2018年6月26日,智能化生产车间正式投产后,京丰公司的“中国梦”再次启航的感人情景;忘不了2019年12月30日,携带着最新的ZYJ9型智能转辙机的“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奔驰在京张高铁上时,京丰公司全体人员心潮澎湃、眼眶湿润的感人情景……
作家林小静以时间推移为经线,以企业发展为纬线,经纬纵横,相互交织,在点面结合、繁简相济的娓娓叙述中,向读者生动再现了前身为太原电务修配厂、太原电务器材厂的太原京丰铁路电务器材有限公司“深潜六十载,为国铸一器”的大爱情怀,他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他们的精神伟大而宝贵,他们的事迹突出而感人。他们,不愧为推进中国铁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创新高手,他们的“中国制造”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闪亮的“中国名片”。
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学创作,绝不是作家自己沉溺于个人生活与情感的小圈子里,一味地无病呻吟或孤芳自赏。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必须把“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习近平语)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与根本目的。如果偏离了这个方向,文学创作便消弭或失去了它应有的社会价值与传世意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领袖的谆谆教导和殷殷期盼,是所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心中有祖国有人民,笔下有情怀有担当,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强大精神动力。每一位文学艺术工作者只有永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为广大读者奉献出讴歌时代发展进步、讴歌人民创造伟力、讴歌人间真善美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他的文学艺术创作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受欢迎的。
这么多年来,作家林小静始终置身于铁路一线的最基层,高度关注火车司机、养路工人、技术人员等普通铁路职工身上散发出来的大爱情怀,着力讴歌他们为了国家铁路事业发展、经济建设腾飞、助力脱贫攻坚事业、改变乡村落后面貌而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可贵牺牲,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如《静静的桑干河》《火车来了》《一路二月兰》《难忘的四十天》等。现在,作家林小静又给广大读者生动讲述了铁路电务器材领域的几代技术人员“深潜六十载,为国铸一器”的感人故事,再次让广大读者感受到了铁路工人身上的爱国情怀和精神追求,彰显了铁路工人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和精神之美。这,就是作家林小静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读者对这位外表纤弱的女作家肃然起敬的原因所在。
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反映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创造方面,报告文学是堪比长篇小说更有优势的文学品种。新时期以来,我国报告文学创作佳作迭出,成绩斐然,涌现出了赵瑜、何建明、张胜友、王宏甲、李春雷、徐剑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报告文学作家。但是,以铁路工作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却与我国日新月异的铁路事业发展不甚匹配,这不能不说是报告文学创作中的短板和遗憾。作家林小静的报告文学创作,从某种程度上扭转了这种尴尬局面,让我们看到了铁路题材报告文学的创作发展前景,这真是让人感到欣慰的好事。我们有理由坚信,已经在铁路题材报告文学创作中取得斐然成绩的作家林小静,一定会在今后的文学创作实践中,向社会奉献更多优秀的铁路题材文学作品,向我们继续讲述那些平凡的铁路职工身上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中国故事”,继续温暖我们的心灵,充盈我们的生活。
我们热切期待着……
作者简介:王卫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協会会员,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太原市实验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20世纪90年代曾受邀担任太原铁路局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文学刊物《笛歌》特约编辑10年。作品散见于《山西文学》等刊物,著有《站在街的起点》(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和《暖字》(上下两卷)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