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四肢严重烧伤的效果及安全性
2021-04-08豆倩影黄立新
豆倩影,黄立新
(南阳市中心医院 整形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0)
四肢烧伤为常见烧伤部位,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四肢严重烧伤易合并神经血管外露、肌腱损伤等并发症,需进行皮瓣修复。四肢为人体主要功能性结构,其组织学特点与功能要求皮瓣具有高度适应性,因此手术需选择合适的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血管蒂长,口径粗大,并可携带皮神经,有利于重建感觉功能。本研究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在四肢严重烧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0例四肢严重烧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3例接受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术,对照组27例接受任意皮瓣修复手术。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14~67岁,平均(40.36±11.58)岁;Ⅲ度烧伤18例,Ⅳ度烧伤15例;火焰烧伤17例,电烧伤11例,化学烧伤4例,热压伤1例;烧伤部位为手部14例、足部7例、小腿6例、大腿4例、膝部2例。对照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15~65岁,平均(39.41±10.87)岁;Ⅲ度烧伤16例,Ⅳ度烧伤11例;火焰烧伤14例,电烧伤9例,化学烧伤3例,热压伤1例;烧伤部位为手部12例、足部6例、小腿5例、大腿3例、膝部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烧伤程度、烧伤类型、烧伤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南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手术方法 (1)观察组接受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术:对上肢烧伤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下肢烧伤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彻底切除焦痂及坏死组织,反复冲洗并消毒,显微镜下解剖血管,受区血管选择邻近创面的尺、桡、胫后、足背动脉、静脉。股前外侧第一穿支血管为皮瓣中上1/3中心点,根据受区缺损创面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皮瓣比创面直径大1 cm。切开皮瓣外缘,暴露并游离第一、第二穿支血管蒂,血管蒂旁开1 cm切开阔筋膜,分离股外侧肌、股直肌间隙,查找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由血管蒂近端、远端同时向股直肌深部游离,保护主干,结扎并切断沿途分支。向血管近端游离,获取足够血管蒂长度、外径。切开皮瓣上缘、下缘、外缘,阔筋膜浅面游离出整块皮瓣,适当修薄皮瓣。结扎并切断皮瓣血管蒂,取下皮瓣。用皮瓣覆盖受区,边缘位置缝合数针固定。适当调整皮瓣血管蒂位置,切断受区血管,显微吻合血管,静脉对静脉,动脉对动脉。若受区存在皮神经,可与股外侧皮神经吻合。检查皮瓣血液循环,缝合皮肤边缘。(2)对照组接受任意皮瓣修复手术:患者手、腕部创面选择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皮瓣,前臂创面选择胸脐动脉皮瓣,上臂、肘部深度创面选择背阔肌岛状肌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足、踝关节创面选择腓动脉穿支血管蒂皮瓣、足背动脉皮瓣;小腿、膝关节深度创面选择腓肠肌皮瓣、隐动脉皮瓣;股创面选择邻位肌皮瓣。
1.2.2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全部移植皮瓣成活,烧伤部位外观及患肢功能基本正常,不影响工作、生活。有效:大部分移植皮瓣成活,烧伤部位外观及患肢功能明显改善,工作、生活受到轻微影响。无效:未达到上述疗效标准。将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2.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临床疗效。(2)对比两组受损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情况。(3)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采用南阳市中心医院自行设计的《四肢严重烧伤患者修复满意度调查问卷》从烧伤症状改善、患肢功能恢复、烧伤部位修复、遗留瘢痕等方面对两组修复满意度进行评估,最高分100分,分为非常满意(≥91分)、满意(85~90分)、基本满意(61~84分)、不满意(<61分),将非常满意、满意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计入修复满意度。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受损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受损关节45个,关节功能恢复正常41个,恢复正常率为91.11%(41/45);对照组受损关节38个,关节功能恢复正常28个,恢复正常率为73.68%(28/38)。观察组受损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P=0.035)。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术后发生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3%(1/33),对照组术后发生感染3例、受区皮瓣愈合不良2例、受区皮瓣静脉回流1例、创口瘢痕增生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93%(7/2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901,P=0.027)。
2.4 修复满意度观察组修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修复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严重烧伤会损毁表皮、真皮及皮肤附件甚至肌肉、骨骼等,创面修复依赖于皮瓣修复或手术植皮。随着皮瓣移植技术提高,恢复肢体外形及功能成为皮瓣修复的重要目标。皮瓣修复具有以下优点:(1)取材方便,能及时手术,避免延迟手术引起感染;(2)血运丰富,移植成活率高;(3)取材方式及部位灵活,局部或游离、顺行或逆行、岛状或半岛状均可,手术入路、受区、供区选择小,手术适配性高[1-2]。但四肢严重烧伤患者多合并有肌腱、筋膜、关节损伤,手术操作困难度高。常规任意皮瓣可能存在血管蒂偏短、皮瓣血液供应不足、缺乏神经等问题,不利于皮瓣成活或术后功能受影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有以下优势:(1)供区位置较隐蔽,切取皮瓣后对供区外形、生理功能影响较小;(2)皮瓣选择范围大,血液运行可靠,可灵活选择受区;(3)皮瓣血液供应丰富,愈合及抗感染能力强,有利于创口Ⅰ期愈合;(4)血管解剖方法变动小,血管蒂长,口径粗,有利于吻合,血管吻合后通畅度高;(5)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携带皮神经,可与受区皮神经充分吻合,有利于感觉功能重建[3-4]。研究发现,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应用于手或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皮瓣存活后疗效满意,安全可靠[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四肢严重烧伤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受损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四肢严重烧伤患者,可促进受损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高,其原因在于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可重新构建缺损肌腱组织,获取良好肌腱滑行能力,进而促进受损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组修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应用于四肢严重烧伤患者,可提高修复满意度。此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剔除多余脂肪时应保留穿支血管周围少量疏松组织,以防损伤穿支血管蒂,同时断蒂前皮瓣保留血管灌注,利于防止损伤浅筋膜内分支,加快皮瓣供区闭合;(2)肌皮穿支分离时,最大限度降低对血管的刺激,以防损伤血管主干,同时固定深筋膜与皮肤[6-7]。
综上所述,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四肢严重烧伤患者疗效显著,可促进受损关节功能恢复,提高修复满意度,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