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教材 挖掘身边生活资源进行有效教学

2021-04-06刘祖成

广西教育·D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活资源有效教学教材

刘祖成

【摘要】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品德一定是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 挖掘身边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 从而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生活感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笔者参与了建瓯市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立足教材挖掘身边生活资源的实践研究”,感悟颇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必须立足教材,充分挖掘身边的生活资源,多方位运用教育智慧进行有效教学,以达到教育目的。

【关键词】教材;生活资源;有效教学

生活即教育,当前的教材是全国通用教材,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过滤,更多地体现了城市的生活。可是我们是乡级学校, 所教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知识的认知界面更多的是对身边生活情况的了解[1]。 因而,为了让乡村的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补充,所以挖掘身边适合的生活资源就显得特别有价值。

一、立足校园生活,挖掘教学益资源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内学习、活动,校园里学生的每一个欢笑、每一次经历、每一声感动,都是他们成长的宝贵财富。 学校领导站在育人的高度,利用文化墙、校园广播、黑板报创建文化阵地,使静态的校园成为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育人佳境。

学校通过开展“优秀诵读家庭”的评选来创设家校和谐的诵读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国学诵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

我校图书阅览室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每天午读,学校都指定教师指导学生借书、阅读,除借去教室看外,学生还可以在读书吧进行阅览。阅读室整洁又温馨,学生可以站着阅读,也可以坐着阅读。到读书吧读书的学子都自觉遵守书吧的规定,不喧哗,不打闹,旨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用美好的环境熏陶美好的道德品质[2]。

二、立足现有教材,寻找教育凭借点

著名华人心理学家李维榕曾提到一个案例, 一个来自离异家庭而寄居叔叔家的九岁男孩不去学校上课, 原因是教科书里的内容形容的是父母双全的家庭生活。李维榕说:“对于这个九岁孩子, 每一课内容都是对他那个破碎家庭的一种嘲笑,怪不得孩子不肯上课。 ”我们使用的教材呈现的是主流学生的生活,而其他的离异、 留守等这些家庭缺失的孩子的生活就被忽略了,因此, 对这类学生提供的生活指导往往很不足, 鲜少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给出有智慧的指引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关心这些孩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结合教材内容, 充分利用身边的适合的生活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程內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3]。

例如,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读懂彼此的心”就阐述了孩子与大人之间需相互理解。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看待人和事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比如,笔者班上的李同学,他父母离婚,没有享受过母爱,当同学们在写“我的妈妈”的作文时,他一直不动笔,等同学们上交作业回家了, 他还坐在座位上不走。教师一开始不了解情况, 责问他为什么还不交作业,他气呼呼地跑出去了!当教师向班主任反映这一情况时, 才明白李同学为什么不交作文。

现在的时代与教师的成长时代完全不同了,因此,教师应考虑到现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与成长过程,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行为习惯等,并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一位家长跟教师反映:“最近我的女儿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对我动不动就发脾气,看我这不顺眼那不顺眼,就跟小刺猬一样,说不得骂不得。不知道要怎么跟女儿交流,想请教老师。”这时,教师与家长就应商讨出相对一致的教育方法,从心理上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和家长相处、交流,使学生形成尊重长辈的美好道德品质。

另外,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长的行为及教育方式时,如果是父母对孩子管教很严格,教师就应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家长的心愿、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例如,笔者班上有位学生,他父母一直都很注重培养他,经常会要求他读各种各样的书,但这位学生很反感,总是抵触家长。了解到该学生的这种心理后,笔者就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读书一事,让他明白读书的好处,懂得家长的要求对他的成长是有帮助的,还应庆幸自己拥有这样重视读书的家长。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地依赖教材教学, 没有注意到教材中的一些信息并不太适合本校所在地的生活状况,出现了“照本宣科”的现象;有的教师则放弃教本,深挖拓展,一味地向课外延伸, 盲目地找其他资料,导致“教学内容泛化”, 偏离了本课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要尽快改变自身的一些错误的认识和教法。

三、立足家校合力,整合教学新架构

当前农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学生只能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孩子渴望在爸爸妈妈的疼爱、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但也有遭遇家庭变故(比如父母离异、家庭处境不良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 甚至遭遇家庭暴力)的孩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班级中离异、留守等家庭中孩子的生活现状, 适度地调整教学内容,设计课堂问题时尽量照顾孩子敏感的心理, 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友爱,促进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

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的“主动交流常沟通”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长之间产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要正确与家人交流沟通,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方法,主动化解矛盾,与家人和谐相处。比如,在看电视这一问题上,大部分孩子喜欢看电视,但家长一般不赞成孩子花太多时间看电视,这就会产生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在其中就要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做通大人的工作,建议家长在限制孩子看电视时态度不能简单粗暴,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明长时间看电视的危害,让孩子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同时让孩子自己学会安排什么时候看、一次看多长时间等。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家长,当家长提出要求时,我们首先要接受,然后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从态度上取得家长的认可,两代人之间只有很好地交流与沟通,才能使双方都接受彼此。

道德与法治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此外,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从整体上理解与把握课程理念,正确理解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 明确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教学设计,以学定教,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注重课前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问题与困惑,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2)立足教材。教材是针对每个阶段儿童的具体特点和认知能力所编写的,因而教学不能摈弃、偏离教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资源进行教学,加强课内外的结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3)促进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每一位儿童。在具体实施对学生的评价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情感、 表现和实践能力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评价,同时关注家庭生活有所缺失的学生的评价, 要毫不吝啬地肯定、赞赏他们,或者对其满意地、 微笑地点头……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和动作,却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饶杰腾.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启示:兼及“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J].教育艺术,2012(08):39.

顾秀群.做中教, 做中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51):46-47.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07):42-43.

猜你喜欢

生活资源有效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利用生活资源,激活生物课堂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