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语心解之: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2021-04-06彭旭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道德感后生老一辈

彭旭

中国传统俗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讲古”意为講故事、聊经验。老一辈讲述过去的传统,能帮助年轻人在为人处世中更有主心骨。

今天,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华夏文明得以延续传承,原因何在?从微观层面来看,整体的文化传承要归功于每一个家庭的家风延续。以情感和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所延续的家风文化,往往是最具有生命力的。除了书籍、档案、绘画、雕塑、建筑等静态物质形式之外,讲故事是家风传递更普遍、更直接的动态非物质形式。人们通过对下一代的言传与身教,使家族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

为什么“讲古”能延续家风、传承文化,乃至于对年轻人的身心健康、内外和谐起到积极作用?可以从心理学角度一探究竟。

首先,是归属感。人是社会性动物,中国人尤其重视家族观念,对归属感有强烈的需求。这种归属心理已经深深根植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祖孙之间以讲故事的形式沟通、强化家庭成员的联结,是归属感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向年轻人传递“家庭是你的支持”的信息。老人所讲的民族兴衰史、家族奋斗史、传统神话、英雄故事,给年轻人提供心灵归属的港湾,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抉择时,心理上有可依托的后盾。

其次,是对人格塑造的帮助。心理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格的塑造在婴儿期就已开始。从出生直至死亡,人的心理状态会一直面临各种各样的冲突。尤其是在青春期,各种复杂的冲突达到高峰,需要借助家庭关系的力量来调节。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调节这些心理冲突,就是家风中柔能克刚的力量。

人格中道德感的形成也常来源于此。人格被精神分析心理学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其中“超我”意味着人在道德感上对自己的约束,也就是“是非曲直”的观念,让人恐惧违背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老一辈的故事中往往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深刻内涵,对“超我”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会长久地在集体潜意识中进行。在面对道德感相关事件时,集体潜意识会自发地调动出这些经验,加以内化和应用,劝人向善,所以后生也就不容易“失谱”。这种集体潜意识的影响可能会随着民族迁移、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而慢慢有所变化,但口头传颂、逐步沉淀的家风作为心理成长的第一片土壤,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不可缺席。

最后,是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在现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叙事治疗是近年心理学发展出的学术流派和技术手段,形式与传统的“讲古”不谋而合。不仅如此,很多哲学思考也是以叙事的形式呈现的,如《春秋》的史迹、《庄子》的寓言、《论语》的对话,都是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对后世读者起到启迪心智、解开心结的治疗效果。

很多年轻人接受新的理念与教育,或许会觉得老人们讲古迂腐、落后。殊不知,老年人看似死板,但其拥有更稳定、更有价值的人生智慧;年轻人可塑性强,却缺乏成熟的生活经验。

自然,对老一辈人理念的怀疑,是年轻人成长的必经阶段。没关系,等年龄增长或者遭遇挫折的时候,就能理解这些看似过时的道理并加以运用。正如朝花夕拾。越早理解这些理念、继承精神财富的年轻人,就能越早找到人生的方向。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老一辈人的经验与阅历对年轻人而言,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老人讲古也是家风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道德感后生老一辈
沪指受压回落 轻仓待后生
少年坐在舞台中央 ,看着“老一辈”抱怨时代?
道德与现代性启蒙
向党旗宣誓
卧底
魏文斌:年轻的“老一辈”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三严三实"事例选
道德感与自然权利
正义的别样寻求:古代“母杀子”叙事中的悲情与道德
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