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实施“可食地景”的途径与方法
2021-04-08华苏翔项文梅
华苏翔,项文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1 引言
“可食地景”顾名思义可理解为具有可食用性的地面景观,不是简单的耕种,而是用设计生态园林的方式去设计,材料选择上常常运用一些可以供人们食用的果蔬、可食用农作物,让农业生产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让可食用的植物富有美感和生态价值。满足行走在田间地头、体验农耕细作等园艺活动的意愿,承载着人们对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向往,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崇尚和敬畏之情。
当代的大学生普遍脱离传统农业耕种,他们虽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实现各种愿望,却很少有机会参与户外农耕活动,有的甚至连基础的农耕知识都缺乏。久而久之传统的农耕活动会越来越淡离他们的生活,使得与养育我们的大地失去了最亲密的接触机会,如果不引起重视,这些新生代乃至他们的后代对农业文化和农业生产虚无的认知与理解更是让人堪忧。为唤醒当代学生积极参加户外农事劳动,继承和发扬热爱劳动的精神,不少高校把生态农业景观设计运用到校园景观中,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的景观设计能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低碳、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同时有“可食地景”的参与,传统农业传承和劳动精神也有了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大学校园景观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师生心灵,潜移默化中提高精神审美与参与劳动教育意义。身处“可食地景”渗透的校园,师生对美丽的校园也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2 校园可食地景设计现状
“可食地景”在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早就存在,目前中国人对“可食地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可食地景”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社区、庭院、阳台等小面积区域,对于校园这种大范围的设计仍存在一些不足。随着国家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新时代社会生态建设有了新的需求。将绿色生态环保的“可食地景”设计引进校园,并思考如何形成模式化,如何去创新和管理,如何加强观赏性和农耕体验同放光彩将成为校园景观规划新的研究课题。
3 “可食地景”运用到校园的意义
3.1 具有观赏与生态功能
随着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校园绿地规划已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可食地景”不仅具有生态和观赏功能还可以满足校园人群日常小规模的生产需求,这是农业与园林景观之间的无缝衔接的最佳载体,对景观生态提升有指导意义。
3.2 传承与延续传统农业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食物,更离不开传统农业,我国最古老的园林就起源于房前屋后的果木蔬圃。很多新扩建的高校新校区往往采用种植大片的向日葵或油菜花这类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作物,每到花季让师生在学习工作之余能沐浴在一片花海之中,尽情体验可食地景带来的自然之美。无形中增加了对传统农业的热情,有的还积极参与劳作,以实际行动传承传统农耕农业。
3.3 享受参与“可食地景”生产活动带来的幸福感和收获感
当然,亲近自然并不单纯像陶渊明那样回归田园,而是要让人们享受自然景观带来的身心愉悦。在西方的《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便是人类眼中的天堂,耶和华上帝让地上长出了各种各样的果树[1],果实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可以充饥,实现了生产和食用景观双重功能,这就是“可食地景”雏形。
3.4 具有教育意义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要多选用本土观赏可食用植物,满足场地兼顾生产、节能的环保理念,同时在校园环境中充当着自然科学载体,以农业为基础的可食地景扮演着文化教育角色,学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到农业景观设计中,对“可食地景”的认知、设计与种植,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增加了实践近距离接触与体验农事活动的机会,学习中感悟道理,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意义,有利于养成节俭朴素的良好品德。
4 校园“可食地景”实施途径与方法
4.1 合理分类,遵循习性,适度造景
“可食地景”看似高大上的名字,其实它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健康、新鲜、安全的食材。在常用的植物造景中,可以将可食地景分为四大类型:可食用花型(凤仙花、黄花菜、南瓜花、堇菜花等);低矮果蔬型(卷心菜、小番茄、黑木耳、花生、毛豆、花菜等);药物及芳香型(山药、茉莉花、紫苏、金银花等);藤本植物型(枸杞、葡萄、猕猴桃、紫藤)等[2]。这些可食地景植物造型精巧,颜色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校园“可食地景”就是要选择可食用的农作物作为校园设计的主打植物,遵循植物习性,通过空间、结构、层次和表现技法进行设计与组合成为有机整体。在植物搭配中,首先要考虑到它的主要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到季相变化,做到观形、赏色、闻味兼顾,全面满足生态需求。在不同的季节里,种植当季的蔬菜瓜果不仅可以做到景观的丰富性,而且可以降低蔬菜的病虫害,保证好蔬菜的品质以及美观性。可食地景不仅要考虑其实用价值还有一些种植技巧。例如:黄瓜和番茄种在一起彼此生长会相互干扰,芹菜和甘蓝种在一起,也是不利生产,但是,如果合理搭配的话,就会有很好的效果。韭菜和甘蓝间种,就能使甘蓝的根腐病减轻,因为韭菜能产生一种浓烈的特殊怪味,能驱虫杀菌,因此也是许多植物的好朋友。还有青葱、蔬果类与麦子组合,具备抑制蚜虫和葱蓟马发生的作用[3]。
4.2 以成功案例为标榜,挖掘校园“可食地景”研发深度
校园“可食地景”设计承载着地方文化特色,在尊重自然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可食地景”引入校园空间,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景观设计,如使用声、光、色等给同学们的听觉和视觉带来更大的冲击力。近年来,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已经不单单只停留于物质层面,开始探索景观设计的潜在价值与参与互动感和生态价值。相比较之下,农业景观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元素,更能唤起师生对自然美景的渴望。人与自然近距离的接触可以更好地激发景观观赏者和景观环境的深层次沟通,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目前国内有许多农业景观引入校园的案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的“鱼菜共生”设计,其设计方式是利用蔬菜的根须和海绵将鱼缸里的水进行过滤后再回到鱼缸,不仅不需要换水还使鱼缸里鱼的粪便给蔬菜提供营养,旨在打造一个秉承“共生、分享、和谐”价值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景观利用大量的水稻和当地的农作物为景观根基,用现代景观设计的表现技法,将大田水稻作为可食地景,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又能满足校园教学、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等功能[4],不仅展示了独特的校园景观文化,而且充满了人文气息。
4.3 以季相设计为指导,设置“可食地景”体验区
“满园菜花开向夏,一双蝴蝶飞上天”这是古代诗人朱翌《南屏》中的诗句,它描绘的便是可食地景产生的自然景观[5]。“可食地景”其特点能够诠释植物从萌芽时期到“瓜熟蒂落”的整个生产过程,让人感慨人的生命循环、自然轮回引发更深一层次的思考。设置“可食地景”体验区,可以让师生在试验田里做到参与、调查、设计、种植的培植全过程,更加深入地理解实际场地与可食用地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景观设计、空间、传统农业文化综合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接触到农业生态系统,熟悉可食地景的习性和搭配技巧,实践到景观设计、植物学、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综合运用的方法。后期,再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让“可食地景”在校园绿地中建立情感联系,使得师生在平常的活动中也能倍感亲切。利用植物的高低疏密等不同特性构建一个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景观空间,在整体上形成一条优美的景观轴线,让师生在春季时感受到绿植嫩芽的春意盎然;夏日果蔬飘香、绿叶满枝让人不禁感受到勃勃的生命力;秋收金灿灿的瓜果、香味扑鼻,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冬日松树腊梅坚韧挺拔,迎接来年的春天,四季造景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体验。
4.4 把控好校园“可食地景”空间与尺度设计
“可食地景”要通过直观、全面、方便有效的方式来呈现景观空间结构内在的秩序关联,包括植物空间边界、廊道路径、景观节点、辅助标志、动静结合、分区规划等。为了强化参与性,“可食地景”可以在种植床上提供最大化的步行空间,三种场地的布局方式(图1~3),都有利于参与。
图1 中心主轴型
图2 四通八达型
图3 钥匙孔状嵌入型
比如图3在4英尺×8英尺土豆种植床上,虽然不能满足32平方英尺的种植面积,但如果它中间开道单垄种植,只有约16平方英尺。采用钥匙孔状种植床,只有一个小的入口在中间特别节省空间[6]。方便接近所有作物,从而增加步行空间,提高可食地景空间参与率[7]。节省空间还可以使用藤本植物垂直绿化,上设藤架,下设低矮的耐阴可食用植物,比如豌豆和木耳菜搭配,不仅节约空间,而且形成互补的生长环境,观赏上也毫无违和感。
5 结语
在校园开展可食地景,不但能让师生利用微小的闲置空间再创造来感受到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乐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合理利用课余的时间更好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参与;在校园生活中,利用可食用的瓜果蔬菜、砖瓦、碎石等自然的景观材料,起到美化校园的作用,让师生处在一个极具生活美、设计美和生态美的景观空间里,这种极具特色的可食地景便能成为校园物质、文化、景观高度融合的风景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可食地景的“环境教育”功能也因此而发挥全方位塑造学校形象的作用。从中能感受到农耕实践带来的精神价值,让学生们懂得节俭朴素、珍惜粮食、敬畏自然的道理,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