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女“部字生成背后的性别权力特征
2021-04-08邓新颖
邓新颖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0000)
一、前言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媒介之一,承载着千百年来华夏民族的发展成果,其中包含了无尽的思维和想象,具有表达思想、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等职能,因此“表意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文字体系,汉字不仅仅是词句组合应用的零件,它本身可以独立存在,当我们将研究视角回落到文字构成本身,就会发现实则每个汉字都有它独特的符号意义和指向性,这是它在创造之初就被赋予的内涵,这些象形结构的生成和演变同样是这一阶段社会意识、文化观念的真实反映。因此本文以汉字的象形结构为切入点,主要以“女”部字为研究对象,根据它的产生、历史演变、性别特征等多个部分梳理女性社会历史地位的起伏发展,同时探析其背后深刻的性别权力博弈话题。
二、汉字的生成中“女”部字的历史:《说文解字·女部》
“立象以尽意”,意向思维一直根植于汉字本身的结构中,“女”字,同样由此得来。“以上象‘交手‘,下象’屈膝‘的解形之义”①,呈现古代女子双手交叉于胸前,屈膝而坐的姿态。关于它的表意学界争论颇多,因此,这里仅将这一符号看作是对女性体态惟妙惟肖的描摹。而“女”部字,则是女字的延伸与泛用化,是汉字中最大的部类之一,根据古汉字字义字典《说文解字注·女部》②的数据显示,“女”部共收录汉字238个,重文13个,按以类相从的原则进行编排,内容大致可分为姓氏,女子字、号,亲属称谓,婚嫁,生育,女性褒义词,女性贬义词等几大类③,体量大、分类详细都足以充分证明“女”部字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观念及汉字思维。
根据《说文解字·女部》这一史料梳理,将“女”部字的生成及历史演变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以最早的母系氏族社会为背景,《说文解字注·女部》中的首个女旁形声字是“姓”,“姓”由“女”“生”二字构成,人类社会形成之,由于原始的生殖崇拜和社会分工问题,形成由女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这时人们按照母系血缘来区分氏族,“因生以为姓”④即意为同姓氏的人都是一个女性祖先的后代,由“姓”还生发出十多个女字旁的姓氏,例如姜、姬、姚等字,更有“娲”这类代表女神的名字来表达对女性的赞美之意,可见这时女性地位之高。
第二部分以长久的父系社会为背景,进入父系社会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降低,男性成为社会的主导者。“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在各个方面显现,造字者也会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将这种观念带入到汉字中去⑤。从这时起,“女”部字皆从男性视角出发,根据男权社会的理解和需求进行创造,其中不乏我们当下常用字,不论褒贬,皆暗含对女性的要求、歧视和偏见。从褒义词来看,古汉字中形容女性美好的女旁字非常多,形容外在美的有好、媚、姣等,形容内在美的有娴、妍,但都体现了封建时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审美取向,要求女性以此为标准;从贬义词来看,更是数不胜数,比如妒、妄、婬、奸、嬾、“姅”等,其中除了对女性外貌、身材和品德的攻击,“姅”在古汉字中代表女性的生理期和孕期,而古代对将女子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视作污秽、禁忌,甚至是疾病,由此我们能看到这一时期社会在男性权力的主导下对女性从生理至心理的进行的贬低打压,两性关系开始极度的不平衡。
三、“女”部字生成及转变背后的性别权力特征
从上述“女”部字历史发展的梳理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女性地位的变化,导致“女”部字意义或者说汉字意义生成和转变的实则是文字背后的运行着怎样的社会话语机制,如果说“姓”是与女性权力相伴而生的话,那么当男性权力成为主导后,女性地位由主动变为被动、由支配变为服从的这个转变就全面客观地展现了话语权力转移的过程。
“女”部字生成及转变背后实际是性别权力的替换,随着生产力进步,农业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经济来源,这时男性的先天体力优势使得他们逐渐占据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掌握氏族经济权力;同时人类社会的进步伴随着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对性和生育关系有了清晰认知,原始生殖崇拜在此时瓦解,女性地位一落千丈。并且男性开始认为女性既不能做重要的生产活动,也不能独自生育,是低下而无用的存在,两性关系的不平等制度就在这样的男权至上的思想统治下生根发芽了。
“女”部字的意义阐释,除了在其取形之外,更多地印证着社会文化与时代烙印。在它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如实地揭示出了男权社会意识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其中许多刻板观念甚至影响至今。但随着近代以来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变革、西方开放思想和女性独立意识的传入等各种因素叠加下,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性地位上升;女性主义在中国出现,“女”部字也伴随着这些新的改变开始书写新的发展史。
四、近现代女性主义在文字生成上的觉醒:《“她”字的文化史》
语言也可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现代生活各个层面发生的改变都能在词汇的更替使用中得到映射,旧词的消亡也喻意着新词的产生,词义的改变随之发生。现代由于字形的简化和思想的进步,现代许多女旁字都存在古今异义的现象,并逐渐向正面意义演化。例如“嬾”、“媿”这类专指女性的负面词消失,改为“懒”、“愧”这类中性词,男女通用,再比如通过《说文解字·女部》和《现代汉语词典》的比较,从“女”部字的消亡和传承的数据统计可知在现代消亡最多的是对讽刺女子外貌和品行的女旁字,皆体现了近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近现代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在文字生成上的体现还存在典型个案,即《“她”字的文化史》。“她”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解决英文翻译而产生的女性新代词,围绕她的使用和推行,学界产生了众多论争,后黄兴涛先生考证了“她”字从诞生到地位确立的历史,书写了《“她”字的文化史》。
实际在“她“字最初的文学书写实践中,是应和了反对旧式礼教,弘扬女性解放的主题进行创作的,但是部分人却着眼于文字本身的构成,认为”她“字是对女性的区别对待和歧视。随后“她”字在推行时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当时颇有影响力《妇女共鸣》杂志公开拒绝使用“她”字,认为该字去掉了“他”的人字旁,“女性第三人称用“她”,男性第三人称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⑥”,并且旗帜鲜明地表明要将“伊”字使用到底的态度。虽然后来因为社会文化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她“字最终胜出并沿用至今,但女性主义的发声成为了“她”字生成背后历史文化意义的一部分,代表着近现代女性主义在文字生成上做出的“抗争”。
五、结语
“女”部字从古至今的自我演变清晰地展现了历史上女性地位的一个起伏变化,呈现着不同时期的社会观念、文化内涵。它带着天然的女性意识,反应着文字背后的性别权力的转换和博弈。在如今,这种博弈因夹杂着两性矛盾而显得尤为激烈,例如虽然“女”部字逐渐被“正名”,在当代语境中也不乏再次被赋予新“偏见”的现象,“小姐“、“绿茶婊”、“好嫁风”、“A4腰”、“男人婆”等,这些词汇通过网络媒体等新的大众媒介载体得以广泛传播,社会观念对女性的外貌和身材的苛求、对女性职业的偏见和固有价值观依然存在;但反观网络上当下针对男性的歧视语言也不少,譬如“金针菇”、“自信永动机”、“蝈蝻”、“牙签男”等,一部分新兴词汇的讽刺意味更像是女性的反击,试图以此促使男性能感受到女性一直以来遭受的语言暴力。
女性主义的初衷是平权运动,无论男女,保护自我性别权力不应该是一味的挑起两性矛盾,制造性别偏见,而应该共同致力于追求平等的享受权力,建立男女平等观念。作为社会热点话题,当今社会如何实现男女平等以及是否存在真正的男女平等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孙汝建.从女旁汉字看中国古代妇女的形象[J].汉字文化,2001:34.
②许慎.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③刘伟唯.《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⑤李欢.汉字中的女性歧视——传统观念对造字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
⑥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