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
2021-04-06刘长洪
刘长洪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对经济发展的质量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下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保障,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协同作用。因此,必须明确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和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升级,同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新常态;实体经济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4.085
1 前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人力资源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创新力,同时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及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新常态下,由于网络的普及,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实体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要求以及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从而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
2 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近年来,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被不断提及。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国家对进一步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要追逐“质”的发展,而不再仅仅是追求发展的速度。国家领导人也提出要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优化经济发展体系,就必须要重视实体经济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首先,人力资源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引进,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发展能够与时俱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人力资源的引进能够促进经营理念的创新,保证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促进实体经济与时俱进,吸收新的经营理念,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再次,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表现在中国实体经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作用上,尤其是在新时代下,由于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发展的方向也出现了变化。因此,在这一新背景下,更要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而人力资源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所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最后,其现实意义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追求发展速度转向发展质量。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对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都有着新的要求,而且要兼顾环保。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科技的创新促进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引进,因为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所以要树立人才强国的理念,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从这一层面上看,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3 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的协同作用体现。在此,笔者分析了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几大问题。
首先,盡管我国人口基数大,但是可用劳动力少,而且受到农民工“反流”影响,再加之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个别城市当前的人力资源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更少,而且优质的人才总是倾向于去大企业,所以中小企业的人才质量也相对比较差。其次,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不均,比如目前我国的许多劳动力还主要集中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装配工厂、服装以及餐饮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知识要求和创新要求并不高,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可能在知识上也并不是很丰富,因此创新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偏少,从而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创新发展。最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不够新颖,这就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落后,或者发展不能够与时俱进,从而导致人才留不住、人才外流的现象时有发生。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限制了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碍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4 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目前针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常态下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转变发展理念,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策略如下。
4.1 合理规划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合理规划人力资源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之一。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保障,良好而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相反,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要想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规划就必须丰富人力资源,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促进教育改革,提供职业培训,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①促进教育改革就需要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并且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同领域和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比如在研发部门要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人才。②在制造业要培养一批高技能的人才,保证其工作效率的提高。③在服务业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这都依靠高校的培养,因为高校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高等教育要担负起这一责任,国家也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现实的需要及时出台新的支持和改革策略,以培养更多优质人才。④加强对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高校的培训目前仍然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思想政治的培养,对其职业技能培训仍然较少,所以,进一步的人才培养要根据具体的职业要求,加大对人才的技能培训,从而保证其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游刃有余,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比如通过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发展来促进人才的职业教育,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⑤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只有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才能够促进各个地区人力资源的富足,不至于出现地区差异,促进各个地区的实体经济协同发展,产生积聚效应。
4.2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更能够在最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无论是哪种企业,其最终的发展都要依靠人力资源,因为人力资源能够促进企业的经营和运作。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激发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促进企业激励机制的形成,从而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而且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引进新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壮大。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时改革企业的人才招聘、培训和考核制度,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①要注重对人才的思想培育,企业要大力宣传国家近年来积极倡导的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技术创新精神,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竞争文化。②要完善企业的制度,将企业家的切身利益尤其所做的贡献进行合理的分配,根据其贡献进行考核和资金分配,这样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其创新精神发挥。③宣传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建立现代资源管理模式,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使其能够在企业产品制造中精益求精,从而保证企业的产品具有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④加强员工的技术创新精神培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团队,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产品的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4.3 加大人才引进,扩充我国的人力资源
我国的人力资源存在着地区分布不均以及行业分布不均的现象。①针对地区分布不均的现象,人才较少的地区要通过改革人才引进策略,国家应该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人才的分布,从而促进各地区的实体经济均衡发展,解决其发展面临的人才地区不均问题,产生集聚效应。②针对人才行业分配不均的情况,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人才较少行业的扩招比例,从而培养更多的人才。其次国家要针对这些行业对相关的人才予以一定的补贴,从而促进人才向这些行业流动,改变人才行业分配不均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整体的优化升级,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 结语
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能够促进且保障实体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不至于在当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虚拟经济不断发展中迷失自我。还能够促进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升级,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持久发展。但是目前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问题,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文章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研究了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并且提出了两者协同发展的策略,以期促进实体经济和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立松.人力资源管理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度探究[J].现代交际,2017(20):88-89.
[2]黄群慧.从三个层面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N].经济日报,2018-02-22(14).
[3].李思,张鹏程,张娟.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机遇与新路径——第5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坛评述[J].管理学报,2017(4):505-510.
[4]杨延冰,王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功能的再审视[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