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课程质量评价探析*

2021-04-08莫智雯杨莉李颀柳亮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评教医学院校课程设计

◆莫智雯 杨莉 李颀 柳亮

0 引言

高等医学教育作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得到国家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发展。对于疫情提出的新挑战、人民生命健康和世界医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已经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紧密相连。我国医学教育亟待解决卫生人才培养结构不均、人才培养质量及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随着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从关注高校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转向注重高校内部质量提升。课程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医学院校课程质量评价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改进措施。

沃森(Worthen)和桑德斯(Sanders)曾对课程评价下定义,认为“课程评价是对一项计划、产品、方案、过程、目标或一门课程的质量、效益或价值的正式确认”[1],即课程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准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课程本身、课程的实施活动以及课程实施效果等作出判断,进而寻求改进课程建设的一种活动[2]。课程建设水平需要进行检验和评判,而课程质量评价是对课程质量进行诊断的一种方式,基于评价的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此为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作出改进决策提供依据。

1 医学院校课程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2018年,教育部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具体任务,这一举措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课程改革的热潮。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医学院校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质量评价认知不明确

质量评价认知在课程质量评价中具有引导和指示作用。从我国医学院校课程质量评价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将教师教学评价或课堂评价等同于课程质量评价,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直接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对象。虽然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课程质量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课程质量的优劣并非仅由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3]。对课程质量评价认识有偏差,评价指标大部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德师风、教学态度、教学评价,将评价的指标过多地集中在教师教学行为,对于医学院校在课程定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特点重视不足。

1.2 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标准是开展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4]。课程评价标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评价标准设计合理,才能确保课程质量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目前,高校普遍重视课程实施环节的质量评价而忽视课程设计环节的质量评价[5],特别是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缺乏评价标准,大多数评价指标仅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考量。虽然医学院校普遍要求教师编写课程大纲并进行课程设计,但由于课程门数太多、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仍然缺乏对于课程大纲与课程设计质量的评价标准及评价环节。

1.3 质量评价机制不完整

质量评价机制在课程质量评价中具有基础和稳定的作用[6]。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师个人以及学生都是学校课程质量评价系统内的构成部分,缺乏系统和完整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是当前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运行机制,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教研室具有各自的课程评价管理规范,职责分工不明确,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出现问题,部门之间难以协调,评价欠缺规范性和连续性。

1.4 质量评价作用有限

质量评价多以结果为导向,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优劣等级进行划分,却忽视了课程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对课程质量进行改进,不断优化课程。当前,学校课程质量评价主体为学生、学校督导、教师同行。

学生评教一般是指学生根据学校设计好的评价指标,在学期结束后针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得到学生的课堂评价反馈,不利于指导后续的课程建设。由于评教时间是课程结束后才进行的,因此,评教结果对于改善教学质量、提升课程与学生学习匹配度的作用不大,会严重影响学生参评的积极性。

督导评教一般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校内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和退休返聘的督导专家,采取随机抽取课堂听课的方式进行评教,由于督导专家基数较小且受专业限制,而学校开设课程门类众多,督导专家很难做到校内全面听课。此外,督导专家听课后,部分专家能做到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听课意见,另外一部分评价结果一般直接交到学校管理部门汇总,并不能将评价意见一一反馈给授课教师,督导和教师之间沟通不到位。

教师同行评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医学院校课程具有专业性和特殊性,各科教师专业领域不同,涉及范围广,因此,课程质量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评教教师的专业匹配度。同时,因为同行评教的教师属于同一学院甚至教研室,常碍于情面给出“人情分”,所以这样的评教方式对提高授课教师的课程建设水平作用有限。

此外还有领导听课。领导听课一般是学校领导根据每一学期的听课任务随机抽取课堂进行评教,更多的是针对教师的教学意识形态和教学准备进行评价,在教学的实质性内容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

2 对策及建议

2.1 确立正确的课程质量观

课程观即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OBE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学”和“学得怎么样”,而不是教师“教得怎么样”[7]。针对目前医学院校对课程质量认知不清晰的情况,亟待理清“医学院校关注的课程质量是什么”“课程质量评价的内容是什么”等问题。基于OBE理念,医学院校的课程质量观具有自身特殊性,课程质量评价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围绕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学习能力,使学生达到学习预期效果。

2.2 制定合理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质量标准作为衡量和评定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对课程质量进行规范和要求[8]。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是衡量课程建设水平的前提条件。课程教学是基于设计的实践过程,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关乎课程质量,合理和有效的课程设计方能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课程设计应该被重视,评价过程中要强调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质量评价标准应兼顾系统性和全面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课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标准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考量,评价指标应以学习目标为中心进行设计,各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以此构建系统化的评价标准。

2.3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质量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代表不同利益的课程评价人员参与课程评价的活动。医学院校的课程质量评价多元化主体应包括校内和校外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学生、教师,医院及其他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课程质量的问题,更有利于课程的可持续改进[9]。

从学校及教师的角度看,学校及教师可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依据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进行现状及问题分析,基于问题分析结果,找到方法及时改进课程建设。

从医院及社会其他用人机构角度看,用人机构可依据用人需求,评判课程是否满足地区卫生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社会角度进行评价更具全面性和客观性,使医学院校课程建设更加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作为课程教学对象,学生评价对检验和改进课程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把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课程质量评价的范围不仅包括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满意度等情况更应涵盖在内,同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课程之间的匹配程度,这也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2.4 建立有效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

系统和全面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是有效进行课程质量评价的基础。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医学教育的改革,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也在根据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变革。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应采用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面评价,而评价结果应以文字形式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根据评价反馈结果分析问题,总结改进措施并加以实践,才能使质量评价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校内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和各教研室、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人员构成,在学校内部形成系统的评价机制。在观念上,这样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对课程质量的认识,在学校开展课程质量评价活动时发挥监督、诊断、反馈和改进的作用。同时,构建校外评价机制,社会用人单位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外评价主体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及其他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与毕业生等,从社会角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更有利于发现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其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做到全面评价。从教学条件到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师队伍、教师能力及素养等,都会影响课程建设的质量,对课程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各环节应充分考虑,并合理纳入课程质量评价之中。

最后,建设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学校应成立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形成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将校内外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才能促进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改进。

3 结束语

科学、合理的课程质量评价是保障课程质量的基础,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基于医学院校课程质量评价现状,对本科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需要。

猜你喜欢

评教医学院校课程设计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