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是一支爱的歌谣
2021-04-07吴中坚
吴中坚
文 题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1.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
——阿德勒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4.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
思路点拨
分析材料不难发现,它们都指向同一个关键词——奉献。因此,写作时应紧扣“奉献”这一主题。
何为奉献?一首歌唱得好:“长路奉献给远方,江河奉献给海洋,白鸽奉献给蓝天……”奉献是无怨无悔的付出,是动人心弦的爱的歌谣。生活中,奉献无处不在,父母用奉献营造温馨的家庭,老师用奉献托起明天的太阳,军人用奉献保卫祖国的安宁,科技工作者用奉献一次又一次赢得举世瞩目……可从中精选事例,写一篇记叙文,讲述感人的奉献故事,抒发敬佩之情。
当然,除了写人类社会的奉献外,也可写动物世界、植物世界的奉献故事。这类故事,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果对“奉献”这一话题有独特的看法,也可提炼观点,以此为中心写议论文。比如“奉献精神需要从小培养”“奉献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都是不错的论点。
黑蚂蚁的奉献
感 动
巴西的甘蔗田里,生存着两种蚂蚁,一种是体型比较小的黑蚂蚁,另一种则是体形剽悍,生性凶残的行军蚁。
黑蚂蚁生性温和,以植物和腐食为生,而行军蚁则是任何可以吃的东西都不放过,在饿极了没有食物时,它们甚至会吃掉同伴。行军蚁最喜欢的美餐是黑蚂蚁,所以,一旦它们与黑蚂蚁相遇,就意味着黑蚂蚁在劫难逃。按照这个弱肉强食的逻辑,与强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黑蚂蚁,其结局必然是被不断吃掉,数量会越来越少。但事实恰恰相反,甘蔗田里的黑蚂蚁依然生活得很好,倒是那些行军蚁,数量在逐年下降。
为什么会这样,带着这个问题,生物学家对两种蚂蚁进行了长时间观察,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每天傍晚,浩浩荡荡的黑蚁大军都会准时返回巢穴,而每次,都有20多只蚂蚁没能进入洞穴。生物学家开始认为它们是掉队的螞蚁,但是接下来的场景令他们动容。一天傍晚,像往常一样,黑蚁大军急匆匆地钻进巢穴,排在队伍后面的黑蚁却没有进去。其实,它们本来是有机会进去的,却守在洞口,看着已经进入巢穴的同伴从里面忙碌地封闭着洞口,然后,它们开始到附近搬来沙粒,刻意地隐蔽着洞口外部,大约忙碌了10多分钟,直到洞口和周围的环境完全融为一体,才停下来。就在这时,上千只游猎的行军蚁突然出现了。它们朝眼前的二十几只黑蚁猛扑过去,一会儿的功夫,黑蚁便被全部吃光了。意犹未尽的行军蚁又四处寻找猎物,但始终没有发现黑蚁的巢穴入口,最后,它们开始上演同类相残的惨剧,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行军蚁被吃掉了。
黑蚂蚁是非常脆弱的,失去巢穴的保护,即使没有外敌攻击,也会在外部恶劣的环境中消耗尽体内的糖和水分而死去。让生物学家震惊不已的是,这种小小的蚂蚁竟然有为了集体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
正是黑蚂蚁这种舍己为人的举动,庇护同胞的巢穴永远不会被天敌发现,这也使黑蚂蚁能在行军蚁出没的地方一直生存繁衍,并且数量越来越多。而那些行军蚁虽然强大,但同类相残的习性使它们越来越少,趋于灭绝。
如果人人都能勇于为集体的利益而牺牲,换来的就会是集体的繁荣与强大;如果人人都为了个人利益而争斗,那么集体灭亡之期就不远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集体垮掉了,个体也不会存在了。
(摘自《少年文摘》)
“老瘸”王愿坚
从小爱听故事的王愿坚是名副其实的“故事篓子”。在部队,他最先被分配到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任宣传员,很快就担任了分队长。
宣传队里大都是一些娃娃兵,行军的时候,常常有些同志走不动,掉队了。王愿坚这个分队长就常常被分配收容任务。那时是游击战,掉队太远了,说不定就会遇到敌人。这些娃娃兵大部分没有战斗经验,所以一遇见掉队的同志,王愿坚就一边背上他们的背包,一边把自己听来的故事添枝加叶地讲给他们听,他们高兴了情绪就上来了,便能快步赶上前面的大部队。
有时接连要收容好几个掉队的同志,王愿坚肩上的背包就不止一个了,他个子不高,又瘦弱,背上两三个背包,自然沉重。他靠着毅力和对同志的爱,一瘸一拐地到宿营地时,已是最后一个了。同志们看他这样,戏称他为“瘸驴子”。多年以后,老战友来看望王愿坚,还是亲热地称呼他“老瘸”。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12月28日)
适用话题:奉献 关爱 爱好……
多背1公斤
在风光秀美的云南元阳多依树村,很多孩子上不起学。而能上得起学的孩子,除了课本,没有其他儿童读物,不少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橡皮、卷笔刀都没有。每年去那里旅游的人很多,大多数游客见到这样的情景会感慨一番,一些有爱心的会留下一些财物给当地的小朋友。在大多数人眼中,也许我们能做的就这么多了。一名叫“安猪”的网友却想到了更多:“能不能利用数量庞大的旅游者的力量去帮助这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小朋友?”
于是,“安猪”在网上提出了一个叫作“多背1公斤”的计划。思路很简单,就是鼓励每位旅游者在出游时背上一点书籍或者文具,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这个朴素的理念,立即得到了旅游爱好者的广泛认同。
(摘自《东西南北》)
适用话题:奉献 公益 慈善 爱心 积少成多……
老 郑
吴佳佳
老郑是我们的宿管,今年62岁,退休后返聘回来的。我们叫他郑老师。
老郑20多岁就来我们学校了,开始是炊事员,给老师和代伙的学生做饭。听说当年他为了把菜做得可口,专门利用暑假自费外出学习厨艺,红案、白案都有一手。他做的菜,不仅师生赞不绝口,还吸引了周围不少单位的工作人员来学校搭伙。为了降低食堂成本,让大家吃得好一点,他总是和同事一起去农家采购鸡蛋、蔬菜,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20多年,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后来,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就餐学生人数增多,学校将食堂对外承包了,老郑不再负责做菜了,他的工作变成每天和值班教师一起进城采购食材。采购可是个苦差事,每天3点钟就得起床,颠簸1个多小时才能到菜市场,然后挑选食材,讨价还价,再一路颠簸回来,风雨无阻。春、夏、秋三季还好,冬天可就难熬了,天天冻得手脚失去知觉。据老郑自己说,他的关节炎就是那几年落下的,但他从没有叫一声苦,而是默默地承受着。
几年后,学校门卫室缺人手,领导又让老郑当门卫,负责看门、收发报刊。这个工作看似轻松,其实更辛苦。且不说每天把那么多报刊分发出去有多累,就说值班,人们进进出出的,光登记就够手忙脚乱的了。另外,还要负责门前三包,每隔一天还要值夜班,巡逻校园。老郑明知这份工作更累,但他服从大局,愉快地走马上任。
这一干又是數年,老郑到了退休年龄。办完退休手续,他人还未到家,就有一乡村帮厨队高价请他当厨师,让他发挥“余热”。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老郑愉快地答应了。
然而两个月后,学校的男宿管生病做了大手术,一年半载上不了班,学校领导又想到了做事认真负责的老郑,想聘他回来担任宿管,但大家又不好意思开口。校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通了老郑的手机。老郑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立刻辞掉“高薪”工作,回来给我们当宿管。他这个人闲不住,做了许多分外事。过去我们都是自己下课后去热水间打水,老郑来了,把每个人的热水瓶收过来,打完水再送回去。他还每天帮所有宿舍定时开窗通风,从不间断。现在,如果谁的被子、衣服忘了收,不用担心,有老郑给盯着呢。
老郑的工作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破例授予他优秀职工的称号,并通过校园电台宣讲他的事迹。
校长在一次大会上说,老郑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学校,奉献给了师生,虽然没干过什么大事,但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
老郑,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