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挖教材,合理重组,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植树问题”和“圆的认识”教学案例给我的启发与思考

2021-04-07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植树问题植树学情

◎ 李 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课程标准在改变,教材内容的安排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苏教版、北师大版、到最新修订的2013 年人教版教材,很多教师都经历了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体会到不同风格的教材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也感受到了教材对于教学实践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情,结合不同的教学素材,将教材内容重组,并加以整合和创编,设计符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更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数学素养的培养。

下面我就本校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段进行一个分析,来进一步说明如何更有效的整合教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抓住教学课程标准,灵活的运用教材

小学六年的数学教材因为地区教学水平差异编写版本有所不同,但小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致的,对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都有所体现和要求。教材中提供的生活情境和教学过程是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情境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设置会影响和决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以及学习兴趣的多少,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习能力的差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所以教师在试图整合重组教材时,应慎重考虑数学活动中材料的选择,应以《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为本,在明确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之后再合理选择重组教材。

赵老师所教的“植树问题”一课是新课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里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中将三种植树情况分三个例题来展开教学,与以往教材的不同是“植树问题”由原本在四年级的教学内容,调整到五年级进行教学,从难度上来说是降低了,从学情上来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和理解能力都有所提高,具备了独立解题和分析的能力,很多学习奥数的孩子对“植树问题”也并不陌生,因此,教学时,赵老师把教材例1 和例2 设计在同一情境之中,把“两端要栽”这一信息去掉,将“全长100 米的小路”分三段来植树,既将数值变小,又便于对比发现三种不同植树情况下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处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较小的数值为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植树问题提供方便,使学生在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沟通植树问题三种情况之间的联系,形成解决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策略体系。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归纳、推理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简单的化归、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样的处理是在深度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灵活选择和整合的,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让学习内容有趣味,有挑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

二、了解学生,更有效的拓展课程资源

新形势下的数学学习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推动力,学生已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式学习,知识的呈现也由原来的给予式,转变为现在的过程式,教学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且学生的学情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决定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起点和高度,同样的教学内容又怎能满足不同学情的需要呢? 因此合理的整合改编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面对教材上静态的知识,要结合实际的学情和生活情境让它“活”起来,让数学不再脱离生活实际,而是真正的来源生活又用于生活,为学生创设符合生活的情境,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学习材料,使得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认识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李老师在教授“圆的认识”一课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的重组课程资源,很好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圆的认识”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知识性、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例题呈现的形式较为死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李老师在对学生调查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都有过画圆或画表的经历,于是她重新整合教材,把认识圆和画圆两课时的内容合为一课时,并在课前先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形钟面。

在课堂教学时,李老师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说一说画圆形钟面的过程,要求学生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呈现作图过程。当学生画图时,老师抓住时机向学生揭示圆的相关知识,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炼成所学的数学知识。紧接着她又启发学生利用圆的特性来观察自己所画的钟面,找出自己在画圆时出现的问题,规范画圆的方法。这样巧妙地设计和安排,令学生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真正体现出数学是如何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

正是基于对学生的研究和了解,李老师才能大胆地将两课时的内容融为一课时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一节“老”课上出了“新”滋味。

其实,不管是什么版本的教材,都应该先深入的研读教材,以《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为根本,找准教学目标,理清教学主线,读懂教材资源,在教学建议的指引下,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教材,科学而大胆地“整合教材资源”,不要一味地追求教学设计上的“推陈出新”和“与众不同”,要“以学定教”而不能“以教论学”。

在影响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关注学生的学情才是根本。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是为学生服务的,设计再好,如果不能被学生所接受,不能促进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只会事半功倍。

因此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的时候,要三思而后行,一定要找到符合学情,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合理的安排和设计教学过程,真正有效的使用教材。相信只要我们静下心认真解读教材,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就会从被动的施教者变成教学的创新者,使我们的教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让课堂变成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

猜你喜欢

植树问题植树学情
植树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植树真快乐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植树鸟的来信
对《植树问题》基本数学模型的研究
谈模型思想如何引领数学教学
巧用“植树问题”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