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二泉映月》中的“悲欢离合”
2021-04-07闫晋
闫 晋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二泉映月》这部作品记录着华彦钧(阿炳)人生的辛酸和苦难。音乐始终流露着真挚的情感,国际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经说过:“这首曲子应该跪着听。”由此可见,经典音乐作品是不受时代、民族、年龄限制的。二胡作为我国民族最重要的拉弦乐器之一,音色赋予“亮中带浊”的忧伤之感,各种演奏法的开拓展现出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这部作品最早由杨荫浏、曹安和先生在20 世纪中叶根据阿炳的演奏,记录成谱广泛流传,至今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代表作品,曾获“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最早为二胡曲,后经过各音乐体裁大量移植,出现了钢琴曲、小提琴曲、管弦乐曲等,这些移植各有优劣,但从中可以看出音乐家对它的喜爱程度,某些方面也可说明音乐创作主体与音乐接受者对它的态度。关于该乐曲的报道、期刊文章也多不可数,其中,蒲亨强的《〈二泉映月〉曲式结构中的阴阳观念》从乐曲结构和主题论述了我国“阴阳”观念的互通性,体现了乐曲与我国古代哲学概念中的联系。赵晓生的《阿炳启示录》以六个小标题为中心阐释了《二泉映月》中的人文主义精神,颇为生动鲜明。本文主要以旋律音高为对象,分析其情感中的“悲欢离合”,从而深入了解乐曲旋法和情感之间的联系,以获得哲理启示。
情感性是大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特点之一,音乐作为听觉艺术情感的表达更加重要,有感而发、以情动人是多数经典音乐的属性之一。阿炳自幼喜欢音乐,然而在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下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生活境遇急转直下。随后又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社会的残酷加上身体的疾病使他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底层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二泉映月》可以说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在乐曲中可感受到艰辛生活的无奈,也能捕捉到苦中作乐的憧憬。
一、“悲”
“悲”可以说是这部作品的“主调”,这种“悲”不是痛哭流涕的宣泄,也不是抗争苦难的不公,而是平静地诉说,不起波澜地娓娓道来。也许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接受,又或许是已看懂人生后的平静心态。
谱例1 为乐曲开头前两小节,为引子部分,旋律以
谱例1.(第1 小节)
羽音B 缓慢下行至商音,从旋法上来看,音高采用了下行音阶的极进手法,但旋律不是简单的音阶运用,而是把徵、羽两音调换顺序形成了具有转折起伏的“叹气”语态。清角和角小二下行类似于“哭腔”的模仿,尾音落于商音,值得注意的是在F 和E 音处的换气细节,犹如声断气连的转态,表现了无奈和悲凉的情绪。这句旋律动机可以说是全曲的核心材料,旋法和情感的自然流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叙事”前的叹息。谱例2.(8-14 小节)
谱例2 为乐曲第8—14 小节旋律片段,除了音区的跨度较大以外,旋律线条婉转曲折,节奏的运用也较为丰富,谱例第一小节处A 音从强渐弱后高八度跳进,短暂十六分音符的停顿后情绪也逐渐高涨,这种力度和音区的快速变化好似在诉说着生活的动荡及辛酸。这种“悲”具有悲愤的情绪。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谱例第5小节处由A 音下八度跳进,速度与力度和第一小节相同,但是运用了八度反向进行,从旋法上具有统一而有效的发展逻辑。第三小节处运用了附点十六分音符,下行的旋律体现了无奈情绪,也可感受到作曲家诉说着生活中的“艰辛”,再配合力度的变化,悲切之感油然而生。
二、“欢”
近些年来,由于众多演奏家对此曲的深度理解,部分音乐家对乐曲有了其他意义的诠释,认为乐曲中除了对生活中“苦”的诉说以外,“欢”的情绪也有所表达。这与本人对乐曲的感受不谋而合。这种情绪不是指快乐或欢乐等外在情绪,而是内心中蕴藏的一股“甜意”让人既可口又舒心的状态。这种诠释增加了乐曲情感的丰富性,从材料上来说,不同情绪的音乐材料是乐曲发展过程中结构升级的必备条件,也是音乐发展过程中内在的需要。
谱例3(6-8 小节)
上谱例为乐曲第一段的主题,平缓的旋律好像在诉说曾经的往事,在此句中,宫、商、角三音出现的频率很高,多以宫、徵为骨干音,这样在调性上呈现出明亮的色彩,好似作曲家对以往美好生活的回顾,又好像在讲述江南靓丽的风光。此句与引子主题形成材料和情绪上的对比。主题在交替变奏五次后结束全曲。
谱例4(21-23 小节)
上谱例为乐曲21—23 小节,属于第二段的旋律片段,可视为第二段旋律展开变化的主要部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谱例的音高材料在第一段中已经有所呈现,在此以变奏的方式形成不同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在上谱例的第2、3 小节,这里的音高是在前一段音高中而来,作曲家用B(羽)音为核心,以颤弓的演奏方式渐强展开。倚音的运用在这里对情绪的调节是非常有效的,增加了“跳皮”感,半音关系的倚音更加体现其“乐”的情绪。
三、“离”
“离别”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与亲人的离散,与爱人的分别,谈到“离别”总会给人一种不舍之情。还有一种离别是向过去告别,有可能是过去生活的告别,也有可能是对烦恼的告别,总之这种情感是人类情感中较为复杂的一种。乐曲中,这种“离别”之情可以理解为是对生活苦难的一种告别,这种告别是对人生的一种追忆和总结,也是内心情感迸发的宣泄后的释怀。
谱例5(31-39 小节)
上谱例为乐曲的第三段,在原主题材料的基础上,旋律运用了扩充展开的手法,第三段的旋律走向为F-D-E,前两段则是F-E-D 的音高顺序,只是顺序颠倒,但表达之意却大不相同,谱例中第一小节宫音过渡到二小节的商音导致旋法向上极进,这与原来娓娓道来的陈述方式略有不同,结合ff 力度使情绪上扬,好似在提示与前段情感表达的不同,在谱例3 小节之后情绪高涨,高音区持续推动的同时混合使用了变徵和清角音,特别是清角(G)音的运用,类似于“苦音”的悲伤之意。之后,曲调亢奋在力度与情绪的推动下达到了乐曲的高潮。从音响的角度能感受到作曲家此时要表现“肠断离”的情感。旋律婉转动人之际情感饱满激昂,同时也显示出高超的旋律横向发展手法。
四、“合”
从结构的角度上来看,乐曲最后一段既充当结束段,同时也是乐曲的尾声,可视为全曲情绪的总结。乐曲通过四次“板式变奏”来构建全曲,与我国传统结构中的起承转合不谋而合。这种“合”除了结构上的统一外,情绪上也照顾了全曲的意味。
谱例6(47-54 小节)
上谱例为乐曲的最后一段,从整体旋律上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起始两小节与第三段一致,在保持材料同源的基础上节奏与音高稍有变化,在上谱例第五小节处出现了连续八分音符,使旋律线条平缓,另外,力度和速度也回落到原来状态,在情绪回落的同时,又略带无奈和悲凉,在乐曲末端速度变缓,同时在倒数两小节采用了“顶针”手法,在句末的两个A 音之间进行“换气”,这种语气可谓是极为重要的演奏细节,在叹息声中结束全曲。这种叹息倾诉了对生活的无奈之感,在结束全曲时总结了乐曲的基本情绪,可谓有“合”曲之意。
总之,本文通过对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分析,重新对乐曲中的情感进行梳理,认识到作曲家如何运用音高材料为情感服务,对乐曲音高材料的发展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利用“悲欢离合”四种情绪对乐曲发展作相应解读,深入了解了作曲家创作乐曲时的心境和心情。此曲的创作是作曲家在街头卖艺长年累月的“结晶”,是作曲家真实的生活写照,这也充分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入地体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传统乐曲的经典之作,乐曲旋律自然而不失趣味,婉转又动人心弦,体现了民间艺术中蕴藏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