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保心汤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2021-04-08刘延阵
刘延阵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河南 商丘 476400)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具有病情进展较慢、早期无症状性心腔体积扩大等特点,患者在发病15 a内会出现心力衰竭症状,而心力衰竭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西医目前主要通过常规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其整体疗效欠佳,难以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限。中医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具有悠久历史,其认为,DCM心力衰竭属“心悸”“喘症”等范畴,由气阴两虚,心脉失养,淤血阻络引起,治疗应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为主。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96例DCM心力衰竭患者,以探讨黄芪保心汤的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96例DCM心力衰竭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3~76岁,平均(64.71±5.28)岁,病程1~8 a,平均(4.62±1.37)a,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1例,Ⅲ级26例,Ⅳ级11例。观察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 53~76岁,平均(65.18±4.97)岁,病程1~8 a,平均(5.01±1.16)a,NYHA分级Ⅱ级9例,Ⅲ级27例,Ⅳ级12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西医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1]、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②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标准[3];③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④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无急性肺水肿;⑥无用药禁忌证。(2)排除标准:①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②心源性休克;③合并未控制感染性疾病;④恶性心律失常;⑤心包积液、心包填塞、急性心肌梗死;⑥肺、肝、肾功能障碍;⑦血液系统疾病。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吸氧、强心、利尿、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并接受限制钠盐摄入、卧床休养等干预。持续治疗3个月。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黄芪保心汤治疗。黄芪保心汤组方:黄芪30 g,当归、党参、连翘、丹参、麦冬、茯苓、鳖甲各12 g,桂枝、五味子各6 g。随症加减: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者,加制附子、猪苓;畏寒肢冷者,加制附子、桂枝;失眠者,加炒枣仁、柏子仁;纳差腹胀者,加焦三仙、厚朴、木香。以上药物加600 mL水,煎至200 mL,早晚温服,每天1剂。持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疗效 判定标准:显效:NYHA分级改善≥2级,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有效:NYHA分级改善1级,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无效:未达以上标准。将显效、有效纳入总有效。
1.4.2心功能 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
1.4.3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指标包括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内皮素(endothelin,ET)、血管紧张素(Ang)Ⅱ。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5 mL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
1.4.4不良反应 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疗效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心功能两组治疗前LVEF、LVFS、LVES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LVEF、LVFS较高,LVESD较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对比
2.3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两组治疗前血浆NT-proBNP、BNP、ET、AngⅡ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NT-proBNP、BNP、ET、AngⅡ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2.4 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期间仅出现1例干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1/48);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2/4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99)。
3 讨论
DCM为原发性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心腔扩大为主,伴有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易并发心力衰竭。DCM患者一旦进展至心力衰竭阶段,预后往往较差,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故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DCM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是由心气亏虚,寒、痰、火、湿、瘀等邪毒,乘机侵犯心脏,引起心脏受损,从而影响肾、肺、脾等器官,进而出现喘息、心悸、乏力、胸闷、水肿等症状,治疗应以益气养阴、解毒化瘀为主。本研究治疗后总有效率、LVEF、LVFS、LVESD等心功能指标显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黄芪保心汤治疗DCM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并能改善患者心功能。黄芪保心汤组方中,丹参、当归、五味子、麦冬、鳖甲为臣药,具有活血化瘀之功,可治标;配伍茯苓、桂枝,可使中阳得运、脾健湿除;且连翘为使,能清心解毒,贯通心之气血、阴阳,可引药入心经[4];诸药合用,能补气而不留邪,养心而不滋腻,祛邪而不伤正,可共奏养阴益气、温阳补虚之效。此外,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中黄芪皂苷可改善患者心肌能量代谢,提高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氧自由基损伤心肌细胞,改善心肌缺血症状;丹参能抗血栓形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冠脉循环、调脂、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并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5]。
NT-proBNP为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心力衰竭时,其水平可迅速升高,并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BNP由心肌细胞合成,具有利尿、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等作用,是心力衰竭定量标志物,可有效反映左室收缩、舒张功能;ET可促进病情进展,为最强缩血管物质,可加重心力衰竭病理过程;AngⅡ不仅可诱导心室重构发生、进展,还能通过刺激ET、BNP等细胞因子、激素释放,共同参与心室重构,在心室重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浆NT-proBNP、BNP、ET、AngⅡ较对照组低,提示黄芪保心汤治疗DCM心力衰竭,能调节患者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此外,本研究数据结果还表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可见黄芪保心汤治疗DCM心力衰竭,安全性高。
综上,黄芪保心汤治疗DCM心力衰竭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心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