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机对抗中“直播+”敏感信息的衍生和把关*

2021-04-07

情报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主播信息

杨 忠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合肥 230011)

On Derivation and Control of "Live +" Sensitive Information in Man-Machine Confrontation

Yang Zhong

(Anhui Broadcasting Movie and Television College,Hefei 230011)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In order to curb the brutal growth of the art and technology of live broadcasting, most platforms currently adopt sensitive information capture mode combining cognitive algorithms and manual auditing, but the impromptu activities and their derived chaotic information still lack in-depth perception. This study initially analyzes the play and mentality behind th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rol strategy. [Method/Process]This paper conducts 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of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The external derivation of live broadcasting sensitive in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cene dimensions such as launch, fission, fermentation and storage. Experiencing the "net sense" depth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having perception of stock width of all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means, fully controlling guiding scale and efficiently keeping track of the audio-visual heat, all these multi-dimensions have enriched the visual and even audible perception closed-loop of the three levels from anchor, platform and algorithm. [Result/Conclusion]Live broadcasting external derivative research expands and deepens the observation path for internal control, and coordinates the collaborative blind spot among people, platforms and algorithms. The live broadcast system more clearly standardi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ost’s behavior, integrates the platform resources, perfects the algorithm defect, constructs the space-time axis of the live broadcasting and its derivative activities, platform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that restrict each other and apply scientifically, and promotes the cross-domain perception of the algorithm management and human algorithm from confrontation to unity.

Keywords:sensitive information; man-machine integration; live broadcasting; derivation; intranet

未来网络直播将从纯娱乐转向应用和娱乐并重,行业价值和商业价值凸显。原先的秀场和泛生活直播附加了应用功能,教师、名嘴、网红、村播和官员加盟在线教学、带货和新闻发布会等常态化直播。直播时间长、数量多、范围广、自主性大,稍纵即逝的直播信息还会被品牌生产(BGC)、专业生产(PGC)和用户生产(UGC)叠加再造和重组,使即兴口语表达融入数字域或智能域的时空互动。在人人具有话语权的众创活动中,传受双方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被多语境盘活,用户在“说”和“玩”中参与直播体验,感受价值、渠道和技术的便捷合成。直播活动是网络安全重要关注点,敏感信息过滤应依靠主播自觉、人工审核和智能算法三重维度把关完成。人的感知系统从演播时空拓展到社交时空和抓取时空,从传播艺术转向物质流变。直播发射的敏感信息会形成团体化、组织化和大众化的发酵和裂变,其收集过程源于初始敏感,成于组织监督,归于无缝对接。创意空间内眼、耳、鼻、舌、身都可能是共享吸引子,单介质、网络介质、智能介质共生背景下的直播活动不是孤立存在,任何细微视听都会全程发射、全息裂变、全员发酵和全效收纳。手机变为应用编辑器,算法程序可以根据人声构建面孔,“小度”“小艾”“小雅”“回声”“谷歌之家”“天猫精灵”“AI主播”等虚拟视听具有丰富的敏感性。透过认知和情感的奇异吸引子体验,网络安全系统启动预处理和映射管理收集直播敏感信息,甄别场景形态和分析用户服务要素,并及时发觉、屏蔽、预警、降权乃至封号,管控直播话题的风险导向。

1 研究基础和问题提出

作为直播敏感信息研究的基础,个人身份识别标准[1]、面部特征法律保护[2]、社交网络敏感实体识别[3]、网络信息茧房层次敏感影响因素识别[4]、社交媒介对个人信息保护[5]等研究可以构建静态把关体系。但是数据利用隐私与法理、流量与风险的博弈是根本矛盾[6],这对直播即时数据管理是个极大挑战。尽管依靠网络技术可以构建敏感信息屏蔽、检索和热度推测模型[7],打造法律保护盾[8]。从目前直播管理来看,暴露出信息过度保护、标识意识不强、各平台管理程序不统一等问题,主播信号发射、平台监控和智能跟进三方面尚未形成即时把关的整合系统,必须建立统一精准的管理机制[9]。敏感词审核包括制度、政策、人物、事件、意识形态的禁忌性词语,可以划分为热词、冷僻词和伪装词等,热词容易感知但收集量大,冷僻词和伪装词更难甄别,需要发现其隐喻、再造、变异、反义、脱敏和戏谑转向。敏感信息涉及范围更广,包括有悖法律、伦理和道德等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10]。敏感信息表现形式可以是声音、画面、文字和表情等。各平台规定禁止的元素、歌曲、水印、贴片、vlog和色情低俗、违法违规、引人不适行为等大体相同又各有差异,主要包括裸露、不当穿着、枪支、毒品、暴力、迷信、谣言、炫富以及恶搞政府相关信息等。

在直播市场化博弈中,传播效果和敏感信息把关是一对矛盾体,平台对主播的审核管理往往因问题而推动监督体系整改。为纠正机器和算法缺陷,字节跳动将6 000人的审核队伍扩大到10 000人,快手官方将2 000人的审核团队扩充至5 000 人,并对视频弹幕实行先审后播和实时管理,国家集中整治的26款音频社交平台也加大了“自治”审核力度[11]。前期研究均基于敏感信息审核留有一定缓冲时间,一般检索过程需要经过情境抽取、资源库匹配、实时查询和历史查询、过滤和发现,平台结合一定的技术背景、知识结构和咨询经验等完善情景特征库[12],但直播互动中的敏感信息具有即时性、隐蔽性、突发性和海量性。随着新创意不断催生共享空间的可视化元素,直播场景化和应用性越来越强,分析“直播+”敏感信息的衍生和把关应融合新艺术、新技术和新算法,从而对野蛮生长的原生态符号能做出全方位系统性地快速反应。鉴于直播互动的即兴性和衍生过程的潜伏性,其信息收集过程更须具备交融性、精准性和创新性。安全系统应针对趋利、避害、夸耀和从众等心理进行总体评估,梳理直播活动衍生路径,再依靠直播管理系统理清分层交互服务和体验,规范业务流程和系统安全标准,在发射、裂变、发酵和收纳场景中立体化感知直播时空秩序,提高人机合一的敏感信息把关效率。

2 衍生路径

2.1发射场景:全程体验“网感”深度

2.1.1 直播+谈资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11月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其中电商、教育、游戏和秀场等直播规模剧增。常态化物理隔离使人们生活与网络结合得更紧密,随着大量直播活动进行,敏感信息被即时分享至各类平台成为陪伴用户的谈资,经济发展、国际合作、在线学习、国家安全和疫情发展等均是发射频率较高的民众话题。在机构新媒体正能量视听和在线教育超大规模推进中,官方机构媒体账号点击量高,而自媒体活跃性强,搞笑、创业和服务类短视频成为释放情绪和表达思想的窗口。抖音2020年春节大数据报告显示:医护视频点赞量最高,“武汉加油”被说1608万次,有237万个视频和不出门有关,“出门戴口罩”来自105万个视频。复工复产、扶贫带货和在线教育使网络直播向常态化和深层次发展,生产者、服务者和管理者全程进入大数据可视化和可听化系统。主播、审核员和算法系统对敏感词收集需抓住技术操作背后的人心。主播在不断创造痛点提醒时不可忽视盲点规避,很多机构账号在正向引导中优化了用户谈资,并参照第三方云数据收集及时遏制谣言、造假、刷单、引流等乱象。2020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就“马保国闹剧”发表评论足以提醒有关部门,网络视听管理仍需力度下沉。虽然各平台加强机器审核、人工复审和流量监控等多角度配合,但是全程掌控直播活动的底层逻辑,还须持续深化整个环节中人对智能算法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2.1.2 直播+“网感” 大量直播信息从耗散结构进入自组织结构,敏感词发射管理在机审和人审结合基础上,适应大数据的可视化共享,逐步透过场景体验培养人机互动的“网感”[13]。关于“网感”有诸多表述方式,直播管理的“网感”应是对用户至上的欣赏习惯和思维表达的敏锐追踪,并通过网络运用轨迹感受到人的内心需求及其发展趋势。敏感信息发觉遵循入眼、入脑、入心的轨迹,在技术革新中不断适应虚拟视听的思维和表达习惯,为不同体验层级的用户画像,在交互体验的破和立中完成多方向的伴生性蜕变。混沌场景背后是无数鲜活生命,“网感”深度取决于对人心的感悟。发射场景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离散、聚合和涨落,需要随机反馈与调整,有针对性地梳理突发事件舆论。从有形感知进入无形渗透,敏感信息布控依赖用户体验设计、表达、重组与复合时空的层级吻合度。带有“网感”的内容发射依附于传受共生的多域演播手法,让个性化呈现在角色化社交对话中,而深度“网感”体验来自对底层逻辑的认知,需要在信息的容忍和抵抗中坚持和发现(见图1)。

图1 网感体验模型

2.1.3 直播+人格化 面对发射场景的混沌和喧嚣,媒介机构保持全程监督,政府加快数据感知系统建设。主播借助艺术和技术的多域互动解构内容策略,构建即时编排、赛道宽度、选题质量、话题引导和操作应用的交互空间,获得稳定的用户对话黏性。平台逐步完善人格化引导体系,明确发声者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形成其正反责任模式。对主播的内容管理可以透过情感和传播样态,抓取多通道数据,依照直播影响速度和进度、互动时效、讨论活跃度等因素综合排名,并参考语言形象、视听表达、文化意蕴、互动感应和空间思维等对衍生短视频的“梗”进行导向和深度评级。探索高流量直播的人格化引导新模式,体现正向话题的视听内容将获得更多加推机会,让温情、幽默和反转的“梗”巧妙地体现公共责任担当。创意、文字、拍摄、制作和运用效果充分匹配媒介、技术和用户三个层面共振,感知系统既要发现多维吸引子又要防范交互风险,解决信息发射、话语形式和适应围观等体验问题,在全能与专精、公域与私域、视听与图文、团队化与碎片式等生产方式迭代中完善人格化博弈。

2.2裂变场景:全息感知存量广度裂变的本质是实现几何级数地人传人。越来越多的网络直播提供着实时视听信息,同时借助朋友圈、短视频、小程序、流量平台以及AR、VR、3D、4D、AI等云技术迅速完成裂变。从静态体验到视听化动态感知、从模式化叙事向用户自由掌控过渡,传者、用户、内容之间距离更近,听、说、做的交互吸引门槛更低。目前技术还无法充分实现人格化引导,直播裂变更多依靠主播的社交智慧、创造力、感知和操作能力,场景愈发艺术化、行业化和复合化。

2.2.1 直播+服务 形成信息引导优势需充分把握空间权力、投放结构、虚实融合及文明演化进程[14]。直播平台的视听信息管理还没有完全触及全网裂变的感知系统,新冠病毒疫情推动了各应用平台加速智能化组合,使其成为激活社交信息引导体系的新战场。情报机构主动进驻并形成全网社群化裂变张力已水到渠成,关注正向话题的全息演变,以进一步培育网络渗透势能,对直播敏感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全网问题管控主要参照主流媒体及“两微一抖”的直播风险防范方式,对主流媒体及微博、微信和抖音以外平台往往因流量而变。根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提供的2020年市场占比,直播资源裂变应面向视听梯队统筹运算,从直播运营入手形成感知闭环,构建政府对视听裂变的全息管理框架(见图2)。

图2 敏感信息感知途径

感知系统将直播信息列入全息裂变框架,相关发声经过真相和反侵权甄别后,服从于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体验。各种舆论表现为小众化分享和大众传播方式并存,多形态的网络发声可能引发焦虑、质疑和恐慌,其视听吸引子随时可能带来话题、互动、态度和情绪的全息裂变。敏感信息掌控来自内容、技术和互动三者深度融合和精准反馈。例如新冠疫情期间李文亮“吹哨”前后的热裂变和冷处理,体现了政府应对舆情演化的务实博弈。从事件初期情报错位导致正常处置结果引起舆论反转,直至网络质疑被无限放大,随着国家专项调查组介入、追根溯源、还原真相。政府对敏感信息作出快速反应,扭转了用户体验和舆论导向;至泉州酒店事件全息公开真相,住建部迅速出台规定;在国外疫情爆发后“一省支持一国”,新闻发言人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政府稳健把握国际舆论走向。平台及时采集可视化信息,对超出容忍限度的敏感词迅速做出应对举措,并引导自流量渗透进主流文化声音。

2.2.2 直播+热词 在线教学将从“选修课”变成常态化的“必修课”,直播带货迅猛发展,各类发声者在直播平台留下了视听信息,往往不经意地态度或技巧缺失会造成被动影响。常态化直播为敏感词可视化管理积累了大量视听数据。一方面,直播平台进一步深化内省模式,流量主播、教师和新闻发言人加快适应话语场的博弈环境。仪式化视听信息要契合底层脉搏,广播电视和在线课堂需要深度融入网络思维,以具有网感的直播内容和口语形态适应碎片化裂变的安全环境。另一方面,社群内自组织的利益驱动者在热点诱发期经常趁虚而入。各类自媒体积极发声,有些热衷标题和图文声综合加工运营,从不同角度对奇异吸引子进行捕捉、编排和制作;其视听素养参差不齐,碎片化视听立意很容易误导民众,引发偏见和错误信息。封闭环境中的饥饿营销容易产生网络误传,主流媒体及时发声对平衡舆情起到很大作用,而全国大中小学线上教学使知识视听资源得以空前开发利用,但同时也向感知安全提出了紧迫要求。透过代表性平台热词可视化统计[15],政府可以动态掌控信息演变势能,以便迅速感知直播敏感词存在范围(见图3)。

图3 “星榜网”的代表性平台热词截图(2020年10月31日)

敏感信息过滤要保持对自媒体发声的堵梳结合,需全息关注其意图、立场和裂变广度。可视化参数应充分考虑主播、教师逐步适应的自我约束,更好把握在线发声的言论导向、身份认同和内容认知的主动权。直播平台及时理清潜伏期、高热期和持续期敏感词产生的势能,擘画视听信息管理的时空适应、多域磨合和角色互补等可视化场景要素。

首先是时空适应。平台对视听舆情的适应能力关系到引导黏性的量和质,需要加速构建跨域融合的新服务体系。网络直播裹挟着大量叠加的多域信息,往往使信息裂变偏离主题,全息感知需要对混沌视听中即时内容加以分析、判断、陪伴和保护。视听呈现和直播互动离不开多元素、多通道和多介质共振,场景体验追求超艺术美感,适应沉浸式、真人化交互的视听分享,让用户体验深入场景化互动,触动心态涅槃。

其次是多域磨合。直播信息的感知和应用体现在简捷创意中。现在腾讯、阿里、抖音、快手等直播端口活跃着大量“短视频+直播”资源,内容呈现摆脱固有模式,在自组织化生产中实现着有效传播。广播电视直播虽欠缺主播互动手段,但公信优势在网络裂变中得以彰显。视听场景体验将打通虚实空间屏障,解构图文声配合、多渠道输送和多域互动效果问题,建立新旧共融的动态管理体系。

再次是角色互补。海量直播信息推动着新介质分工体系进一步完善,主播在新服务体系中竭力注意信息博弈,从不同角度完成多域裂变管理。裂变场景的全息感知涉及音视频策划、演播技能、新技术体验、音视频分化、立体空间建设和互动技巧等,还包括真实空间和虚拟制作手法创新。主播精于某一专项,专而不泛地兼顾其他创造,被审核范围涉及网络技术、影视制作、接受理念等多维空间,敏感信息过滤必须成为每一位主播的本能意识。

2.2.3 直播+流量 网络社区结构分为“圈”式和“链”式两种[16],直播裂变依靠接受喜好与表述方式契合。各类应用信息优化为裂变吸引子,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推送衍生更多链接。价值、声音、故事、公域流量、私域流量和裂变流量就像变换魔方的六个面彼此相连又互为因果。“抖音三分钟,人间两小时”,用户期待下一个短视频更好看;微信公众号追求“阅读+视听”的便捷分享;微博的影响在于“零时间、碎片化”。流量系统进入可视化感知跨越,维护并创设最佳吸引子,主动驾驭视听舆论演进,在逐步深化的“网感”中体验用户的决策、交互和期望。政府适时把握舆论治理的针对性和修复性策略,从内容生产、平台维护和运营服务层面逐步梳理场景感知的痛点分布,统筹考虑多介质符号定位和社交对话的信息演变,使多域流量管理回归于道德标准、语言艺术、表达方式、技术运用、交互思维。在大量直播信息视听化裂变过程中,平台逐步健全服务体制和运营机制以更好监控内容和流量博弈。算法系统不断完善把关精度,拉新公域流量,留存私域流量,激活裂变流量,形成流量变换魔方的良性引导机制,使多维监督的流量治理体系进一步深化。

2.3发酵场景:全员把控引导尺度

2.3.1 直播+初始值 全国学校和传统媒介突破原有模式加盟在线直播,从固定方式、时间和地域的线性传播到类型化在线服务和点对点跨时空匹配。超大规模的网络直播面临更多不可预测的多空间发酵,平台管理系统中全员配合把控直播话题导向的细微变化,激活线上线下多终端服务生态,完成在线教育的即时性直播和广播电视资源的网络化智能再造。比如“小朱配琦”“谁也无法祖蓝我夏丹”和“权来康康,撒开了买”等带货直播的点赞、评论和转发量均过百万。线上教学虽然是班级式直播,但更应对流量初始值变化保持高度敏感,全面掌控学生社群分享吸引子,在容忍和抵抗中细化不同类型群体的用户形象。为扩大对话触角,网络平台发布在线视听图文,教师、主持人、网红配合舆论生态进行线上直播,预留用户参与通道。这需要平台及时掌握用户情绪波动和线上助推活动信息,结合“直播数据统计+互动区排名+用户反馈信息”的热度评价,全员把控内容发酵,完善各类图文和音视频可视化有效管理(见图4)。

2.3.2 直播+嬗变 偏见和谣言易感染人群分别为女性、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村和低学历人群[17]。碎片化视听分享体验带来了更多随机性,往往导致社群内外评价系统失衡。敏感信息管理需整合单介质资源+内容自媒体+互动空间,打通各发酵渠道的“深井”;同时借助数据统计平台和社交软件建立“内容-助理-受众”三级管控的可视化体系,让处于不同渠道的发声者和把关者便捷全面地观察发酵过程。渠道助理定期统计流量排名表并适机公布,各类直播多平台举办在线激励活动,多渠道培养互动发酵因子;设立用户视听素材上传接口,有机整合特征迭代亮点;分别采取受众互评,助理测评,问题私聊提醒,结合互动排名对正向话题给予推荐和激励,逐步理清公众、族群和个体落点。平台通过不断匹配开放对话的空间耗散结构,使具备自相似性的人际网络、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趋向有序。

图4 初始值诱发因子分析

2.3.3 直播+社群 鉴于各类直播表现出理性坚持和善变无常的双重特点,信息服务也应摸清“定位+内容+互动”社群品类。直播信息在自反馈的图文视听点播和人机对话中被圈层化,形成自相似的分布系统。视听吸引子通过任务分解被定位到不同类别图文,平台信息系统需不断融合调整跨界互补的组织结构,形成对内容风格和文化地气的全员捕捉模式。信息评估的预热、接收和效果需要统计直播热点内容的在线群组用时比,开发视听分享的智能化过滤池,把控视听导向尺度、来源和情绪内涵。从了解发声者主旨到个人角色认知,再到其角色体验和调节,直到进行互动服务,再借助智能系统实时运算音视频和文字共享信息。平台围绕内涵负荷、视听呈现和演播个性三个方向,及时关注不同社群视听信息所产生的自组织化呼应。

2.3.4 直播+共同体 智能运算需深化机审和人审循环反馈,多维度量评价动态视听。内容发酵的三个落脚点分别是:人群定位、投放平台、话题势能。运算系统先利用网络爬虫抓取大数据测评效果,后台数据主要参考浏览量、提问、互动和评论,初步考量信息转化的机器管控;然后探索内容方、运营方和服务方配合模式,形成各方合作的管理框架,开始可采用数据评估+用户测评的方法;待信息引导得到各界协同后,决策数据、管理数据、协作数据将形成深度挖掘的发酵风轮,打造出群众诉求、矛盾疏导和新规推出的舆情联防共同体[18]。评价指标侧重反应速度和精准黏性两个层面。官方平台发布公告,规范视听数量和质量统计标准(见图5)。

图5 发酵风轮模型

全国各类数字资源中心具有共享性。随着视听舆论引导的结构、主旨、体验和评价等在风轮模型中逐步打磨成熟,国家可以尝试打破行业、地域、 行政层级等界限建立资源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联盟各方定期完善运营管理和共享库建设。智能运算中心将统筹酝酿品效势能,积累受众互评与激励经验,用云技术掌控发酵过程,带动图文、数字资源、网络视听和智能应用的融会贯通,并共同改进运用效果。

2.4收纳场景:全效跟踪视听热度贯彻《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将逐步完善社群收纳体系,对运作流程、传播体验和技术渠道进行再整合。在多域合作的视听空间里,交互过程更注重基于底层逻辑的口语预判,动态收纳从情绪宣泄到回归理性的各类吸引子,梳理意见领袖及其追随者、反对者和沉默者。首先发现谣言和平息舆论要关注圈层和社群的口语生态诱导,总结导致传播中断、延续和裂变的视听元素,探索直播应用的社群认知度,规范奇异吸引子的定位符号,引导情绪宣泄的理性回归;其次探索远程视频、音频和直播协作,让视听传播的内容、体验和互动由发声者、服务者和阅读者跨领域合作完成;再次完善相对稳定和动态调整传播模式、线下活动和远程录入结合、问题操作一步多责或多步合一、视听对话多向融合、多平台多渠道延伸资源;直至形成高效执行国家意志的多维度信息监测体系。收纳视听吸引子不仅指导向意识,还包括内容交互、视听应用和多维体验的全效黏性。图6中孤立黑点是尚未关联的吸引子,随着技术和内容演化,其敏感信息收纳渠道会因吸引子动态消长而调整(见图6)[19]。

图6 敏感信息收纳布局

2.4.1 直播+势能 从传统媒体播规范的“我讲你听”“我播你看”到网络自组织化的“个性发声”,网络直播把关缺失,自我管理中敏感词意识不强。人格化管理中对跨域黏性和场景势能存在领悟盲点多、数据分析和收纳能力提升缓慢等问题。网络直播敏感词收纳将是从业务改革到服务链接的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可以逐步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经验推广到抖音、微信、微博和在线教育直播的可视化管理,并充分挖掘和梳理内部流量梯度,依据大数据分析定向收纳和投放视听内容,明确人设清晰度。符号定位从“如何来用”变为“用来如何”,拓展跨行业“同心圆”。比如央视在新冠疫区的诸多采访报道很接地气,经得住受众体验取舍,但很多类似的正向势能止于电视,没有主动开辟多维演化渠道。直播营销、直播课程、热点回放可以融合多域视听创意,通过智能匹配提高呈现效果,结合技术入口,创设不同背景的交流空间。舆情管理者解构人和技术的定性和定量融合,制定视听对话公共文化标准,在非线性联动中坚守角色转型的情愫。政府动态参与舆情博弈,及时维护治理秩序,营造良性场景生态,使“直播+势能”在转换、革新和融合中匹配自组织变化趋势。而荒唐裂变和发酵信息提醒平台管理应更加细化各类载体中用户行为,发现接受效果和场景管理之间的关联和需求,挖掘转变观念、混合运用和定位发展三个环节中的感知满意度和叙事伦理,进一步完善直播衍生系统管理。

2.4.2 直播+渠道 政府机构、平台和用户是一体化的信息接受者和布控者。为确保主流声音及时跟进,直播敏感词管理需理清图文和视听收纳渠道,密切关注抖音、快手、淘宝、腾讯会议等平台内容转化方向,推动不断优化的在线声誉反作用于用户认知和决策。政府依照底线、最大化、最小化和均值等原则,打造网络社群的建、管、评超循环体系。除了官方机构账号外,新榜、卡思、飞瓜等第三方平台实时更新内容和数据,并对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梨视频、土豆视频、快视频、秒拍、小咖秀、补刀小视频、咪咕、樊登、林清、熊猫书院、水滴阅读、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懒人听书、头条、知乎、搜狐、爱奇艺等和教育部推荐的在线平台的衍生敏感词实现全效收纳。原创通道定向发布,在线服务导向明确、相互补台,构建政府、视听资源和用户关联系统。内容方、运营方和服务方网格化监测阅读流量细微变化,规范社群、朋友圈和小程序等裂变模式、评判取向、内容创意和交互感应黏性,使视听吸引子管理向度和维度更加规范。

2.4.3 直播+涅槃 以视听信息为单元的内容维护越来越依靠全场景联动。用户、网络红人(包括自带流量的主持人、舆情发声者)、服务者和管理者共同参与话题发射、裂变和发酵。载体从单介质变为多介质、内容由“被组织”化生产走向“自组织”化聚合,普泛化黏性关照变为圈层化用户互动。“内容分发-视听应用-口碑效应”形成、关联和融通着各类接收场景。面对远离平衡的舆情动态系统,国家需要尽快匹配新兴载体和传播业态的高中低热度分布,构建政府运筹、媒介社交、用户感知和软件运用的协同收纳体系。比如一场“没有台下观众的央视元宵晚会”为国家精神撒下了裂变和发酵种子,而为强化对“气溶胶传播”“无症状感染”等的理解则需要多平台引导。声画图融合、话题契合、交互匹配、动态捕捉、现场创意、拍摄技术、口述状态都介入全域视听博弈,在多元喧嚣的从众和同理情绪中,政府发声逐步达成载体、流量和服务正向共振效果,促使各方合力维护信息流变的多维相空间。

3 内网系统

主播适应传播环境、媒介机构人工管理和算法判断都要服从于稍纵即逝的各种信息迸发,对即兴元素把关已成为敏感信息发射、裂变、发酵和收纳常态。谈资、网感、人格化、服务、热词、流量、初始值、嬗变、社群、共同体、势能、渠道、涅槃等衍生路径可以初步编织“直播+”敏感信息收集外网。在上述“直播+”垂直脉络分析中,主播自觉、人工管理和智能算法维度下的敏感信息管理可以追溯到微博、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QQ群、APP和智慧城市网等博弈时空,并根据粉丝数、关注度、评论量、文化品位、IP地址和年龄特征为网络发声者画像,研究分享、点赞、推荐、采纳、抱怨和泄愤等行为轨迹。根据多维视听场景体验,本文设计了与外网交织的敏感信息收集内网,为人、平台和算法三个层面分别列出观测点,通过传受感知和技术迁移形成即时把关的安全生态轴(见图7)。

图7 敏感信息收集内网

3.1培养主播自觉无意产生乃至刻意隐匿的敏感信息都在主播即兴交流中完成。平台除了规范主播口语思辨过程,提高其自律性和把关意识外,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细化不同类型主播的视听想象、解读回应、延伸服务、互动交流等情况,激励正向话题,构建创意感知空间。作为考评机制的一部分,主播除了增加视听黏性,把握视听内容走向外,还能自觉防范和及时发现隐匿风险,在传受感知和技术迁移中平衡着传播生态。

3.2加强平台监测直播平台在打造真人或虚拟IP、发起话题、盘活痛点、制造分享种子提高活跃度等基础上加强算法过滤和人审机制,参照新榜、飞瓜、卡思等第三方实时统计数据源,及时分析各种监管空间的敏感信息发生缘由,构建以机审为主力、人审为保障、人机高效结合的即时数据分析监控体系,并不断深化人工审核的人格化内涵,提高机审精准度。

3.3完善算法系统完善智能服务系统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将即时数据分析深入到话题扩散路径和人群,使其传播、监测、预警、应急、控制和治理更有针对性。若流量指标与内容导向偏离,可运用兴趣度量算法评估直播黏性及推送对象[20],以便减少审核成本,及时调整监管级别,动态维系直播应用。

内网系统是在社交情境分类基础上梳理直播敏感信息把关轴,面向应用场景的直播敏感信息把关可以分为发声者内部把关体系、平台监控体系和智能分析调节体系三个子系统。三个系统的约束目标共同指向主播自律和自醒,为使主播行为更加规范,人工审核需建全内容收集分类和分层机制,平台逐步完善智能感知体系,直播敏感信息管理从人机对抗走向人机对话。主播、网络平台和采集工具敏锐感知对话场景的观测点,直播活动在技术和艺术交互的多维防护中拉新、留存和激活用户,并形成实时互动的综合防预闭环,最终达成主播和平台协同把关目标。

4 把关策略

直播敏感信息把关涉及主播、平台和算法追踪,维护直播安全依靠全方位的社交智慧、创造力、感知和操作能力。人、平台和算法三个层面的管理应逐渐由表层深入到内层,三者依次可视为敏感信息把关的时间轴,而各衍生路径则是敏感信息收集的空间轴。空间轴服务于时间轴各管理层面,并逐步提升即兴反应能力。有关部门加强对主播素质和公德意识培训,强化其在直播运行系统中的自我约束,平台则需细化管理机制,实施快速精准识别,技术、文化和艺术深层契合智能算法演进方向,在时空交错中统筹运行把关系统。依照混沌理论,奇异吸引子对应着混沌动态系统中结构稳定的点或区域,对其他不稳定点具有自相似的“吸附”作用,这是无序运动的一种稳态方式,其内部是远离平衡态的[21]。直播吸引子影响着人在策略性环境中的决策和行为。从时间上看,敏感信息博弈分为不知道其他参与人策略的同时博弈和可以观察先行动者策略的序贯博弈;从空间上看,分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和动态博弈等。直播中的奇异吸引子受到高度关注,对“直播+”敏感信息把关是混沌发声中的话语权博弈,每个人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和防控者。

政府不仅是信息安全守卫者,更应是社群舆论主导者。舆论空间、吸引状态和受众心境改变了,主流媒体如果引领不好,舆论就被自媒体占上风,更多边缘信息将被捕捉渗透。随着直播活动普泛化,各类发声者均可作出网络反应。用户对歪曲信息的扩散和协同均源于索取、互动和分享。萌发期真相和谣言混杂、告诫和煽动交织;高潮期公益和功利同在、鼓劲和疏导并重;持续期反思和预警兼顾、主流与新生呼应。舆情治理推动社群化运筹体系加速改进。敏感信息把关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要求[22],媒介从微观上引导话题流量池,政府加快完善实时视听的宏观疏导体系,逐步优化发声者、内容、环境和效果等元素。社群控制重点落实到对自媒体短视频“梗”、微信公众号标题玩法、内容“高级红、低级黑”和朋友圈病毒式裂变等底层逻辑。总之,敏感信息的衍生和把关研究首先基于直播场景体验来监督载体、业态、技术和分形,再结合流量运算、内容互联和智能监管提高网络感知力和操作自信,直至突破行业边界和壁垒净化社群生态。

5 结 语

从远古巫术祭祀集会等仪式活动到网络在线教学,从文化传播走向物质流变,口语传播艺术结合社交技术维系着直播黏性和管理。个人、教师、企业、明星、网红乃至政府官员加入直播行列,其即兴口语信息往往成为网络裂变热词。主播、人工审核、算法系统在推进直播价值导向博弈的同时必须深化敏感信息把关体系。主播除了注重传播价值到物质价值嬗变,还要时刻带着信息安全管理的紧箍咒。直播平台加强网络主播的敏感信息自律培训和管理,提高人工审核的人格化水平。直播过程中的智能算法、人工审核和主播活动营造互联网生态,净化空间威胁。在感知智能研究过程中,主播和人工审核依赖并反馈于直播敏感信息收集体系,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预警把关系统是直播业健康发展的坚实架构。主播和平台着眼于传统介质升级而着手于新介质语境创造,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是管理系统快速反应和规范成熟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主播信息
村支书化身主播网上卖农货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主播说联播》:又刚又有梗,播有温度的新闻
我是小主播
订阅信息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