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周恩来的自我革命精神

2021-04-08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革新初心革命

董 丹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210000)

一、周恩来自我革命精神的内核

每一种精神文化的孕育和形成,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也都有其形成的内在依据和实践基础。周恩来的自我革命精神也是如此,并非凭空产生,萌发于他所生长的那个年代,形成在他革命生涯的实践中,是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交融所产生的新果实。

(一)时代与环境的助推

周恩来自我革命精神的主要体现就是敢于革故鼎新,勇于自我批评,这同他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周恩来生于1898 年,当时中国处于一个急剧动荡、亟需变革的时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陆续为救国救民开始一次次的尝试,一场场的探索,以寻求救国、强国之道。甲午战败,清政府“洋务运动”破产,八国联军侵华使清政府元气大伤,彻底陷入了穷途末路之境。然而,清政府的崩溃并不意味着民族灾难的瓦解,随之而来的是军阀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出生在政局动荡中,成长在炮火弥烟下,这使周恩来对残酷的社会环境与困苦的百姓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一困顿的社会现状无疑成为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助推剂”。

1910 年,周恩来离开家乡,赴东北伯父处生活,进入新式学堂开始求学生涯。在此,周恩来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颇深倾向革命派的知识分子高亦吾先生,高先生18 岁就投书维新志士章太炎,是早期同盟会成员之一。[2]在关东模范学校求学时期,受周围先进社会思潮的影响与感染,周恩来早早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之振兴而努力的志向。走上了为革命而学、为革命而用的求学之路。在勤于学业的同时,他也时刻关注并积极参与先进思想的交流与实践活动中。

1911 年,辛亥革命的消息一传到东北,周恩来立即剪掉自己的辫子来响应这一场势如破竹的民主革命运动。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其他同学也都剪掉辫子以明确同清政府和封建帝制决裂的立场。随伯父搬到天津后,周恩来考入南开中学,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在这期间,他主导创立了敬业乐群会,在校内外巡回演说,践行着“言论”、“集会”的自由,成为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激流勇进的踏浪人。在改造外部社会环境的同时,时刻都保持自我反省与改进,在社会革命的历程之中积极进行自我革命。

(二)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史悠悠,传统文化于炎黄子孙而言,始终是其根脉延展的源头活水。作为在中华优秀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华夏儿女,儒士的道德至善、居士的名利淡泊、墨者的自我牺牲、法家的严谨务实,贯穿于周恩来的一生,是他不断自我改造的榜样和方向。儒家思想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人达的入世之主张,对周恩来的影响自不待言。

1912 年10 月,他在题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一中,就写到“今年今日,进步逾于去年今日;明年今日之进步,未审亦如今年之于去年否也?”彼时年仅14 岁的周恩来已经初具定期反思与总结的意识,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派“吾日三省吾身”的主张继承和发展,也是周恩来自我革命精神的萌芽阶段。[1]

1914 年春,在题为《一生之计在于勤论》中,写道“庶几事成功倍,为一生计亦良得,而为家为国,利益亦随之后矣。”即便是在鼓舞同门激励自己的时刻,他也始终心怀国家。

1915 年,16 岁的周恩来开始为支援国家建设而奔走呼吁大家储蓄存款,在《广募救国储金致友人书》一文中写道“男儿爱国事丛丛,岂必枪林弹雨中。卜式毁家抒世难,义声唤起待洪钟。”从改良到革命,从爱国走向救国,青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名尊师重道的好学生,更是一个积极探寻救国真理,勇敢投身社会实践的探索者。

周恩来这种积极参与,以国事为人生第一要义的作风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入世精神对他的影响。此外,在革命生涯的实践中,在政治生涯的探索中,周恩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克己奉公、慎独自省等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与革命性的扬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自我改造观,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性的内涵,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宝库又添一笔财富。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周恩来自我革命精神的源泉,是周恩来自我革命精神形成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新青年》杂志创办之初,并没有引起周恩来的注意。

1917 年,从南开中学毕业后赴日求学,在去日本的船上,《新青年》杂志中宣传的新思想强烈的吸引了他,到东京后就从严智开那里借到《新青年》的全份,受新思想的影响,他决心求“新”学问、做“新”事情。[1]周恩来开始接触国外的“新”思想,《贫乏物语》、《社会主义神髓》等一系列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让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2]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他接受了这门科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形成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并决心用它来武装自己头脑。完成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到以民主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思想,再到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一生都在讲马、研马、习马。毋庸置疑,周恩来这种自我批判、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实践道路中的新开拓,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相结合的新产物,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与卓绝的中华文化精神的完美结合。

二、周恩来自我革命精神的实践

(一)“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革新精神

不日新者必日退。怀抱救国之志的周恩来,积极吸纳学习他国各种会推动社会进步的新思想,他的一生也都在随着思想进步的轨道,实践着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五四革命爆发之后,周恩来随即回到天津,投身于“五四运动”激流中。理论的提出必然付诸于实践的佐证,同年9 月,周恩来主张打破学生骨干力量中的男女界限,牵头成立了“觉悟社”打破了旧习俗的桎梏。带领学生组织中的积极分子从事科学和新思潮的研究,旨趣要以“革新”精神与“革心”的气势去宣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党的领导核心骨干,周恩来又为我们党探索革命道路做出了诸多突破性贡献。他作为南昌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带领中华儿女开启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新篇章。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高压下,周恩来又主动开展党在国统区的地下情报工作,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形成而竭诚尽智。

在建国前期,他又筹备召开了政协会议,主持起草了新中国的第一个纲领。在每一次重大变革之际,周恩来始终将奔走在党和人民需要的第一线,提出了可行之策,开创了理论先河。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革新精神贯穿于他的政治生涯始终。

(二)“直面问题、自我批评”的政治勇气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严于律己,勇于自我批评是周恩来自我革命精神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他的自我批评从来不是轻描淡写流于形式,而是一力当责无旁贷。

在建国前期,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征途中,多次公开反思、检讨,但凡意识到自己有不对的地方,无论是政治原则问题还是具体工作方针问题,从思想作风到个人立场,从理论观点到方法策略,全方位、多方面的找错误根源,从不文过饰非、避重就轻。有时即便是下属的同志犯了错误,他也会主动承担领导责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革命路线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在这期间,作为骨干领导成员之一的周恩来,以身作则多次勇做自我批评,并总结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2]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博古在遵义会议上作报告,分析了反围剿失败的直接原因,周恩来随即主动承担责任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并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再三要求撤销自己红军总政委职务。[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周恩来这种直面问题、勇作自我批评的革命精神推动了中国正确革命道路形成。

在建国之后,28 年的总理生涯中,无论是国家大事亦或是个人小事,他都时刻保持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的习惯。

1959 年,身边的工作人员擅自对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的居住与办公场进行了简单修缮,只是简单粉刷了墙壁,铺了地板更换了窗帘。后来,周恩来为此多次在公开场合做了检讨并反复强调坚持艰苦朴素才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周恩来在人生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斗争历程中都始终坚持实行公开透明、自我剖析的原则,他之所以自觉的把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公之于众,这是他高度的自我革命精神的体现。

(三)“务实笃行、不断改造”的崇高追求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无论是国家实现富强。还是个人实现理想,都离不开“立志”与“勤勉”。立志为根基,勤勉是屏障,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不足以事成。周恩来很早就树立了要“自我改造”的思想。1951 年,在《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一文中周恩来指出“改造需要时间,拿我个人来说,参加五四运动以来,已经三十多年了,也是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改造,即便现在担任了政府的领导,还是要学习和改造。”[3]周恩来用一生的实践去履行学到老、活到老改造到老的誓言,是自我改造道路上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三、周恩来自我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高度赞誉:“周恩来同志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4]集自我批判、自我革新、自我超越于一体的自我革命精神贯穿于周恩来革命道路与政治生涯的全过程。这一精神充盈了共产党人先进性与革命性的内涵,是新时代我们党不忘初心、坚守初心的有力武器,是新时代感召、引领、教育青年一代成长成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一)是笃定初心,践行初心的有力武器

“学道须当猛烈,始终确守初心”初心是指引人前进的明灯,是攻坚克难点燃意志的星火。“初心”一词需要从认知的初心、目标的初心和社会的初心这三个维度来把握。认知的初心是心理变化的一个基本规律,人们只会注意新异事物,只对变化敏感。旧事物再美好,也很容易适应,变成自动化加工,视而不见。但能带给我们快乐的事物,无论新旧,只论美丑。所以把任何美好的东西当作人生初见,不被注意的规律左右,仔细品味它的美好,是为初心。其次是目标的初心,最初,我们出发,心怀理想。但是逐渐地,我们的理想被名利取代。保持初心,是记得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最后是社会的初心,人之初,性本善。人际关系原来是简单的,善意助人,慈悲为怀原为我们的本能,但复杂的社会让我们学会了在人际交往中察言观色、相互提防、彼此利用。这很累。社会的初心,是让我们放弃这些繁文缛节,对人的偏见,带着未被污染的赤子之心示人。

笃定初心,就是要笃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需要党员干部做好自我革新队伍的排头兵,严防错误思想干扰,强化自身党性修养,以自我革新带动自我完善,达到自我提升,实现自身跨越,更好的带领人民走向未来。践守初心,就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首要目标。需要党员干部始终以为人民的服务为信条,在工作与生活中时时反思、处处自省,是否以民族和人民为己任。不忘初心,革新自省实践于行。初心与革新是分不开的,有了自我革新的意识与态度,才能在生活与工作中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才能在应对社会环境的诱惑时坚定立场、保持定力。自我革命,是自我扬弃与发展的结合体,是自我净化与提高的过程。想得清后果,做得出牺牲;承担得起失败,忍受得了非议;消化得了孤独,静得下内心。周恩来这种自我批判、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自我革命精神也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在政治工作中所必备的基本政治素养。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自我革命精神,是我们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践行初心的锐利武器。

(二)是永葆纯洁,完成使命的内在动力

共产党人不是空谈家而是实践者,新时期,保持纯洁完成使命要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的实践中,就要求党员干部从思想修为与政治素养、纪律意识与责任担当、法制观念与政治定力这几个方面多反思、多总结,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兴党强党,就必须以用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只有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4]

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在这一历史关键时期,更需党员干部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来提升自己、武装自己。

周恩来的自我革命精神及贯穿于一生的实践行动,无一不展示出老一辈共产党人严于律己的品质与工作作风,是新时期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榜样。也正是因为有求进、求新的自我革命精神,我们党才能在近一百年的历史征程中一路向前,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

(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走向复兴的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交汇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5]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愿景。走向复兴,需要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也需要培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走向复兴并非易事,复兴之路也并非坦途,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是处于矛盾之中,我们只有通过不断自我革命,勇于向自我开刀,不断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努力使社会发展基础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才能不断夺取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从党员干部到青年学生,都需要褒有这种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净化的自我革命精神。

猜你喜欢

革新初心革命
永远的初心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复旧运转
论“不忘初心”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