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2021-04-07翟璐张可
翟 璐 张 可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面临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辽宁省制造业唯有贯彻高标准的质量建设,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在未来国际、国内产业竞争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强有力推手。虽然辽宁省制造业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规模优势,但仍然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僵尸企业”广泛存在、规模效益低下,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较为严重等问题,这相较于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存在较大差距,阻碍了制造业再振兴的进程。在此背景下,界定和构建具有辽宁老工业基地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准确发现辽宁省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分析发展短板和未来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采取务实措施和实施路径,对政府指导有关部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再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以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论述为基础,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将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概括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维创新体系为核心驱动,以产业体系协同发展为依托,继续深化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和质量优先原则,推动制造业产业体系、两化融合、结构优化、品牌品质、效益效率、绿色制造、营商环境、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等多个维度不断向更优质量提升和推进的过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可以划分为供给结构高质量、供给效应高质量和供给环境高质量三个方面。供给结构高质量包括产业体系、两化融合、结构优化;供给效益高质量包括品牌品质和效益效率;供给环境高质量包括绿色制造、营商环境、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
二、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为基础,结合数据的可获性,构建了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三、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分析
1.评价方法概述
本文采用线性综合指数法对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能恰当地体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解决复杂系统中多层次、多目标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的较好方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权重,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2.评价结果总体情况分析
图1为2000年~2018年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走势,总体来看上升较为平缓,年均增长率为3.03%。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2018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增长显著,年均增长率高达6.11%,究其原因在于在经济“新常态”下,辽宁省制造业在增速放缓的同时,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图2是2000年~2018年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系统层走势,整体呈现波动性上升态势,其中,供给结构高质量指数值上扬最为显著,年均增长率为4.10%;供给效益高质量指数值其次,年均增长率为2.84%;供给环境高质量指数值增长最为平缓,年均增长率为2.23%。
图1 2000年~2018年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走势
图2 2000年~2018年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系统层走势
3.系统层评价结果分析
(1)供给结构高质量发展分析
如图3所示,供给结构高质量指标层下设的一级指标中,产业体系、两化融合和结构优化均呈波动性上升态势。两化融合和产业体系的增长率为17.54%、4.13%,高于其系统层的增长率,说明这两个指标对供给结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两化融合指标的推动作用明显。结构优化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9%,增长较为缓慢,阻碍了供给结构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图3 2000年~2018年供给结构高质量一级指标走势
在产业体系指标下设的二级指标中,产业聚集度由2000年的0.57下降到2018年的0.54,这反映出辽宁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强。尤其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以企业分工代替社会分工,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效率。在当前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过渡的历史趋势下,强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图3所示,辽宁省两化融合起点较低但增速较快,国际互联网用户从2000年的104.9万户上升到2018年的1180万户,有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比重由2009年的0.04%上升到2018年的5%,信息化基础环境水平和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设较快。结构优化指标是通过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和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这两个二级指标体现的,样本期内,两个二级指标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辽宁省制造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但进程缓慢。
(2)供给效益高质量发展分析
如图4所示,供给效益高质量指标层下设的一级指标中,效益效率年均增长率为3.39%,高于其系统层增长率,是促进供给效益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而品牌品质年均增长率仅为1.14%,是抑制供给效益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图4 2000年~2018年供给效益高质量一级指标走势
效益效率指标在2013年~2018年间呈现出V字形走势,这反映了在经济“新常态”下辽宁省制造业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在不断降低,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品质品牌指标走势平坦,说明辽宁省制造业在品牌国际影响力建设上停滞不前,在考察年份期间,入围世界500强制造业企业个数不升反降,这与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国际化运营能力息息相关。
(3)供给环境高质量发展分析
如图5所示,供给环境高质量指标层下设的一级指标中,绿色制造、营商环境、技术创新呈波动性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71%、2.28%和2.82%;对外开放波动较为剧烈且略有下降,年均增长率为-0.45%。与系统层增长率相比较,绿色制造、营商环境与技术创新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其系统层增长率,可视为促进因素,对外开放增长为负值,成为阻碍供给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图5 2000年~2018年供给环境高质量一级指标走势
绿色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转型的大趋势,辽宁省也将其作为产业振兴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着力点,从资金支持、技术研发、产业孵化等多方面推动绿色制造业发展,数据表明,2000年~2018年辽宁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单位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均呈向好方向发展,尤其是2015年以来指标优化趋势明显,说明辽宁省绿色制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营商环境指标走势在2016年之后增势明显,2016年辽宁省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营商环境保护法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各级政府在获得信贷、纳税、跨境贸易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营商环境明显得到优化,但部分政府部门仍然存在服务意识淡薄、办事拖拉、诚信缺失、应收账款拖欠严重等问题,与部分南方地区政府“店小二”似的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据《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19)以及《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显示,辽宁省城市未进入前十,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制造业作为辽宁省支柱产业,对技术创新高度重视,数据显示,辽宁省对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幅度正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研发资源汇聚到制造业行业,但在创新产出方面仍与制造业强省乃至制造业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在对外开放上,近年来辽宁省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额比重有所下降,成为对外开放指标下降的主导因素,究其原因在于辽宁省营商环境较制造业发达省市吸引力较弱,另外也与近年来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有关。
四、结论
经测算分析,辽宁省在产业体系、两化融合、效益效率、绿色制造、营商环境和技术创新方面对制造业高质量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结构优化、品牌品质和对外开放成为了阻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辽宁省制造业应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僵尸企业”进行妥善处置,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和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不断推进制造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转移。在品牌品质建设上应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支撑企业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合作与竞争,在此过程中提升一批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行业、产品及管理标准。在对外开放上,辽宁省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引进国外高端制造业的力度,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辽宁省自由贸易区推动辽宁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