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择丝缕 相与为一
——浅析《醒狮》舞剧从“民俗”到“剧场”之路

2021-04-08张竹青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舞剧舞蹈创作

张竹青

(首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北京10008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遗产,蕴藏着漫长历史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但置身时代进步、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的迅速崛起的全球化语境下,民间舞创作似乎无所适从,总体呈现趋同化现象。而《醒·狮》的创作则带着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提炼的尊重与责任做出了现代性的表率,它的成功绝非偶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不仅呈现了鲜明的广南文化,更运用现实主义舞剧的创作方法进行形象塑造与剧情构架,且立足多元视角,采用多钟手法,协合多方资源,共同完成了这首荡气回肠、气质统一的民族舞篇。

一、情景的精准定位

(一)广南风韵展家国情怀

该剧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为故事背景,通过讲述两位舞狮少年阿醒、龙少面对爱恨情仇、家国大义等不同人生抉择时的自我觉醒与蜕变,以小见大,反映大时代风云中南粤儿女勇于抗争,书写民族大义的故事,呈现出局部可窥全局的气象。

南粤醒狮符号的定位使这部作品具备了不可替代性和复制性,醒狮起源于五代十国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舞台上建筑、雕塑、绘画等多元立体的信息处处呈现醒狮历史的浓墨重彩。舞剧更将舞狮、南拳等民间的阳刚风貌与岭南舞蹈的柔美气质巧妙融合,将醒狮文化独具的东方神秘气质与国际化语汇交融相见,不仅代表了岭南文化的宝藏,更从小地民风、恩怨纠葛、儿女情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二)现实结构显审美偏好

对比当下中外编导的创作风格及特质,中国相较国外更偏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更擅长以神话、小说、历史故事等为结构依托,这是自宋开端戏曲婆娑后导致的中国观众“爱看戏”的独特审美偏好所决定的。《醒狮》完整的剧情逻辑线和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得戏剧矛冲突与紧凑舞段环环相扣,精彩绝伦。

本作立足现实主义舞剧的创作方法,在题材上选择了真实历史背景,力图揭露生活表象下的社会矛盾;在表现方法上,没有止步于罗列种种文化标签和江湖故事,注重对生活情态的提炼和挖掘,塑造具有鲜明性格差异的舞剧人物形象。情节虽繁但逻辑严谨,在编导处理舞蹈与戏剧、生活情态与舞蹈动态、戏剧情节与舞蹈特性间关系的优越手法下,主角思想以舞展醒,时代性的爱恨情仇与家国大义在战火风云下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永不言败。

二、塑立动作语言

(一)角色塑造各有千秋

人物形象塑造是舞剧创作的中心环节。人物在台上是否立得住,人物情感变化和行动发展是否符合舞台逻辑,各种舞台要素是否有机统一,均是一部完整舞剧作品的前提。塑造可信动人的舞台人物,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准确的静态形象是动态舞动的基础,为表现上世纪抗争中南粤人民的准确形象,主创团队认为服装设计既要体现年代感又不可遮蔽舞剧中人物的肢体动作特性。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广泛融入了小狮子、广绣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元素,并在传统服饰中提炼精华,注入当代审美观念,服装整体风格既具年代感,又给人以时尚、新颖的知觉。

但关乎舞蹈本体的动态形象才是舞剧形象塑造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动作设计上要先从人物心理出发,学会观察生活,从日常中提炼动作,变异为舞蹈动作,表达更不可单一禁锢,要在剧情的不断发展中进行肢体语言的重构,最终形成独特又符合逻辑的角色动作表达。

在《醒狮》中,主角之一是“阿醒”这位街头少年,以小人物作为舞剧主角之一,“以小见大”越来越成为当下舞剧创作的大势所趋,小人物的塑造体现了时代愈加关注个性生命与微观力量,草根演变为英雄的故事,亲和而可爱,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除此之外,在同一个舞蹈语言世界塑造不同的角色是有难度的,但《醒狮》团队从不同人物性格出发,融入了南拳、英歌、木鱼歌、广东音乐等元素,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比如醒母的温厚有礼、深明大义;凤儿的纯真善良、聪颖勇敢;龙少的人性多面和丰富,玉树临风与怨愤偏执等,均体现了深厚而多维的角色塑造能力。

(二)舞、武整合江湖跃动

《醒狮》延续了中国自古舞武不分家的传统,巧妙融合了武术功底和舞蹈艺术,从两位主角在茶楼层叠高台上的舞段到剧尾的《胜利歌》,一招一式的细致清晰都体现了编创团队对综合艺术创作控制力的高超程度,其次群舞的氛围烘托也简洁有力,在舞蹈中完成“高台搭建”的片段,亦如电影的镜头般一步步完成了对战氛围的叠加。

剧中有关武的舞蹈片段,广泛而精准的融入了南拳马步和广东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技巧融入舞蹈语言,大开大合,刚柔相济。同时,舞蹈的叙事也融入了广东狮舞的套路,起势、探青、醉狮、入阵和发威层层递进、故事也娓娓道来。在“舞”、“武”的整合下,中国独有的江湖风貌跃然眼前,有如看武侠片一样的畅爽感,让观众大呼过瘾。

三、呈现的多元表达

(一)巧用多重象征

1.元素道具的多重象征

“多重象征”已不是新鲜词,张继刚是运用多重象征的高手,在《黄土黄》作品中,群舞的多重象征的包含了:深井、墓碑、压迫的黑暗势力等意味,道具的多重象征更是屡见不鲜,比如红盖头不仅代表了新婚之喜,更代表了鲜血与牺牲。《醒狮》中也可得见此类将简单道具赋予巧妙象征意味的品质,各种寻常条凳、板凳的多重象征不仅为舞剧勾勒出南粤民间色调,更在如积木般不断变形拼凑出床榻、板桥、屏风、围墙、阶梯等,甚至象征了被奴役人民背上称中方的麻袋及无形于身体的镣铐与束缚。在不同的情境下相同道具展现了多重价值,是实现利用单一道具进行编舞的极致表达。

2.“醒”字为题的多重象征

“醒”是舞剧《醒·狮》主题的隐喻。整部剧对“醒”这一字有着双重诠释:第一重“觉醒”,阿醒与阿龙在打斗争霸中,阿醒通过母亲的诉说了解到家族的前世,理解醒狮武术的真谛,指代的是个人价值的觉醒。第二重“觉醒”,当外族铁蹄踏破家园山河,“凤儿”在抗争中身亡,使得阿龙等众人醒悟,唯有抗争才能保存民族尊严,指代的是民簇存亡的觉醒。“醒”这一字,虽来自非遗舞蹈的固定称谓,但结合舞剧的剧情脉络,可谓神来之笔,一语双关。

(二)整合多方资源

1.主动创作、多年磨砺

主观意愿在舞蹈创作中起到推动进程的重要价值,不持外力推动而行动,容易形成有利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这部《醒狮》是广州歌舞团主动创作、踏实苦干,二十年磨一剑的结果,与上次该团享誉舞坛的作品《星海》已整整相隔二十年。并且此次《醒狮》从策划到创意历时五年,采风论证近三年,剧本大改十三稿,小改更是多达七十多次。导演在采访中更说:“我们先不忙编舞、排舞, 而是花很长时间培训演员, 让他们先了解岭南文化, 让醒狮精神刻在每个演员心里, 让舞蹈从醒狮中‘生长’出来。”①

编导团队虽然年轻,但是用心、用情、用功,这样的“踏实”精神是当代舞蹈工作者中最可贵的,近年来舞蹈作品的跟风、雷同、抄袭等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浮躁”二字导致的。舞蹈作品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创造性劳动,重在“创新”,而光有新还不够,需要专注而踏实的打磨。吕艺生先生曾说:“当下的中国编舞,许多作品丧失了舞的能力,缺乏对时间和空间的多元运用,忽略了肢体在空概念的流动性和舞蹈的音乐性。”②归咎原因,更是急功近利导致的,因此,当代舞蹈编导们更应向《醒狮》的创作团队学习,秉持着一颗手捧热土,脚踩大地的赤子之心。时刻不忘自己艺术工作者的伟大使命,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高品位的作品”。

2.中青会和、众人拾柴

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由于广州歌舞剧院敢于启用青年主创、信任青年编导,才使得“舞”和“剧”的结合达到今天的高度。在创作过程中新老编导紧密结合,牢牢把握戏剧结构的编剧和为舞蹈创作争取最大表现空间,在三年间关于剧中的大脉络和小细节讨论、争论、修改了无数次;对于双方来说,《醒·狮》的创作是不断激发创造和相互理解妥协的过程,另一方面,这也一个编导个人能力提升的绝佳打磨机会。

实际上,民俗舞蹈要摆脱村歌社舞,走向真正的舞榭歌台,也需要这样中青会和的“打磨”,舞蹈较之其他艺术形式,其特点就在于它活在当下,传统艺术如何在现代视野下传承,取决于前人的无私传递、倾囊相授,更有赖于后来者的勇于精进,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塑不在于一朝一夕的宣传,而在于老、中、青几代人长此以往的身体力行,同拾取柴,共点热情。

四、结语

一部大型舞剧的创作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归到简单的一个过程,其中的任何环节都需要细择丝缕,精心打磨,《醒狮》便是在这样“点点滴水”相与合一的背景下形成的佳作。我们不禁思考,从民俗到剧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醒狮》尚且需要五年的沉淀与蕴蓄,那么面临其他民间乡土艺术被置于新的语境和场域下的局促,更需要艺术家们带着对国家的热爱、民族的敬重、艺术的热忱,及传统的责任感,“到田野中去”,扎根旧土,在民间寻找优质的基因,并站在当代的审美立场下,翻新乡土民俗的花样,让少数民族舞蹈长成民族艺术参天大树上那根缀满似锦繁花的枝桠。

注释:

①何晶,李依桐.讲好广东故事, 打造舞台精品[EB/OL].金羊网,2018 年10 月2 日.

②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93—197.

猜你喜欢

舞剧舞蹈创作
百科全书舞剧
舞剧《瑞鹤图》剧照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一墙之隔》创作谈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我和舞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