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即合理:近代“体育教育”语词来源探析

2021-04-06邵天逸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体育教育运动

邵天逸

摘 要:“体育教育”一词作为学术界广泛使用的词汇,从诞生之时起便蕴含了不合理性,从逻辑学角度而言,“体育”原本就是“身体教育”,不必再添“教育”作为后缀,因此“体育教育”的组合颇为怪异。1950年代,这一问题曾引起关注,但遗憾的是最终并无定论。基于此,本研究以探索历史遗留问题作为出发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关键词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近代“体育教育”一词出现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认为,“体育教育”一词在近代出现的成因主要归咎于体育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扩大,其根源在于“体育”与“运动”两个概念的相互纠葛与混淆。“体育教育”虽然怪异但合理合法,建议加以规范后继续沿用。

关键词:体育教育;运动;公共体育场;体育会;体育新闻;运动新闻

Abstract:The term “physical education”, as a widely used vocabulary in academia, has its irrationality since its birth.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sports” is originally a “phys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is a suffix, so the combination of “ physical education” is rather bizarre. In the 1950s, this issue caused concern, but unfortunately, there was no final conclus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left over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data method, keyword search method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result is that the 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term “physical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can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sports. Its essence lies in the contradi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oncepts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lthough “physical education” is weird but reasonable and legal, it is recommended to continue to use it after standardization.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Public stadium; Union; Physical education news; Sports news

1957年,《體育文丛》发起了一场名词讨论会,学者们围绕“体育教育”一词展开了讨论,参与者包括林笑峰、袁敦礼、王汝英、张鸿盘等,林笑峰的《应取消“体育教育”一词》引起关注,他对“体育教育”一词的合理性表示质疑,并建议取消这一说法。[1]其观点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大众的热议,并一度上升到对体育概念的大讨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场笔墨交锋并没有达成任何共识,之后也没有被重新提及,最终,“体育教育”一词来源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却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从学理角度而言,“体育教育”一词的确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若“体育”被理解为是一种身体的教育活动,那么“体育教育”就存在“教育”词意重复的现象,按此推理,“体育教育”一词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事实上,自21世纪以来,“体育教育”一词使用量激增,已成为体育界最为流行的用语之一,此现象说明“体育教育”一词已被学界广泛使用,这意味着“体育教育”一词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它“为何合理”的问题一直尚未得到解释。据此,本研究以“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 [2]中的文献为依据,考察“体育教育”一词的缘起及其成因,力图阐明这一长期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1 “体育教育”一词在近代报刊中出现情况

以清华大学图书馆收录的“全国报刊索引”专业版数据库为检索工具,选中“高级检索”模式,在题名一栏中输入“体育教育”关键词,检索范围确定为1833—1949年,进行精确检索,共获得94篇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9年4月)。其中《教与学》杂志中使用该词次数最多,共15篇,《教育论文摘要》与《勤奋体育月报》次之,各有5篇。另外,“体育教育”一词还可见于包括《新闻报》、《广播周报》等27个报刊中,各报刊使用次数最多不超过4次。从文章作者来看,涉及人数达到30位,其中金兆均的使用次数最多,为5次。以发文年份而言,文献显示“体育教育”最早出现时间为1920年(见图1),1932年左右开始增多,1937年达到顶峰,随后迅速回落,1941年后使用次数处于较低水平。

简言之,近代“体育教育”一词的总体数量不多,除1937年出现36次外,其余年份使用次数均在10次以内,表明该词并未得到广泛使用。仅就数量而论,“体育教育”一词不足以造成相关概念的混淆,但问题在于,这一词的出现本身就伴随着诸多疑问,数据库文献显示,“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900年的《绍兴白话报》中[3],最初的含义为“儿童身体的养护”,属儿童教育领域,但1903年以后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主要领域转向“学校教育”,之后数年内,这一含义一直较为稳定,不需要在“体育”一词之后额外再加“教育”之后缀。因此,1920年及之后出现的“体育教育”便成了怪异现象。

要解释这一问题,需要从1920年前后有关的文章中寻找线索,整理与分析资料后发现,1920年“体育教育”一词的出现不具有特殊意义,当时《青年进步》杂志中出现的“体育”一词几乎都指向教育,无需额外使用“体育教育”,1922年前后同样如此,但是到了1924年,“体育”与“体育教育”两个词语的混淆便初见端倪,当时《教育与人生》杂志中的刊载了一篇名为“体育消息:国内:湖南省敎育会暑期学校之体育敎育组”的报道[4],在题名中“体育”与“体育教育”罕见地同时出现,表明二者的含义可能存在区别,接着进一步分析同年《教育与人生》杂志题名中含有“体育”的文章,发现多数文章的“体育”一词已不完全与学校教育相关,如以“体育消息”作为标题报道“运动赛事”的陈述方式十分多见,暗示此时“体育”的含义开始拓宽。由此可以推测,1924年前后“体育”一词的含义可能发生了变化,促使“体育”含义发生变化的主要成因较为复杂,其中“体育”与“运动”概念的混淆是主要因素,具体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篇名中以“体育”作为题名,后又出现“运动”一词。如“体育:田径赛运动教授法”[5],“体育研究:述学校运动会”[6],“ORGANIZATIONS:体育:运动会职员”[7]等;第二,“体育运动”一词的出现,如“帝制运动与体育运动”[8],“妇女丛谈:妇女体育运动之商榷:(中英文对照)”[9]等,“体育”与“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列时应表述为“体育与运动”,因而,出现“体育运动”一词会导致是以“体育”为主,还是以“运动”为主的混淆,进而造成“体育”之本意被排挤。据此,本研究认为,“体育”与“运动”含义的混淆是“体育”含义发生变化的主因,下文将以此为出发点从三个角度来论述“体育教育”一词出现的原因。

2 近代“体育教育”一词出现的成因

2.1 相關概念的出现拓宽了体育的含义

首先,“公共体育场”的出现是促成“体育”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对于“公共体育场”的来源,在近代已有较为清晰的解释,如论者丁谦益撰文谈到“公共体育场”指各种关于运动器械之(公共)场所,其名源出于欧美各国,若直译则为“游戏场”,但当时由于游戏二字易造成误解,故以“体育场”称之。之后作者补充说,公共体育场的本位功能在于吸引民众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科学之游戏,以改善社会风气,造就善良之国民,因此场地提供的设备器械大多重在唤起个人之兴趣。[10]

“公共体育场”作为近代体育领域中的重要概念而频繁出现,在“全国报刊索引”专业版数据库中以“公共体育场”作为题名进行精确检索,出现的条目共计1 272个。从其整体走势来分析(见图2),“公共体育场”一词自1911年出现时便不断增多,1910年代至1930年代快速增长,1933年使用次数达到最高点,随后迅速回落,1940年代使用次数处于较低水平。当时多数文献显示,提倡者意图在于为市民提供活动场地,以运动会或单项竞赛等作为教育手段,实现对民众的体育教育,正如丁谦益所说,由于体育场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均有密切关联,因此“于教育上亦可得其大辅助矣”。[10]

但问题在于,当时“公共体育场”一词定位模糊,从活动开展的情况分析,除举行基本的竞赛活动外,“公共体育场”还多用于各类其他非体育类活动(如政治、军事、社会活动等)。因此,“公共体育场”实际从最初的游戏场转变成了运动场、休闲娱乐场和公共集会场,这就使得“公共体育场”中原本的“体育”(民众身体教育)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增加了“运动”“娱乐”“社会活动”等成分,其中尤以“运动”的要素最为显著。但由于“运动场”的概念早先已经存在,这将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典型的例子是1933年《中国建筑》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标题中同时出现“中央体育场”与“中央运动场”,暗示此时已有人意识到需要将两个说法加以区分。

其次,以同样方式检索题名为“体育会”的文献发现,“体育会”是近代出现的另一个高频词(2 442次),[2]它的产生也容易导致“体育”含义的改变。走势图显示(见图3),“体育会”数量自1915年后呈快速增长趋势,1910—1919年、1920—1930年代总次数达到600次以上,1930年代甚至超过了800次,后迅速回落。

从刊登“体育会”标题的报刊来源分析,出现“体育会”次数排前几位的分别是《新闻报》(589次)、《学生》(494次)、《北京大学日刊》(130次)、《暨南校刊》(108次),[2]除《新闻报》外,其他杂志报道的“体育会”含义均与学校有关,说明“体育会”从属于学校内组织。考察其早期含义发现,“体育会”类似于现在的“体育社团”或“学生会”,为学生自治组织,其中设立会长、副会长、干事等职位,主要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比赛活动,下设足球部、篮球部、排球部等。[11]自1920年以后,“体育会”多与各类运动比赛相关联,随之涉及到赛事报道问题,如《暨南校刊》1929—1933年的文章中大量出现报道“体育会”举办运动比赛的消息,且均用“体育会消息”作为标题,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南洋周刊》1924—1926年的文章中,《北京大学日刊》的处理方式稍有不同,主要为“体育会+各部门”的方式发布新闻。

从“体育会”内涵角度进行分析,“体育会”应与“运动会”“竞赛会”“竞技会”等并列。但“运动会”早已是固定的概念,而当时并无“竞技会”“竞赛会”之说法,因此,“体育会”一词的出现实际上混淆了“体育”与“运动(或竞技)”的含义,进一步说明“体育”已超出了字面上的含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体育”含义已不仅仅指向身体教育,还包括了学校课外的相关竞技活动,甚至是校外的竞技活动。

2.2 “运动”与“体育”的混用模糊了体育内涵的边界

“运动”与“体育”分属不同的概念,“体育”本意为“身体教育”,“运动”则是体育或竞技的方式,两者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运动”与“体育”并未作出严格的区分,从而导致了两者及与之相关说法表述上的混淆,进而造成“体育”与“运动”的互用与混用,本研究以两对相关概念为例说明这一现象。

第一对概念是“体育新闻”和“运动新闻”。虽然“体育新闻”和“运动新闻”在近代报刊中出现次数较少,但却十分重要。将两个概念在近代报刊中的使用频率进行比较,可对“体育新闻”与“运动新闻”词语使用的走势有基本了解。对比下图4所示“体育新闻”和“运动新闻”历年使用量后发现,1927年之前“运动新闻”使用频率较高,“体育新闻”使用频率很少,但自1927年开始,“运动新闻”使用次数逐渐减少,“体育新闻”使用频率逐渐上升并占据了主导地位,且在1930年、1934年达到了两次高峰。

仅从字面上理解,“体育新闻”与“运动新闻”的含义清晰,指向明确,不足以产生混淆。但学校内会经常举办运动竞赛活动,若要报道相关的赛讯,难免会面临“体育新闻”与“运动新闻”的用词两难选择,而“体育”是学校中经常使用的习惯词语,从而导致了“体育新闻”使用占据主导的现象,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体育”从原初“身体教育”内涵到包含“运动”内涵的变化,即导致“运动新闻”逐渐被“体育新闻”取代现象,此事实可从图4中“运动新闻”在1925年之后逐渐减少得到证实。

以上事实还可根据1926、1927年的《沪江大学月刊》发表的文章中可见一斑(见表1):

如表1所示,《沪江大学月刊》在1926年均用“运动新闻”作为标题报道运动赛事,但在1927年《沪江大学月刊》选择用“体育新闻”取代了“运动新闻”,而《清华周刊》《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务半月刊》《南洋周刊》等杂志则直接采用“体育新闻”报道比赛。由此观之,运动竞赛的大量开展导致了“体育新闻”成为了主流用语,进而说明体育内涵的扩大。

第二对概念是“体育消息”与“运动消息”。1930年以前,“体育消息”和“运动消息”都可以用来表示有关运动竞赛的消息,但“运动消息”的含义并不固定,还可以指向社会运动,如“卫生运动消息”“合作运动消息”“爱国运动消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报道学校运动新闻的“运动消息”逐渐减少,后期均用来表达与体育活动无关的消息。与“体育新闻”“运动新闻”概念使用情况相类似,若在学校内报道运动竞赛的消息,“体育消息”是更为常见的表述。图5说明,整体趋势上,“体育消息”的使用频率占据绝对优势;分段来看,1923年、1934年“体育消息”达到两次高峰,1940年以后“运动消息”虽然也有使用,但基本用以报道与体育活动无关的消息。

这一情形的出现或许与当时人们对“运动”一词的认识有关,近代各类社会运动频繁出现,其重要性无疑高于运动比赛,为了表述更加清晰,明确区分竞技运动与其它社会运动,近代人们可能不再使用“运动消息”报道运动赛事,这也为“体育消息”取代“运动消息”提供了铺垫。

综上所述,无论是“体育新闻”替代“运动新闻”,还是“体育消息”取代“运动消息”,都意味着“体育”内涵发生了变化,此时的“体育”早已不是原初的 “身体教育”。

2.3 体育含义的扩大催生了“体育教育”一词的形成

众所周知,近代“体育”一词最早由日本传入,本意为身体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它与智育、德育、美育等并重,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体系。因此,自“体育”一词诞生之初便包含了“教育”属性,如果在“体育”一词之后再加“教育”便有画蛇添足之嫌。但问题在于“身体”并不是学科,无法成为大概念,一旦涉及到陈述运动或竞赛时便面临表述方式选择上的困难。在此背景下,近代人们选择直接用“体育”来指涉有关体育的一切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运动会、学生会),由此“体育”便失去了其最初狭义的含义,不得以扩大了“体育”概念的外延。

“体育”外延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表现为含义不断被“运动”侵占,造成这一现象根源在于体育与运动含义边界本就模糊,同时又缺乏概念规范,使得大众默认两者可以互为替代。

如何处理“体育”与“运动”之间的概念区分便成了近代学者们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澄清这对概念的区分,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尝试,其中之一的做法是将“体育”与“运动”两者并列使用“体育与运动”,如学者徐箎[12]、张金鉴[13]、惠[14]、志坚[15]等都是典型代表,其中志坚认为,“体育”与“运动”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不同之处在于“体育”是以人格为目的的教育,而“运动”是以战胜对手为目的的活动。张金鉴也指出了当时人们对于“体育”与“运动”认识错误的问题,并针对两个概念进行阐释与区分。

也有的学者直接使用“体育运动”一词,如上文已提及的《帝制运动与体育运动》一文,作者提到国民意志薄弱主要源于体育之不振,并表示“欲养成健全之国民,则体育运动,又恶可少乎。”[6]这篇文章在标题上还同时呈现了运动的两种不同含义——社会活动和身体活动。

将“体育与运动”与“体育运动”两词在近代报刊中出现的频率加以对比,发现“体育运动”的次数(176次)要明显多于“体育与运动”(9次),这也意味着当时人们更倾向于运用并列概念来解决“体育”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但问题在于,“体育运动”一词的出现反而易促成人们在“体育”和“运动”认知上的偏差:第一,“体育运动”到底是指原本的含义(身体教育)的“体育”还是指内含运动(竞技运动)的“体育”;第二,“体育运动”到底是指身体教育的“运动”,还是“竞技”的运动。实际上,当时人们所谈的“体育运动”主要是民众体育,其目的为了增强国民素质,即最初“体育”之身体教育的引申用法,但随着这一说法的不断增加,“体育运动”开始与运动竞赛等同。

本研究认为,“体育运动”词语的大量使用直接催生了“体育教育”。其主因在于,由于“体育运动”拥有多元指涉,体育中原有的教育含义将难以独立,在此基础上,理应该创设一个能准确表述学校体育的词汇,为了凸显“体育”的身体教育原本含义与价值,“体育教育”一词便具有了存在的理由。

需要補充的是,“体育与运动”的用法并不会催生“体育教育”一词。因为当“体育”与“运动”组合成“体育与运动”之后,“体育”与“运动”是一对并列概念,“运动”主要指向“竞技运动”,“体育”指向“身体教育”,其中“体育”的最初身体教育之含义并未发生改变,所以不需要提出“体育教育”一词替代内含身体教育之本意的“体育”。

以下走势图显示(见图6),“体育教育”的使用始于1920年,在1920—1932年之间出现的次数很少,而到了1933年之后逐渐增加,且自1933年以来,“体育教育”的走势与“体育运动”十分相似,这种相似的走势轨迹也显示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痕迹。

“体育教育”一词在报刊中的使用数量达到高峰并明显多于“体育运动”是在1937年,此时在民族复兴呼声的影响下,《教与学》杂志开始介绍外国的体育概况(见表2),学者们一致使用了“体育教育”而非“体育”,表明“体育教育”一词逐渐具有实际意义。

3 结 语

如上所述,“体育教育”一词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体育”一词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变化。其中,“体育”相关概念的出现拓宽了体育的含义,为“体育教育”用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运动”与“体育”的互用模糊了体育内涵的边界,进一步促成“体育教育”一词的产生;最终,“体育教育”是“体育”在与“运动”纠葛下分化的产物。

通过对近代多个概念混淆现象的分析,基本理清了“体育教育”一词产生的背景,认识到“体育”一词的含义扩大是不可避免的,而“体育教育”一词作为“体育”含义扩充后的衍生之物,有其合理的一面。“体育”一词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变后,当下的含义已经完全改变,无法用其最初含义身体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去理解,其原初的含义早已转移到“体育教育”一词中,因此,两个概念均有存在的必要,但由于表达方式容易引起争议,若任其自由发展或将造成更大的混淆,建议学界对这对概念加以澄清和规范。作为体育研究者而言,应对相关表述的流变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明确这些名词含义基础上合理运用于不同的场合。

参考文献:

[1] 林笑峰.应取消“体育教育”一词[J].体育文丛,1957(2):12-13.

[2] 全国报刊索引[DB/OL].http://www.cnbksy.com/.

[3] 中国近事:松江商人注重体育[J].绍兴白话报,1900(107):3.

[4] 奎.体育消息:国内:湖南省敎育会暑期学校之体育敎育组[J].教育与人生,1924(42):15.

[5] 叶家俊,杨培瑧.体育:田径赛运动教授法[J].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学生杂志,1915(1):1-6.

[6] 孙掞.体育研究:述学校运动会[J].安徽省立第二师范杂志,1915(2):7-11.

[7] ORGANIZATIONS:体育:运动会职员[J].复旦年刊,1920(2):104.

[8] 葆灵.帝制运动与体育运动[N].教育周报(杭州),1916(130):28-29.

[9] 婦女丛谈:妇女体育运动之商榷(中英文对照)[J].中华英文周报,1921,5(116):372-373.

[10] 丁谦益.公共体育场释义[J].安徽教育月刊,1919,23:28-30.

[11] 本校纪事.体育会修订章程:本校体育会近修订章程如后[J].北京大学日刊,1918(244):3.

[12] 徐箎.体育与运动之我见[N].勤奋体育月报,1934 ,2(1):112-113.

[13] 惠.体育家与运动家[J].体育研究与通讯,1932,1(1):25.

[14] 张金鉴.体育与运动[J].中大周刊,1942(61):5-6.

[15] 志坚.体育与运动[N].中华周报(上海1931),1933(91):5-6.

猜你喜欢

体育新闻体育教育运动
试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取向演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不正经运动范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
网络与电视体育新闻的优势与劣势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