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2021-04-06李依群
李依群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步入了新常态经济下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事业单位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想要继续发挥事业单位社会职能,履行社会职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单位工作效率。本文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相关内容进行研究,首先对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基本原则进行阐述,并浅谈内部控制建设主要内容,最后就事業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措施进行建议,希望本文对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一、引言
事业单位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想要在新常态经济模式下,继续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作用,便必须强化内部控制,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单位对外服务能力,使事业单位既取得社会效益,也实现经济效益。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新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使事业单位必须强化内部控制,由此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原则
(一)全面化原则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具备着企业不具备的功能,即公共服务性,事业单位经营成果与社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各个部门都需要按照既定的规划办事,缺乏相对独立性,尽管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已有40余年,但过去体制观念依然禁锢着事业单位管理人思维,不利于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时期经济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职能,也无法兼顾事业单位各方各面,因此,在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过程中,首先要秉持全面化原则。一方面是战略全面,即内部控制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到近期发展规划,也要考虑到未来长远战略。另一方面则是内部管理全面化,内部控制要涉及到事业单位经营过程的方方面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等,通过先进的方法来覆盖单位每一个环节中。
(二)精细化原则
对企业相比,我国部分事业单位业务范围可能比较广泛,同时,项目运营也比较复杂,从内部控制角度而言,其管理内容和对象也较多。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内部控制建设上,必须坚持精细化原则。无论是在管理模式上,还是管理方法及执行方式上,都需要实现对事业单位日常经营的全面覆盖。想要保证全面覆盖,必须要从细微之处做起,利用精细化管理原则,维护内部控制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而优化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
(三)动态化原则
自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形势后,事业单位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同时,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当今正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内外都充满诸多变化因素的背景下,事业单位想要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并实施动态化管理原则。即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要能及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做出调整,所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要保证制度灵活性,坚持动态化原则。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主要内容
(一)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首先要做好框架搭建,如可以借鉴COSO框架内容,结合相关政策和规定来构建本单位内控基本规范。具体来说,单位要根据当前自身运营情况和外部环境来设置一个合理的内控目标,包括实现该目标的内控方法、监督措施等。其次,要制定好事业单位内控的基本要素,建立一套合理合法的内控基本规范,保证在风险评估、沟通渠道、控制机制、内部监督、内部环境建设等要素上做好规范建设。最后,要制定一系列奖惩机制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健全相应的配套指引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需要做好制度条例上的编写,还需要对这些条例制度,如基本规范、制度执行等方面构建配套指引措施。指引措施的建立主要是促进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针对单位发展相关岗位、内部组织构建、发展战略等,要建立好完善的指引措施,实现单位相关信息数据的实时互通。其次,事业单位要做好预算管理及预算执行的指引机制,为内部控制执行提供保障,并把内部控制和绩效考核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单位全体职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从而有利于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
(三)加强内部审计报告编制
一般而言,我国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为了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很多事业单位须每隔2-3年左右出具一个阶段性的审计报告,通过周期性的审计报告,既能减少内部控制审计成本,也能降低相关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同时,也让事业单位有充足的时间来做好审计报告的编制,使编制科学化、合理化。此外,在具体的编制实施中,事业单位还可以把内控规范、指引机制等进行有机结合,来提高内部控制实施质量。
(四)优化风险防控机制
内部风险防范机制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控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事业单位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内控风险防范体系来降低单位内部风险。具体而言,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规避及风险应对措施三个板块,在降低单位项目风险的同时,也能防止项目成本和相应材料的浪费。
四、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事业单位全体职员的支持与肯定,因此,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相关知识学习,优化单位内控环境。首先,组织学习一些内控相关制度和要求,如《会计法》、《会计内部控制规范》以及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办法等。其次,事业单位领导者要起带头模范作用,自上而下的促进职员树立内控意识,同时加强责任人制度建设,在每个关键控制节点上,要设置一个相关负责人来作为内部控制执行、监督的首要负责人,一旦出现问题,责任人要承担相关责任。最后,针对一些新的内控措施,事业单位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来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讲解,从而促进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促进内控实施。
(二)规范业务流程,加强风险评估,健全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前提是健全内控制度,因此,事业单位要以内控目标为核心,建立健全一套适用于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业务流程为内控关键,风险评估为内控保障。事业单位要制定一套标准化业务控制流程,要查明流程当前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对问题进行评估,并时刻对内控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做好风险识别,同时,要针对风险识别结果来做好风险分类和预测,一旦发生内控风险,事业单位能及时有效的妥善解决风险问题,降低单位损失。
(三)依托信息技术,强化内控監督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社会步入的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也面临着庞大复杂的信息数据,同时,随着市场变化迅速,内部控制也必须是动态持续模式,才能有效促进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为此,事业单位应依托信息技术,强化内控监督,实施动态化的监督机制,从而发挥监督效果。首先,要在内部团队中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监督机构,按照内控目标和监督职能来执行监督。其次,监督部门要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监督部门应由事业单位领导一把手直接管理,防止外界其他因素影响到监督结果。第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化监督。具体而言,事业单位首先要把内部控制信息平台与业务流程进行对接,在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上通过信息科学管理,来提高其管理质量,发挥管理效益,降低管理成本。其次,要把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结合起来,并促进业财融合进一步发展,实现利用财务手段来强化业务监督。
五、结束语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是保障其履行社会职能,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举措。在新时期下,事业单位必须加快管理转型,优化服务职能,促进内部控制转型升级,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及群众。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理念后,事业单位更需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监督,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从事业单位组织机构、制度结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使内部控制覆盖到事业单位各个环节,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使事业单位在新常态经济下,有效发挥出单位职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益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9):82-83.
[2]宋晓芳.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及优化策略[J].财经界,2020(29):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