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与膝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探究

2021-04-07曹万军李永奖白笋蓬

关键词:力线活动度骨关节炎

曹万军,李永奖,白笋蓬

(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天门 431700)

骨关节炎作为临床最常见关节炎形式,是因为机械和生物性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关节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等遭到破坏导致,病变累及患者膝关节与髋关节,是造成中老年人关节功能障碍,导致慢性残疾的重要因素之一[1-2]。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临床中晚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的常规术式,对减轻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帮助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与改善具有重要价值[3-4]。TKA术后假体生存率和患者年龄、手术操作、假体设计方案及术后下肢力线等诸多因素关系密切,手术成功的核心在于精确重建下肢力线,恢复正常膝关节生物力学结构[5]。若下肢力线对位不良,可能导致关节疼痛、假体松动、关节失稳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目前大多数临床研究表明[6],将 3°作为衡量下肢力线标准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本研究分析下肢力线与膝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旨在为TKA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临床指导意见,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10月96例膝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其中女54例,男42例;年龄41~75岁,平均(61.63±5.07)岁;体质量指数(BMI)19.7~27.6kg/m2,平均(22.07±2.16)kg/m2;左膝49例,右膝 47 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断标准[7];(2)初次行单膝TKA手术治疗;(3)术前术后拍摄负重位下肢全长X线片;(4)髌骨表面未行置换;(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造血与免疫系统功能障碍;(2)合并严重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3)从事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3)合并化脓性膝关节感染;(4)合并急性滑膜炎、急性创伤、关节严重畸形;(5)严重严重骨质疏松;(6)局部皮肤感染或破溃;(8)合并糖尿病。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患者麻醉后,取仰卧位,膝关节前正中切口,由髌旁内侧入路,切开患者皮肤、皮下组织、关节囊,将增生滑膜组织切除,髌骨往外侧翻,暴露髌股关节,修整关节面,屈膝,暴露胫股关节,将残余的交叉韧带、半月板等切除,去除胫骨平台内侧的骨赘。髓外定位法垂直胫骨机械轴进行胫骨近端截骨,远端截骨则遵照髓内定位法,6°外翻截骨,相对于股骨后髁连线3°外旋截骨,完成后,依次进行伸直 、屈曲间隙测试,模拟伸屈活动评估关节稳定性。 彻底冲洗关节腔,安放胫骨与股骨假体以及聚乙烯衬垫。再次检查伸屈稳定性,去除止血带压力,骨水泥凝固后,确认切口无活动性出血,再次关节腔冲洗,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24~48 h根据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当天嘱患者扶助行器下床活动,配合以膝关节功能锻炼。

1.2.2 下肢全长X线片的拍摄与测量患者负重状态下,站立位拍摄,双手下垂,双足平行,与肩同宽,髌骨朝正前方。采用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分别在术前、后下肢全长X线片(LLR)标记测量下肢力线内外翻角度:(1)股骨头中心;(2)膝关节中心:膝关节间隙软组织中点、胫骨平台上缘中点、股骨胫骨嵴和髁间窝中点、股骨髁间窝、胫骨髁间嵴中点;(3)踝关节中心:距骨中点、踝关节间隙水平软组织中点、踝关节间隙水平内、外踝间距中点,分别将膝关节中心和股骨头及踝关节中心划线,股骨机械轴与胫骨机械轴轴线夹角的补角,即为测量的内、外翻角度,亦为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每张下肢全长片均由两名测量者分别进行一次测量,取平均值。

1.3 HSS 评分采用 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8]评价患者膝关置换术临床效果,量表总分100分,包括:疼痛(30分)、活动度(18分)、功能(22分)、屈曲畸形(10分)、稳肌力(10分)、定性(10分),此外还包括拄单、双拐,下肢屈曲畸形,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额外减分项目。≥85 分代表优秀,70~84 分代表良好,60~69分代表较差,≤59 分代表极差。

1.4 膝关节活动度以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9]评价关节活动度,角度的记录以中立位为起始点0°,按肢体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等各运动平面的两个相反方向记录活动角度。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计量资料不同时间点比较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膝关节功能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HSS评分比较(P>0.05);︱MFTA︱≤3°患者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SS评分高于︱MFTA︱>3°患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ROM比较两组患者术前ROM比较(P>0.05);︱MFTA︱≤3°患者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ROM高于︱MFTA︱>3°患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ROM比较

2.3 ︱MFTA︱≤3°患者中内翻与外翻患者HSS评分及ROM比较-3°≤MFTA≤0°与0°<MFTA≤3°患者术前及术后HSS评分及ROM比较(P>0.05),见表3。

表3 ︱MFTA︱≤3°患者中内翻与外翻患者HSS评分及ROM比较

2.4 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HSS评分及ROM的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患者术后6个月HSS评分及 ROM 比较(P>0.05);BMI指数≤ 24kg·m-2、隐性失血量<480mL、︱MFTA︱≤3°患者术后6个月HSS评分及ROM高于其他患者(P<0.05),见表4。

2.5 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HSS评分及ROM的多因素分析将上述因素有统计学意义项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HSS评分及ROM作为因变量,以BMI指数、隐性失血量、MFTA作为自变量,按α=0.05 将该3个因素进行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并进行赋值 :BMI指数(≤ 24kg·m-2=0,> 24kg·m-2=1)、隐性失血量(<480mL=0,≥480mL=1)、MFTA(︱MFTA︱≤3°=0,︱MFTA︱>3°=1),结果显示BMI指数>24kg·m-2、隐性失血量≥480mL、︱MFTA︱>3°是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见表5。

3 讨论

骨关节炎也被称为退行性骨关节炎,主要威胁着中老年人群,以膝关节和髋关节最为常见。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关节炎发病率也同步增加,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大于60岁的老年人群中,有症状的骨关节炎患者,男性约占9.6%,女性约占18%[10]。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各类终末期膝关节疾病首选术式,随着现阶段技术的不断精进以及假体多样多元化结合镇痛理念,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速度较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假体的生存率也随之升高,但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对TKA手术效果不是十分满意[11]。导致患者不满意的因素较多,如下肢机械轴力线重建、假体不正确安放、术后感染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下肢力线重建。早期国内外学者[12]普遍认为下肢机械轴力线内外翻角度控制在 0°位,即中立位,患者术后可获得明显的手术效果,而认为将下肢力线内外翻角控制在0°,是全膝关节置换术金标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术后随访,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发现,膝关节下肢力线控制在 3°以内效果较佳[13]。

表4 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HSS评分及ROM的单因素分析

表5 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HSS评分及ROM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以︱MFTA︱≤3°作为下肢力线的参考标准,除膝关节活动度外,患者膝关节HSS 评分也高于︱MFTA︱>3°患者,说明︱MFTA︱≤3°下肢力线患者术后膝关节恢复临床效果更好,术后更容易实现和达到重建下肢力线的目标。高嘉翔等[14]研究表明将下肢力线矫正在 3°内,TKA 患者术后疗效优异,功能恢复较好,本研究与其结论一致。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影响因素,结果显示︱MFTA︱>3°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证实上述观点,下肢力线偏离中立位会直接影响TKA 术后膝关节的功能和活动度。本研究进一步将下肢力线控制在 3°以内的患者,以 0°作为界限值,将患者分为内翻组:-3°≤MFTA≤0°与外翻组:0°<MFTA<3°,对比发现,两组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与活动度恢复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说明对于初次 TKA 手术患者来说,术后的下肢力线无论是内翻还是外翻,只要控制在±3°以内,即可得到相同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刘磊等[15]研究结果一致。。

将下肢机械轴力线矫正在 3°内,患者术后早期疗效及膝关节功能均明显提高,反之,若超过 3°,患者TKA术后6个月临床效果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相对较差。

猜你喜欢

力线活动度骨关节炎
不同力线位置高位截骨术治疗KOA的临床疗效研究*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的冠状面下肢力线是翻修的影响因素
骨关节炎患者应保持适量运动
血糖血脂对骨关节炎的影响
用线描述场——法拉第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