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1-04-08计建军费爱丽王小琴蔡继明徐少毅王长江
计建军,张 慧,查 丽,费爱丽,王小琴,蔡继明,徐少毅,王长江*
0 引言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仍然是导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和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3]。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发生IFI的高危因素,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4-5]。而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已经被证实能够降低IFI的发生率[6-7]。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主要有氟康唑(Fluconazole,FLU)、伊曲康唑(Itraconazole,ITR)和除了三唑类外的其他抗真菌药。泊沙康唑(Posaconazole,POS)作为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谱进一步扩大,除了对曲霉菌和念珠菌有效外,对接合菌和毛霉菌也有作用[8-9]。为了解泊沙康唑是否在预防IFI方面更具有优势,本文采用Meta分析对国内外关于泊沙康唑与其他抗真菌药预防IFI疗效和安全性的对比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安全合理地预防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posaconazole”、“noxafil”、“prophylaxis”、“prevention”、“fungal infection”;中文检索词为“泊沙康唑”、“预防”、“真菌感染”,自由词和主题词相结合检索,所有检索策略通过多次预检索确定。检索数据库的起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9月20日。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目标人群:需要预防使用抗真菌药物的患者,年龄不限;②干预:试验组为泊沙康唑,对照组为其他抗真菌药物;③结局指标:有预防真菌感染有效性、全因死亡率、真菌感染相关死亡率和不良反应等结果;④研究设计类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⑤研究语言为中文或英文,且能得到全文的文献。
1.2.2 排除标准 ①病例报道;②综述类文献;③非人体研究;④非预防给药研究;⑤研究设计不含对照组或对照组不符合要求;⑥重复发表。
1.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查找和筛选文献,通过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阅读全文后确定,如有分歧则双方进行讨论并征求第三方意见。提取数据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研究类型、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干预措施、研究时长、结局指标、不良反应等。
1.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采用RevMan 5.2软件中的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s tool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随机序列的产生;②分配隐藏;③实施者和参与者双盲;④结局评估中的盲法;⑤不全结局数据;⑥发表偏倚;⑦其他偏倚。每一方面又分为低风险(Low risk)、高风险(High risk)和未知风险(Unclear risk) 3个等级,由2名评价者各自独立地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如遇分歧则与第三方讨论解决。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RevMan 5.2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合并后的效应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表示。计量资料中年龄采用中位年龄(年龄跨度)表示。所纳入的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和计算I2值分析。若无统计学异质性(P>0.10,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对于无法进行Meta分析的文献采用描述性分析。采用倒漏斗图描述可能存在的文献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检索相应中英文数据库后,共检索出相关文献556篇。剔除重复文献后剩余335篇,剔除非人体研究和综述类文献后剩余126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后剩余18篇文献,阅读全文后有5篇文献无对照组或对照组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排除,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13篇文献。
2.2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纳入研究的发表时间跨度为2007年至2019年,研究人群年龄0.75~83岁。13篇文献累计样本量2 456例,POS组1 187例,对照组1 269例,基本情况见表1。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纳入的研究中,有1篇[12]描述了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列,并由药房控制,以确保分配隐藏,其他研究对具体随机方法或分配隐藏方法未描述,无法判断风险高低。纳入研究的总体质量中等,具体偏倚风险见图1。
2.4 预防疗效评价 纳入的13项研究[10-22]均报道了POS与对照组预防IFI的疗效比较。异质性检验显示,总体研究间无显著异质性(P=0.79,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合并后的效应量RR=0.38 (95%CI:0.27~0.53)。Meta分析结果显示,POS总体预防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OS预防疗效优于FLU(RR=0.41,95%CI:0.27~0.62,P<0.000 1)和ITR(RR=0.21,95%CI:0.09~0.5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S与VOR (RR=0.34,95%CI:0.05~2.11,P=0.24)、ABLC (RR=0.30,95%CI:0.01~7.02,P=0.46)或MIC (RR=0.44,95%CI:0.19~1.02,P=0.06)相比,预防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2。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2.5 生存情况 有9项研究[10,11,13-14,18-22]报道了POS与对照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异质性检验显示各研究间无显著异质性(P=0.51,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POS全因死亡率低于对照组(RR=0.80,95%CI:0.66~0.97,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3。9项研究[10-11,14-15,18-22]报道了POS与对照组的已证实或很可能是IFI引起的死亡率。异质性检验显示各研究间无显著异质性(P=0.66,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POS组已证实或很可能是IFI引起的死亡率也低于对照组(RR=0.35,95%CI:0.18~0.67,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4。
图1 纳入文献的(A)偏倚风险总结和(B)偏倚风险图
2.6 安全性评价 有10项研究[10-15,17-18,21-22]报道了POS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异质性检验显示,总体研究间无显著异质性(P=0.09,I2=36%),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POS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90,95%CI:0.81~0.99,P=0.0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OS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VOR (RR=0.36,95%CI:0.20~0.6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S与FLU (RR=0.95,95%CI:0.84~1.07,P=0.41)、ITR (RR=0.90,95%CI:0.70~1.16,P=0.41)、ABLC (RR=0.85,95%CI:0.68~1.08,P=0.19)或MIC (RR=3.89,95%CI:0.48~31.79,P=0.21)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图5。
2.7 发表偏倚 基于预防有效率这一指标绘制倒漏斗图,结果显示,图形基本对称,说明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见图6。
3 讨论
血液肿瘤患者由于接受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IFI的风险增加。有报道,AML和MDS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IFI发生率高达14.5%[23]。IFI的病原菌不仅有酵母菌,还有曲霉菌及不常见的毛霉菌属。基于以上风险,指南推荐进行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泊沙康唑作为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其预防使用地位及在指南中的推荐等级也在不断提升。第4届欧洲白血病感染会议(Four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ections in Leukemia,ECIL-4)2014年发布的儿科肿瘤或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指出,allo-HSCT儿科患者未发生GVHD时,氟康唑推荐等级最高,其次为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没有推荐等级,但在发生GVHD,并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情况下,预防建议覆盖霉菌和酵母菌,泊沙康唑和伏立康唑推荐等级较高,其次为伊曲康唑,而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米卡芬净无推荐等级[24]。而2018年ECIL发布的成人血液病患者初级抗真菌预防指南[25]推荐接受诱导化疗的成人AML和MDS患者一级抗真菌药物预防首选泊沙康唑。本研究结果也显示,POS总体预防疗效要优于其他抗真菌药。亚组分析显示,POS预防效果优于FLU和ITR,这与Cornely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但POS与VOR、ABLC和MIC的预防效果相当,由于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且纳入的研究病例数较少,尚需要大规模的临床RCT来证实。
图2 POS与对照组预防IFI的疗效比较的森林图
图3 POS与对照组全因死亡率比较的森林图
图4 POS与对照组IFI相关死亡率比较的森林图
图5 POS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的森林图
POS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毒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QT间期延长等[10-11,26]。本研究结果显示,POS不良反应发生率与FLU、ITR、ABLC或MI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VOR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POS,与Hachem等[18]研究结果不一致。然而,Tang等[21]研究发现,VOR引起肝功能不全和视觉异常的发生率较高。魏栋等[26]的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可能的原因是VOR主要经肝代谢,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VOR的血药浓度可能偏高,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增多。
综上所述,POS预防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SCT患者IFI的疗效优于其他抗真菌药,同时能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IFI相关死亡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图6 POS与对照组预防疗效比较的倒漏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