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图说教——儒学视阈下顾恺之画作的解读

2021-04-08王志达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列女顾恺之教化

王志达

(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610225)

一、引言

《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两者皆为叙事性人物画长卷,两幅作品从构图上皆采用单景式构图,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时代审美特征——瘦骨清像。顾恺之在用笔上:细腻流畅,似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人物造型上:身材清瘦、动作自然、衣饰飘举。人物处理手法上:传神写照、形神兼备、颇有神韵,正如姚最在《续画品录》中所言: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张为张僧繇、陆为陆探微、顾为顾恺之,三人合称六朝三大家)。

综合用笔、造型和人物处理手法都可谓“技”的层面,或“形式”层面。《论语》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扬雄在《法言》中提到“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相符则礼”。

以上言论是关于文学作品中修辞与文法的观点,对于以上两段言论可以理解为:“内容好过于文采的文章就会显得野逸,文采好过于内容的文章就会显得虚浮,内容与文采高度统一的文章才会显得中庸,符合‘礼’的标准”。这其实就是在强调“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引申到绘画中就是“技道均衡”的观点,即绘画技法与绘画思想要均衡的观点,做到“以技载道,以道驭技”。

顾恺之生活在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是国家大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时期,在文化思想上表现为儒释道相互吸收融合,文艺上表现为中国绘画与书法艺术迅速发展,书画理论也出现繁荣局面。魏晋在审美历程上处于审美教化阶段,审美教化阶段美术作品的一大特征是:借助美术作品的审美性来实现教育感化与劝诫。

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受儒家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影响,使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教化与劝诫功能。以宣扬纲常伦理为主的伦理思想和以德化民的教育思想对于绘画思想的表现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绘画作品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所谓的政治属性就是绘画作品中的“教化”与“劝诫”的思想,即绘画作品的“道”的层面。

二、画作中的教化与劝诫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学”。“儒学”与“儒家”、“儒教”两者之间的概念是要划清界限的,并不能混为一谈。“儒学”是一种学说,是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儒家”是一个阶层概念;“儒教”是宗教层面的,是指一种宗教信仰。儒家思想的创立人是孔子,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大儒的不断发展,在汉朝时形成完备的体系,并且成为了官方主流思想,在其后的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仍然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儒家思想之所以在封建社会占据了正统地位,是因为儒家思想中的大一统思想与伦理纲常等思想有利于稳定人际关系与维护社会安定,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所以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

曹植在《画说》中讲“是知存乎鉴诫者,图画也”。本句可理解为:“是否存在借鉴和劝诫的事物存在?绘画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云“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本句可以理解为:“画品是衡量一切画作好坏的标准;绘画作品可以用来劝诫人们,并且能够记载历史的兴衰更替,因此千年以来的历史事件的警示和经验通过绘画作品就可以获得”。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言:“夫画者,助人伦,成教化,穷神变,测幽微”。对于此句可以理解为:“对于绘画,它的目的在于维护伦理纲常,达到教育感化的作用,并且能够探索鬼神变化之道,推测细致入微的天体运作规律”。

以上三个论断都肯定了绘画具有教化和劝诫功能,诚然,教化和劝诫功能在顾恺之的画作中也有所体现,其背后的思想理论基础就是儒家的伦理思想与教育思想。

唐朝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的观点,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又在《通书》中重申“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之观点。对于此句可以理解为“文章之所以能够体现道,就像是文章是车子,道就像车子上所要承载的东西,所以文章是用来体现道的载体”。文以载道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讲具有“工具化”的特征,用文以载道的观点来解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似乎并无不妥。

以《女史箴图》为例,该图共有十二段,唐摹本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因英方保管不善,导致画卷仅存九段。唐摹本的九个片段所呈现的主题是:以女范事迹劝诫教化女子,“以图说教”是《女史箴图》最大的特点。

以挡熊护主的片段来看,画面描绘了汉元帝率领宫女在后宫中观看斗熊,期间有一熊破圈而出,为了汉元帝不受这只熊的攻击,冯婕妤不顾自身安危,挡熊护主,保护了汉元帝。在此后的八个画面中,皆为此种主题思想,所以《女史箴图》围绕“助人伦,成教化”这一主题,来教化女子应该遵守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代表的道德准则,以达到维护纲常之目的,这是其教化功能的体现,亦是儒家纲常伦理思想的映射。

《列女仁智图》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和《女史箴图》一样。汉成帝执政期间,汉成帝不问政事,沉迷于酒色,导致外戚干政,政权岌岌可危。“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针对此形势,顾恺之根据刘向著作的《列女传》创作了《列女仁智图》,供汉成帝及其身边宫女观阅,其目的在于劝诫汉成帝和周围宫女,通过列女事迹启发汉成帝与宫女,以此来得到历史兴衰所给的教训,避免外戚干政的局面,巩固政权,稳定统治。通过记载的列女事件劝诫汉成帝和宫女,是画作中儒家思想的表达。

综上来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借助绘画作品本身的审美性,以教化和劝诫为手段来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思想,维护封建统治,是顾恺之画作的思想传达。通过绘画这种形式来宣扬儒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和文以载道一样,只不过殊途同归。

三、画作的超卓与保守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不相离。——优秀的绘画作品之所以打动人,除了娴熟的技法、高尚的审美趣味之外还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达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技法与理念的互补,做到以技载道,以道驭技。顾恺之人物画中的宣教功能与劝诫功能的存在,是建立在儒家的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之上的,画面反映的儒家思想与画家精湛的技法使得绘画作品的美学意义与思想意义和合统一起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这就决定了绘画中的思想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思想的映射,然而儒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封建统治,那么站在这个角度来看,顾恺之人物画中的教化功能和劝诫功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绘画作品与劝诫、道德教化的关系可以从《论语》中归纳到,《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以依托、徜徉于礼、乐、射、御、书、数为代表的六艺之中。从上句话中就可以看到“艺”要依赖于“道”、“德”、“仁”,并且表现“道”、“德”、“仁”,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于艺术与理想、道德、教化之间关系的反映。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的教化和劝诫功能对于绘画作品本身而言:使得作品本身在拥有超卓的艺术性的同时,兼具了思想性,而优秀的绘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所以,教化与劝诫使得绘画作品在具备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又兼具了它的思想性,这使得绘画作品不管是在“技”上还是在“道”上都更加完整,可谓“技道均衡”,这是它对于作品本身的积极意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直接的。因为它对当时社会具有极大的价值引导作用,绘画作品从本质上是巩固了大一统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以此来稳定封建统治,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国家运转机制的思想武器,维护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稳定,但是有一个弊端:等级性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存在。顾恺之的两幅画作《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都体现了“夫为妻纲”的伦理思想,对女子的不公平,即女子对男子的人身依附关系是画作思想的最大弊端,是儒家思想渊源的保守体现。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兼及中国水墨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相比,就暴露了它的缺点——服务于统治阶层的政治属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画家心中的情感构设,相较于山水画的情感表达,《女史箴图》与《列女仁智图》就显得稍逊风骚。

四、结语

综上,儒家思想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注入了思想与灵魂,所以画作在教化、劝诫等方面有极大的历史性作用,画作维护了统治阶层的理论基础。但是需要辩证来看,它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种历史局限性从根本上讲是也是因为皈依于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封建统治者所服务这一历史背景的。

猜你喜欢

列女顾恺之教化
刘向《列女图》与汉魏六朝列女图像*
历记古代女子善恶的奇书:《列女传》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明清时期定海地区列女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洛神赋图》之三
从新旧《唐书列女传》看唐代女性的处境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顾恺之募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