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的公众教育职能探索

2021-04-06丁洁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社会发展博物馆

丁洁静

摘 要:博物馆蕴藏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物,紧跟时代步伐发展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座城市重要的标志,自然地与这个国家、民族和城市发展密切相连。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等一系列功能,同时也肩负着宣传国家文化、引导公众教育的重任。展览期间的文物,承载丰富的历史底蕴,默默告诉人们背后的故事.博物馆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历史故事,绘声画色地向观众进行讲解,尽可能突出实物看点,增加说明的趣味性,让观众能够充分了解实物内涵,让观众听得懂、有兴趣听,从而在展览过程中领悟历史文化的魅力。博物馆的讲解使藏品以具体、形象的物质形式展现,呈现出极强的感染力、直观说服性,展现出中华民族极强的生命力。博物馆发展规模、管理程度和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座城市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博物馆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教育的呼声,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提高人民文化素养。文章的目标是大力发挥博物馆大众教育的作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众思想文化水平,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社会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成为人们急需的社会教育场所。继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后,公众化的教育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人们已意识到,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只是一个空壳,只有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才能坚实地奠定根基,紧密联系人民,共同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

博物馆作为主要的社会公共教育机构,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众教育,只靠家庭、学校的教导还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公众一起努力,注意平时日常行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思想道德意识,提升道德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1 博物馆的现状

一开始,博物馆定位的起点比其他公共机构更高。在西方发达国家,起初只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有资格参观博物馆,即使向普通大众开放的,也是难求不得。对珍宝古籍、字画的爱好,对传统艺术、优美工艺的喜爱,对先人的风骨、浪形遗迹的追求,无不促使人们痴迷博物馆,但对比如今,博物馆门可罗雀游客稀少,即使是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来参观的游客也寥寥无几,没有发挥出特别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人们对博物馆的印象远不及电影院。博物馆吸引不了人们的原因,笔者认为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1.1 展品种类单一,质量不高

平时见到的博物馆藏品较为古板单一,大多为玉石铁器、书画作品,多数博物馆展示的藏品为历史上的典型器具,难免造成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撞衫”。普通百姓看多了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似乎每个历史博物馆的展品都是这样,没有出奇之处,自然也就难以让观众产生“下次再来”的好印象。此外,代表博物馆特色的珍贵藏品大多摆在库房,闲置在那里,观众很难见到,这样的博物馆展示,即使宣传力度再大,布置得再精心,也熬不过多久便会被观众打入冷宫。与其这样,不如定期更换展品,制定主题,引起观众注意,激发观众兴趣,时时给人新鲜感。

1.2 服务呆板,讲解模版化。

博物館的服务对象是观众,其宗旨就是了解观众、熟悉观者、争取看众、组织观众和为观者服务,满足他们的需要。观众首先认识到的不是展览品,而是在展览品前的讲解员。因此,讲解员的外表和行为都代表了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状态可以给观众留下清晰的印象。不仅如此,讲解员的形象直接影响观众的参观兴趣,并直接影响观众对展品蕴含的历史文化的接受度。讲解员的形象气质好,会给观众一种舒适大方的感受,会吸引观众参观。相反,如果讲解员不修边幅,穿着不得体,观众第一印象就会较差,会对整个参观过程产生直接影响。讲解员是在传播历史文化的同时与观众进行互动。讲解员在博物馆中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动作,都代表了博物馆的精神面貌。此外,讲解员的语言能力和形象也对观众黏度有一定的影响。

1.3 经费不足,办展困难

博物馆以展览为基础,通过多种宣传和教育方式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智慧支持。博物馆提供的文化产品,由于资源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投入经费的公共利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效益是博物馆发展的基本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所提出的公益性是对人民群众提供免费或优惠性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部门为服务主导,以公共行政财务为资金支持,以公益性文化工作事业单位为服务骨干,是公共文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基本服务性质。

我国大多数博物馆是由政府主办的,为国家所有,即使是少数民办的博物馆,也在政策、土地和资金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必要支持。建设博物馆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能多走进博物馆,学习文化知识,欣赏艺术作品,现在大部分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但现实是博物馆成了大爷大妈休息乘凉的场所,进馆的人很多并不可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游客。

1.4 社会人气不高,缺少关注

人们对博物馆的疏远,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下许多博物馆缺少应有的亲和力。这已经成为国内许多博物馆的常见病,需要引起注意。国内许多博物馆都热衷于硬件建设,在馆舍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从建筑形式到各种装饰材料,可谓极尽完美。这些并不是毫无必要的,毕竟作为一座的城市地标建筑和“城市会客厅”,建得尽量好一些,甚至是超前点,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硬件建设上,而对导览、取票等服务缺少足够的重视,显然有一些本末倒置了。

2 博物馆“接地气”的公众教育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想要了解城市的发展、国家的起源,博物馆是首选之地。这足以说明博物馆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在火车站、公园等地随意坐着甚至躺下,但在博物馆几乎没有人会这样做,因为在大众的心里,博物馆是一个神圣高雅的知识殿堂。但是许多人会被面前的展览搞得晕头转向,大多数人去了博物馆并没有学到实质的东西,唯一能达成共识的就是这件器物美不美、大不大、会不会很值钱。对于发达国家的人们来说,博物馆是和孩子们周末游玩的好去处,就像我们在公园里野餐一样,大家随意快乐地享受去博物馆的那些时刻,并没有过多的顾虑和拘束。博物馆不仅是收集、展览和学习、教育之地,而且应该是休闲之地,它代表着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我们应借鉴外国博物馆的思想,大力发展博物馆娱乐和教化功能,让大众进入博物馆,了解博物馆,选择博物馆。

爷爷奶奶带孩子出门,遇到小孩想要上厕所时,通常都是直接找地方解决了,很少有爷爷奶奶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到固定的地方去解决一些私人问题。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些不单单是家庭教养的问题,更是国民素质的体现,一个人不管文化程度多高,只要他的举止修养不好,就会大大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么城市和国家同理,我们既然已经迈进文明时代,就不能再像从前一样不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由博物馆去教化人们,唤醒人民的公众意识,加强人们对涵养的理解,不光是一味追求交流中的从容淡定,更是要体现在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未成年人成长中的诸多问题,也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教育平台去普及、教导。生理期、性教育、叛逆心理等这些问题只由学校老师去管理远远不够,家长甚至是生活中能够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引导。可是具体应该怎么做,怎么面对,又怎么解决,是大家心里的一個疑问,这就需要博物馆去组织、引导了。

不光上面列举的事情,其他很多牵扯到大众的问题都可以由博物馆出面进行宣传教育,将博物馆的公众教育职能发挥到最大化。让博物馆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不再是神圣的不可高攀的知识殿堂,更是深入人心接地气的教育小课堂,丰富人们周末的休闲时光,拉近与周边人事的距离,满足大众的文化诉求,提升素质修养。

3 博物馆教育宣传的与时俱进

在新的时代,博物馆的理念需要改变,以人为本,采用创新的展览方式、传播方法和社教活动,加强展览、文物与观众的联系。例如,济源博物馆运用了新的陈列手段—壁画墓复原、数字博物馆等以及网络直播,新的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将场馆内与外、线下及线上观众联系起来。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文化艺术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如何有效运用各种网络新媒介来扩大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社会影响,拉近博物馆和广大观众的空间距离,无疑是当今中国博物馆面临的一个重要发展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为迎合公众文化需要已经越来越趋向现代、多样。博物馆还需要对其艺术表达方式进行不断更新,以便能适应新一代观众的文化口味和艺术时尚。

此外,针对纪念日和社会的热点,可开展相关活动。围绕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全国文化遗产日、纪念日、旅游日以及全国社会热点,开展多种类型的相关教育推广活动,也成了当今博物馆的流行之举,而且不乏典型案例。如浙江博物馆举办的“带您走进博物馆”“阳光行动”“金秋行动”等活动,还有“走进文化遗产日活动”和“武林文博讲坛”;河南博物院以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为主题,举办了“专家讲坛”“华夏古乐知音会”等活动;内蒙古博物院也紧紧围绕当地每年一次的“草原文化节”,策划了许多相关的文化教育宣传活动,逐渐成为本地区和社会的教育热点。

中国博物馆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以知识传授为主,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特点”。在新课改的思想影响下,我国博物馆的教育方向也有所转变,即注重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在我国,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还没有得到普及。我国博物馆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可以融入学校课程中去,但这种理念并没有被大众广泛接受。与英国博物馆把教育放在第一位不同,我国博物馆通常更注意展览形式,而没有对教育内涵有过多的考虑。英国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以课程经验论与活动论为基础,强调课程理论思维的以学生为主,以活动为主,以体验为主。

4 总结

并非任何一件实物都可以成为博物馆藏品,它必须有历史或艺术价值,才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这是一件博物馆馆藏应该具备的基础条件。在藏品中,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都是重要因素。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不再只满足对物质的追求,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博物馆不断发展和壮大,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博物馆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文化,想要揭开它神秘的一面。博物馆不只是文物和标本的收藏机构,也是科研、教育机构,收藏并非博物馆最终的目标,博物馆服务的对象是观众,它的宗旨就是了解观众、熟悉观众,争取观众的支持,为观众提供服务,满足观众的需要。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把历史文化知识、爱国思想、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传递给观众,从而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琴,陈淳.公众考古学初探[J].江汉考古,2010(1):38-43.

[2]陈同乐.后博物馆时代—在传承与蜕变中构建多元的泛博物馆[J].东南文化,2009(6):6-8.

[3]陈燮君.新的价值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J].上海文博论丛,2008(2):6-13.

[4]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J].中原文物,2011(1):91-106.

[5]徐玲.博物馆与近代公共教育[J].文博,2014(2):77-82.

[6]宋向光.当代我国博物馆展陈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3):82-85.

[7]宋向光.互联网思维与当代公共博物馆发展[J].中国博物馆,2015(2):42-46.

[8]宋向光.博物馆展陈内容多元构成析[J].东南文化,2015(1):113-116,127-128.

[9]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0]宋向光.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1):1-5.

[11]宋向光.大学博物馆核心价值:知识构建与科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5(1):57-58.

[12]严建强.拓展式教育:博物馆文化的新内涵[J].中国博物馆,2013(1):2-12.

[13]丁福利.强化公共服务—我国博物馆追求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双重呼唤[J].中原文物,2011(2):91-94.

[14]丁福利.论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3(3):50-56.

[15]李晓音.中小博物馆如何连接新公众[N].中国文物报,2019-02-15(003).

[16]郑奕.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J].中国博物馆,2016(1):99-106.

[17]王旦.课堂的拓展:中英博物馆教育比较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7.

[18]张曦.英国博物馆教育的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9]刘瑛.浅谈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J].艺术科技,2013(5):57.

[20]吴晓欧,郑金鹏,肖湾.中国博物馆公共教育中的美育历程[J].中国民族博览,2017(2):229-231.

[21]邵文东.我国公共教育改革的伦理问题初探[J].青海教育,2006(Z1):9-10.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社会发展博物馆
博物馆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