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图书馆社会效益提升探析
2021-04-08许家豪伲永贵陈春晓
□文/许家豪 伲永贵 陈春晓
( 1.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阜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安徽·阜阳)
[ 提要] 村图书馆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 以阜阳市农村图书馆建设情况为例,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村图书馆社会效益发挥现状和内在机理进行研究。 调研发现:村图书馆社会效益发挥并不理想,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管理水平滞后、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加强宣传,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保障和评价机制,还要优化图书资料设施,着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一、引言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而村图书馆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依托和主阵地。村图书馆不仅是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农村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发展村图书馆事业,有助于优化乡村文化环境,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提出:“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诚然,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村图书馆建设取得较快进步。不过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村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发挥的如何?怎么样才能提高村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呢?安徽省阜阳市是典型农村大市,村图书馆建设情况也具有代表性。基于此,本文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采取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探讨村图书馆社会效益发挥问题。
二、阜阳市村图书馆社会效益发挥面临的困境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村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都有很大改观,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内陆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图书馆建设,其弊端日趋明显。笔者采取走访和问卷的形式,调查了阜阳市三区五县的村民,发现大部分村民对当地图书馆建设表示不满,村图书馆在藏书数量及结构、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加之建设资金、农村人口结构等因素的限制,村民借阅意愿低下,从而导致图书资源利用率低,村图书馆社会效益发挥不理想。
( 一)图书数量和结构不合理。优质的图书资源是农村图书馆服务群众的基础。图书数量不足、结构失衡是阜阳市农村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数量上,人均图书占有量少,图书资源严重不足。图书主要以乡镇政府发放为主,少量为社会捐赠和为应付上级突击检查而购买。来源渠道窄,图书更新缓慢,可供村民选择借阅的图书少之又少。在结构上,村图书馆大多是一些文学著作、历史典籍、天文地理类图书,缺乏适合新时代农民需求和符合当地风俗文化的图书资源。调查发现,在阜阳市临泉县长官镇某村,人均图书拥有量为1.68 本,历史典籍、文学著作类的图书占比58.7%,76.3%的村民对图书内容表示失望。这些严重限制了农村图书馆提供信息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影响其社会效益的发挥。
( 二)图书借阅率较低。 村图书馆读者借阅、藏书流通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图书馆大门紧闭形同虚设。调查结果显示,一年内不借书的村民占比最大为48.15%,借阅量1~5 本次之为25.07%,借阅图书31 本及以上占比最少为3.42%。据笔者走访的8 个村图书馆管理人员表示,过去的一年内,平均有76.6%的图书从未被借阅过。由此可见,图书利用率低,村民借阅意愿低,阅读积极性不高。( 图1)
(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图书管理人员在为群众提供指导和服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阜阳市村图书管理队伍水平普遍落后,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一方面管理者大多为当地村干部或是通过关系上任的村民。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加之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懂得图书分类、收藏借阅等基础知识,对馆内图书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不能发挥图书资源的有效性为村民提供有力的指导;另一方面农村偏远,交通落后,经济水平普遍不高,经费缺失,对外来专业骨干人员吸引能力不强,农村图书管理人员逐渐呈现老龄化现象。专业管理人员的缺失严重影响图书馆服务水平。
( 四)信息化水平滞后。目前,阜阳市绝大多数图书馆还在运用手工编目、手工借阅的形式,缺少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设备和电子信息资源,绝大部分农村图书馆无电子阅览室,甚至工作人员无电脑办公,信息化水平严重滞后。当前社会信息化浪潮日新月异,乡镇图书馆若不能及时推动信息化的建设,则必将逐渐与社会脱节,无法融入到乡镇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去。其社会效益也难以发挥。
( 五)知晓度不高。村图书馆定期举办相关宣传活动可以提高村民借阅图书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村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发挥。调查问卷显示:当地图书馆每年举办的读书宣传、普法等活动为0 次的占比最大为40.46%,举办活动1~5 次的占比为29.63%,举办15 次及以上占比最小为5.41%;在是否了解本地图书馆相关情况的选项中,完全不了解图书馆基本情况的村民占比高达58.4%。由此可见,大部分村民对当地图书馆的了解微乎其微,加之宣传活动不积极,宣传工作不到位,村图书馆知名度低,影响力不足。( 图2)
图1 村民到村图书馆借阅图书数量情况图
图2 村图书馆每年举办社会活动数量占比图
三、阜阳市村图书馆社会效益发挥困难原因分析
阜阳市村图书馆社会效益发挥面临诸多困境,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深入调研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建设资金不足、人口流失较为严重,专业管理人才缺乏、领导重视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互联网环境影响下的多媒体冲击等,是村图书馆社会效益发挥困难的主要原因。
( 一)农村人口结构失衡。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阜阳市人口流失较为严重。截至2019 年12 月31 日,从安徽省各地级市提供的数据来看,阜阳市流失人口为250.11 万人,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3.36%。这一状况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农村“空心村”现象突出。笔者走访了不同县、区的100 个村,其中74 个村人口输出较为严重,每户至少一人外出务工的占比82.7%。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儿童。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图书馆失去借阅的主力。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妇女和孩子以主理家务、上学为主,他们既无强烈的借阅图书的动力,又受个人文化水平的限制,实际表现为不借阅图书,无阅读兴趣。村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形同虚设,社会效益发挥停滞不前。
( 二)缺乏经费保障。农村图书馆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其社会效益发挥的主要原因。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由农村支配的经费较少,用于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更是少得可怜。如阜南县方集镇某村,2019 年图书馆建设经费为1.8 万元,除去管理人员开支和日常馆舍基础设施维护,用于图书购置的费用不足4,000 元。资金的缺乏,使得图书购买、管理人员开支、设备采集、馆舍建设等基础服务方面受限。图书更新缓慢,无法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管理人员工资较少,当地管理者无工作服务的动力,又对外来专业人员无吸引力;电子设备、饮水机等服务设施无资金购买,馆舍硬件环境较差,对读者无吸引力。村图书室的职能发挥受限,农村图书馆综合建设发展陷入瓶颈。
( 三)相关部门意识淡薄。图书馆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助力器,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后勤部。但是,有关政府部门意识淡薄,更多重视基础设施和外在生活环境建设,没有把图书馆建设提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上,轻视图书文化工程建设,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后期的检查督促和经费支持等往往不能到位。村干部是政策的具体实施者,无个人思想上的重视和检查的约束,做的也只是“面子工程”。且重经济轻文化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领导干部认为图书馆建设无用,没有经济来的实效,把原本用于图书事业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图书馆建设成为“形象工程”。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图书馆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影响其社会效益发挥的重要原因。目前村办图书馆大多是政府行政行为,并不是自愿的行为,而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达标”任务才不得不搞的应景之作。管理制度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级乡镇、县政府缺乏完善有力的政策指导和实施细则规范,加之对农村图书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其管理体制老化,组织溃散,难以形成良好向善的风气;二是当地村委会缺乏具体的规则章程和执行力,主要体现在图书馆日常开放运行、图书借阅、归还制度等方面。小组走访的100 个村,其中63个村图书馆开放时间不规律,29 个村的图书馆基本不开放,只有17 个村有具体的运行制度,有图书借阅归还的记录说明等信息。
(五)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冲击。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精准帮扶工作有序开展,网络建设及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村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不断转变。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民忘记了村图书馆的纸质书刊,他们更加享受电子图书的便捷。加之电子图书市场兴起,网上的图书数量多、内容丰富、实效性强、选择空间大,和纸质图书形成强烈反差。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的兴起,农民在闲暇之余更享受网络带来的乐趣,很少到村图书馆借阅图书。村图书室社会效益无从发挥。
四、新时期我国村图书馆社会效益有效提升对策建议
阜阳市村图书馆效益发挥情况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结合对阜阳市村图书馆建设实践的分析,本文认为,新时期提升村图书馆的社会效益,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量,对症下药,采取可行的有效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村图书馆的影响力。调查显示,大部分村民对村图书馆的认知度偏低,向当地图书馆或文化站寻求信息的主动性不足。所以,农村图书馆可以根据需求情况举办一些村民喜闻乐见的推广活动,提升村图书馆的影响力。比如,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利用假期契机,调动节日情怀,举办和节日相关的读书活动;创新活动形式,通过家庭比赛、团队协作的联合参赛形式,以少带多,调动村民积极性;丰富活动内容,开展农村展览创作、趣味答疑等激发村民读书兴趣。宣传与动员相结合,最大限度提升农民参与积极性,增强村图书馆社会效益。
(二)建设特色馆藏资源体系。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农村图书馆资源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汗牛充栋”的大而全的收藏模式,而要在充分掌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建设实用对口的特色馆藏体系。内容上,与当地特色产业和风情民俗相结合,重视产业技能培训、风俗文化传承、自然灾害防治、健康医疗等方面的内容。结构上,平衡各类图书资源的同时要有侧重,以村民需求为出发点,减少资源浪费,逐步建设个性化信息资源库。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健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科学管理农村图书馆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也是维持农村图书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健全农村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上级政府部门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加强行政执法力度。法律规范和法律监督相结合,促进村图书馆合理有效运行。第二,村民委员会根据当地图书馆实际状况,进一步规范基本管理策略,切实保障村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完善图书借阅制度、图书损坏或遗失的赔偿制度,并将政策落到实处。
(四)提高村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能力。村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其社会效益的发挥水平。提升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提升村图书馆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其电子阅览功能,提升电子书的数量和质量。在此基础上,根据村民需求,开展线上图书推送活动,以形式创新扩展读书范围,激发村民阅读兴趣。第二,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图书馆还要加强自身工作人员的培训。定期的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广大职工能够了解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并且要针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展开学习,让工作人员能够接受到最先进的知识。在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培养上,一方面要建立一支思想道德素养高和业务能力强的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开设村图书馆志愿服务岗位,吸纳更多的社会人才投入到图书馆的工作中,以增强图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水平。第三,领导干部需增强对村图书馆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现实意义,紧紧抓住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机遇,把农村图书馆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重点,努力开创农村图书馆事业新局面。
(五)构建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提升农家书屋发展质量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家书屋募集资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村民收入稳步提高。建设公益资金募捐渠道,吸纳更多社会基金;另一方面村集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集体经济收入逐步增长,在财政分配中,可以预留更多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的建设资金进一步得以支撑。
(六)建立图书馆评估长效机制。 针对村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管理制度、服务水平等建立评估机制,以提升基层村干部的重视度和村民参与性。评估对象可以为图书资源、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服务能力和村干部的关注度等;评估人可以为乡镇、县政府、广大村民、新闻媒体等。在图书馆日常管理和运行中,不断创新和完善评估机制,加强体系建设,争取一季一评估,半年一公示,打破村图书馆建设中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最大限度提升村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切实提高其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