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腾腾的一代
2021-04-06孙佳慧
孙佳慧
为青年演员梁靖康和孙千设定的下厨房的大片场景,对于正在拍摄新剧《你好呀,我的橘子恋人》的二人来说显然已经驾轻就熟。在这部以智能机器人为背景的都市轻科幻浪漫喜剧中,梁靖康扮演患有肢体接触障碍症的“霸道总裁”陆森,孙千则一人分饰“两角”,阴差阳错“入住” 陆森家后,不断切换于热血创业者杨善善和伪装智能机器人“星期五”两种身份之间。几个月驻扎在云南拍摄,戏里戏外两人都有许多互动,让他们形成了无需再磨合的默契。于是,就算已经收工,只要拿起锅铲和餐具,他们依旧可以立马入戏。
戏中因“橘”结缘,戏外的他们对橘子却抱着天差地别的态度。和陆森一样,梁靖康也爱吃橘子,“它的味道就像是开了空调的夏日房间,舒服”,他总能找到合适的画面将味道对号入座。但对于孙千来说,与橘子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实在已经达到了自己生命不能承受之“酸”,再多一个都是折磨。不仅仅是橘子,二人关于“美味”的解读也是大相径庭。孙千无辣不欢,去过一趟长沙之后,便成了湘菜的俘虏;梁靖康口味清淡,吃惯了白煮,蘸点家乡广东的特制酱油就能满足。在味道上南辕北辙,但聊起对生活的态度,他们总有些一代人的相同视角和观点。
虽然各自都扮演过几个稔熟食材和善舞厨具的角色,但私下的他们实际上都还是厨房新手。孙千的家里人一直都没有下厨的传统,印象最为深刻的家常菜还是奶奶做的可乐鸡翅,这多少暴露了她嗜甜的本性,而后三句不离“蛋糕”也足以印证其自诩“宇宙蛋糕小博主”的称号,“因为从小练习舞蹈,为了控制体形把‘吃的需求降到最低,现在会觉得没有必要,如果吃蛋糕能让我开心,那就先吃了再说。”眼前这个95后的直爽女孩还没有女明星吃饭的心理负担,在她的世界,能在紧张辛苦的拍摄之余拥有最简单直接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能在家中快速解决对甜的需求又无需借助太多烘焙工具,孙千学会了制作花式松饼,起锅摆盘,淋上蜂蜜、加一把莓果,偶尔在朋友面前露一手,“这也能算是我的一项技能了。”而这只用来做松饼的烤盘同时也承担着孙千招待好友时制作烤肉的责任,复杂的菜式她不会强求自己尝试,既羡慕朋友能烧一手好菜,又表现得相当随意。即使周围人都不会做饭也不用担心,吃到好吃的餐厅更能带来意外之喜。
这一点,年纪相仿的梁靖康的确有些不谋而合,他坦言疫情之前从来没认真考虑过做饭。忙碌的工作日程再加上对自己严格的身材管理,梁靖康几乎很少自己做饭,对餐食的要求无非“简单”二字。直到停工在家,自小习惯了清淡饮食的他,吃不惯高油高盐的外卖,才慢慢动起了自己做饭的念头。“开始还会逐条照着食谱来做”,他的第一道菜是土豆炖牛腩,给自己的评价是“味道还可以”,“后来索性丢掉食谱,随着直觉自己加些创意”,那个总是高喊“一切从简”的梁靖康,其实一直都很有实验精神,于是便有了9种不同口味的鸡胸肉菜单,配合着健身食用还真是颇有些成就感。虽说广东人的灵魂里都住着一位“大厨”,但他同样毫不在意“会做饭”的必要性。“做饭不应该是任务或者不得不完成的工作,那样就少了乐趣,偶尔下厨也是会有惊喜的。”所以对他来说做饭就像生活里的其他事情,自然而然、隨心就好,想做大餐就用心去做,简简单单的白灼蔬菜也是一餐。
他们看似随意、轻松,但在“做好演员”这件事上却出奇的一致。“演员”一直以来都是孙千的梦想,小时候苦练舞蹈,希望以芭蕾舞演员的身份讲述人间故事,却因为伤病折磨不得已结束了7年的舞蹈生涯,直到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这个梦想才得以延续。非科班出身的梁靖康,演艺之路就显得有些“误打误撞”。原本就读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理工男,因为一次实习而被公司挖掘成为演员的故事听起来很像是某个偶像剧的设定,而这真实发生在梁靖康身上,让他对原本毫无概念的演员工作自始至终都带着敬畏,想要被认可的心也更加迫切。“我不太想未来,现在只希望把眼前的角色演好”,对于当下的梁靖康来说,脚踏实地才能慢慢积跬步,进而在演员的道路上稳行千里,而孙千已经准备好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接受来自更多面的角色挑战。这两个瘦高、清爽的年轻人还有着少年的简单与纯粹,他们看到过父辈们认真努力生活的样子,也拥有包容、宽广的生活氛围,他们没有肩负过多希望与使命,而是目标清晰地走在自我成长的旅途上。这一路上热气腾腾,而他们走得轻盈而又踏实。
“最想学做蛋糕,因为妈妈也不会做饭,她也爱吃甜食,这样同时满足我们两个。”
“独自生活的时候最想在厨房做一锅热气腾腾的汤。”
“在厨房最不愿意洗碗,虽然是很简单的事。推荐使用水槽洗碗机,年轻人就是要不洗碗!”
“下厨房其实给了你跟自己相处的时间,在厨房做一道菜也是和自己的一次对话。”
治大家如烹小菜
北方海边的阿那亚,在很多人眼里是度假胜地,也是文化乌托邦。在另一层意义上来说这里也是一座美食之城,据说大众点评上秦皇岛地区一半以上的高分餐厅都在阿那亚。被称为“阿村村长”的马寅既是阿那亚的掌舵人,又是一位懂吃会做的生活家。他将北京众多知名餐厅引入阿那亚,还对食堂的菜品严格要求,据说每一道地方小吃都要经过马总品尝,合格才能上架。他对于厨房的理解其实也有过转变。“我之前认为我们这有这么多好餐厅,又盖了这么多食堂,房间里就没有必要留过多空间给厨房,这是一种浪费,可以鼓励大家去食堂吃饭。但通过疫情,我觉得厨房非常重要。一个能满足人基本需要的厨房,对阿那亚来说是有必要的。所以今年开始我们设计的所有房子,无论是100平米,还是300平米,都把厨房做得很舒服,这是我们今年最大的一个变化。”据说2021年五一之前,阿那亚还会再开出40家餐厅。希望到这里来的人们能够在吃的过程中,感受到很多美好的东西,“这些好的餐厅会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烹饪做饭其实也是美好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提供一个餐厅,要能激发他自己回家去提升自己的烹饪水平。那么家里的厨房就无比重要,它是美好生活方式的实验场所。”
作为天津人,马寅对“吃”有着天然的敏感和讲究。从很小的时候他就给父母做饭,做饭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是习以为常。疫情期间,平常非常忙碌的马寅也在家里做饭,重新掌勺,也让他获得了很多新的认识。“你想象着原来曾经会做的那些菜,再做一遍的时候,发现味道已经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了。其实是这个东西你不熟练了,真的是要多练习。”这件事对他有了很多触动,“不投入时间,不投入精力,不投入爱,其实你就是没有那个能力了。”在他看来做饭就和人生很多道理一样,是靠时间、靠精力、靠积累。
这样难得赋闲在家的时光对于马寅是极其珍贵的,也让他发现自己变得敏感起来。“我发现不出去应酬了,也没有那么多饭局了,人在比较安静的状态下,会突然进入一种特别敏感的状态。吃饭这件事就更明显,你的敏感度远远大于你平常吃饭的时候的。稍微有一点不好吃,就会发现。因为平时吃饭可能是为了应酬,或者是为了填饱肚子赶快去工作,都没有仔细品尝。但是当在家里安安静静做饭吃饭时,吃饭就变成了很重要的一件事,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敏感了,稍微淡一点咸一点辣一点,你都会特别明显地感觉出来。”他所指的并不是挑剔,而是感受——感受力增强了。当人们回归家庭,安安静静在家里给家人做一顿饭,给自己做一顿饭的时候,再去體验一下,“你突然间发现好坏的感觉就完全变了。”也只有这种真正踏实、安心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什么,真的感受到自己的需要。
尽管对于做饭十分拿手,也在疫情期间重拾做饭的种种心得,但马寅坦言,有很多菜肴还是在自己的厨房里做不出来的,还是要去外面的餐厅才能吃得到。因此他并不反对点外卖,而是对成天点外卖的年轻人表示理解:“因为现在年轻人都工作忙,也没时间做饭。我也不强调要自己做饭,我只是希望他们要知道哪些菜适合打包外送,哪些菜其实适合去店里吃。”因为现在外面饭馆普遍水准都很高,我们也不妨让自己知道什么是好吃的,要吃到食物最美味的状态。“比如炖菜类的,我觉得是可以打包的。炒菜,快炒类的还是尽量去餐厅吃。而且我觉得无论什么时间从公司出来,跟公司同事或者几个朋友吃个饭,也是一种交流。”
对于美食的眷恋与考究在阿那亚的社群里同样是一种风潮。马寅还特别打造了一间阿那亚特有的“深夜食堂”——阿海食屋,邀请到访阿那亚的嘉宾或是本村村民担任主厨,用美食串起邻里间的温情,也唤起并创造了许多人关于味道的记忆。在这间只有32平米的小餐厅里,有邻居阿姨的老北京片儿汤、保定焖子,或是知名大厨的独家秘料,还有戏剧大导的创意套餐,或是跨界设计师精心烹制的一碗面……如果你有幸,还能赶上“村长菜单”。马寅作为阿那亚这道大菜的主厨还在用心烹制着。
“做饭是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厨房更无比重要,它是美好生活方式的实验场。”
从一碗面开始
如果不是2020年初那场谁也没预料到的困局,对于做饭这件事,应青蓝该是永远地敬而远之下去。然而当工作停摆,餐厅关门,感染数字每日上升,应青蓝和所有人一样体验着焦灼。“我想这样不行,还是要找些积极的事去做,所以每天运动,看书,追木村拓哉的《东京大饭店》,学着做菜,从最简单的菜开始做起。”
最簡单的菜,她觉得是一碗热腾腾的面。只要面足够劲道,随意发挥想象力,辅以简单的佐料,或者一碗浓浓的高汤,都可以很好。耗时短,变化无数,兼具汤品的暖心与碳水的满足。从一碗面开始,应青蓝打开了做饭这个新世界的大门,从中式汤面到肉酱意面,从本帮家常菜到牛排,在那段被困住的时间里,做饭是不断积攒的成就感,也代表着一份在不确定中保持乐观的信念。
在过去,应青蓝日常三餐里外卖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是极其忙碌下的“不得不”。从事艺术行业的她,每日需要处理的事务,堪称是烟火气的反面。她的厨房足够宽敞且功能齐全,在适当的位置摆放着心爱的艺术品,很长一段时间,这里干净得像一个酒店。现在这里塞满了堪比餐厅后厨的食材,此外,多功能烤箱,先进的咖啡机(应青蓝是一个咖啡狂热爱好者),为各式菜品准备的锅具,这些如今她不可少的厨房设备,时常交替运作,为厨房增添了属于生活的烟火气。
日子早已恢复常态的今天,许多事物还是永久地发生了改变:过去从不下厨的应青蓝,只要有空闲就会好好地做一顿饭;身为ART021联合创始人的她,与朋友们一起创办了面食品牌“珍田家”,带着精致餐饮的基因,将一碗热腾腾的面,以快捷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果说艺术所代表的,是最靠近精神层面的志趣,那么人一日三餐的口腹之欲,则是最原始的生活的基底。”
如果说艺术所代表的,是最靠近精神层面的志趣,那么人一日三餐的口腹之欲,则是最原始的生活的基底。在一场影响世界的变局之中,追求高雅的艺术从业者,也必须面临最基本的问题:我该如何填饱自己的肚子?我该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念?而答案可能就在一碗简单的面里。或许艺术与做饭,藏品与食品根本就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现在的应青蓝还是期待着尝遍世界各地的米其林,也乐意在她的厨房里花掉空闲的时间。
忆在当下
去年1月,旅行作家阿Sam的最后一场出境之旅停在了瑞士,步上007到访过的雪朗峰,从阿尔卑斯山脉跃身滑落,还有在采尔马特米其林餐厅三小时的意犹未尽……都足以登榜这场旅行的最佳,但在他的记忆里,雪场山脚,结束滑雪后的人们随意坐在室外,与爱人亲友举杯小酌,分食披萨奶酪,望着夕阳映照下的雪山谈笑风生的场景,才是瑞士给予他最深刻的印象,“那才是冬日该有的样子。”
冬天称不上阿Sam最喜欢的季节,“上海的冬和武汉有些相似,感受不到南方该有的暖,却也不到北方极致的冷”,十几岁离开家乡武汉求学上海,阿Sam对这座城市在冬天带来的尴尬体感并不陌生,只是不再能感受到儿时下楼就能在街边喝碗排骨莲藕汤的烟火气,心里还是会欠缺了些什么,“就像东京街头的关东煮、韩国棚屋里的辣炒年糕,没有了烟火气,总觉得这座城市有些过分克制。”于是,他喜欢在天冷的时节,在家自己炖上一大锅排骨莲藕汤,叫上几个好友一同分享,“我不会在家去重塑某段美食记忆,旅行也好,家乡也罢,当时当地的氛围是如何也无法复刻的”,但当清澈温润的汤面腾起热气,看到客人们满足的表情,他对那段关于“暖”的美好感受也许有了新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