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青花瓷钴料来源与中外文化交流

2021-04-06杨梦瑶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花

杨梦瑶

摘 要:针对明代的景德镇青花官窑所用钴料进行分期研究,尤其是对多次见诸史籍但是扑朔迷离的“苏麻离青”进行探源研究,找出其原产地在今天的伊朗,分析该地区在明初曾和明朝政府的往来。分析明代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产地、矿物特点和呈色规律,并将这些规律放入明史研究中,从中勾勒出明代的对外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大体脉络,尝试就明代的青花钴料的来源和特点进行研究,为收藏和鉴定明青花瓷找到一条科学有效的道路,并且从中看到在海禁背景下明代不同时期对外政策的阶段性变化。

关键词:青花;钴料;苏麻离青;中外交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背景

有明一代,奉行海禁政策,且因奉行海禁,明代中后期发生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倭寇之乱及抗倭战争。同时,永乐宣德年间,明王朝却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这不得不说是明代历史的一个矛盾。

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唐代河南省矾县窑就曾在同一时期既生产唐三彩又生产青花瓷。至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内外。钴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青花瓷是瓷都景德镇釉下彩的主流产品。

各个时期使用的钴料都有其特点,从钴料中不但可以看到各个时代青花的特点,还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流的缩影。在鉴别明代不同时期青花的真伪和时代时,除了依据款式、纹饰、胎土、造型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鉴别要素,即青花钴料。通过研究青花瓷所使用的钴料来鉴别青花瓷,无疑是一把打开青花瓷大门的金钥匙。明代是青花瓷发展黄金期,本文将就明代青花钴料的来源和特点进行研究,为收藏和鉴定明青花瓷寻找一条科学有效的道路。

1.2 研究现状

青花瓷的研究一向是国内外文物界的显学,由于元青花大量外销,至今在中亚、西亚等地还存有大量稀世元青花珍宝,元青花鬼谷子下山青花人物罐在拍卖会上更是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最高价格。明青花虽然不具元青花那么多传奇色彩,但是青花钴料本身有不少也来自国外,从钴料在不同时期选取国产或者进口之不同,可以窥探出不同时期明代中外文化交往状况。

而在青花瓷的故鄉—景德镇,传承了千年的青花工艺至今仍十分昌盛,国内专家对于青花瓷的著述也汗牛充栋,不过单独只论述钴料来源特点及从中窥探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著述似乎并不显见。故本课题具有较高的国内国际关注度,却又有很多细节工作欠缺,亟须研究。

1.3 研究内容

依据大量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研究明代青花在不同时期钴料的来源和特点,尤其是其中涉及进口钴料的部分,总结不同时期钴料的主流原产地,并且结合当时青花瓷的特点进行归纳。

将以上归纳好的资料联系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背景,研究世界大的历史背景环境对青花瓷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影响,从小小的青花瓷中窥见当时的中外历史环境。

2 扑朔迷离的“苏麻离青”

2.1 “苏麻离青”在永宣青花中的重要地位

明代青花瓷在各个时期往往各具特色,千姿百态。早期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浓艳凝重,成化时期转为浅淡秀雅,嘉靖、隆庆时期复返鲜艳且蓝中泛紫,而到了天启、崇祯时期,又归为清淡。

虽然各个时期的明青花各有千秋,但是能成为明青花代表之作的无疑是永宣时期的景德镇官窑,该时期也是明青花发展的鼎盛期。

永宣青花地位如此显要的原因除了该时期青花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该时期的青花官窑使用了一种名叫“苏麻离青”的钴料,正是这种钴料使永宣青花形成一种宝石蓝般的颜色(图1)。

“苏麻离青”见于史书记载最早是万历年间的《窥天外乘》:“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实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两年后成书的《事物绀珠》则记载:“永宣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同年成书的高濂著作《遵生八笺》明确记载:“永宣之青,乃苏勃泥青。”

2.2 “苏麻离青”的名称来源

“苏麻离青”有多种译名,一般还译作“苏麻尼青”“苏泥勃青”“苏勃泥青”,后者如《遵生八笺》中的记载。

因其译名不统一,以致后来产生了“苏门答腊之泥与婆罗洲之青炼合而成”等荒诞不经的说法。罗马学者老普林尼(Plinius,23—79)所著的《博物志》曾有过关于“Smalt”的记载,发音正是“苏麻离”。关于其名称的探源,将在下一部分原产地的章节中有更加深入的讨论。

2.3 “苏麻离青”的原产地

传说“苏麻离青”是郑和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具体地点却不得而知,有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多种说法。

在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路线中,在波斯湾地区,多次提到一个叫“忽鲁谟斯”的地名,即今“霍尔木兹”,废址位于霍尔木兹海峡北岸,为古时重要的航运要道,今天其地位已被阿巴斯港所取代。

一般研究者认为郑和三次到达过忽鲁谟斯,《明史·外国传·忽鲁谟斯传》记载:“忽鲁谟斯,西洋大国也。自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西北行,二十五日可至。永乐十年,天子以西洋近国已航海贡琛,稽颡阙下,而远者犹未宾服,乃命郑和赍玺书往诸国……宣德五年,复遣和宣诏其国。其王赛弗丁乃遣使来贡。八年,至京师,宴赐有加。正统元年,附爪哇舟还国。嗣后遂绝……医卜、技艺,皆类中华。交易用银钱。书用回回字。王及臣下皆遵回教,婚丧悉用其礼。”

考郑和所经,并未经过伊拉克、土耳其地区,唯独忽鲁谟斯途径过三次(一说四次),如果郑和带回“苏麻离青”的传说可靠的话,那么“苏麻离青”的原产地最有可能就是今天的伊朗。

根据《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一书中作者在伊朗国家博物馆的考察,当地博物馆人员证实,在德黑兰以南大约400千米的地方,卡尚市有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的先人在古代发现了闪着银色光芒的石头,当地人叫“穆罕默德兰”,即含钴矿物,提炼后经火焙烧成为蓝色,用以装饰清真寺。当地人用伊斯兰圣人的名字“Soleimani”称呼它,即中国人所称的“苏麻尼青”。作者亲至卡尚市进行实地考察,该矿于60年前已封,而且还是伴生矿,为后世所无法仿造。

至此,基本可以认定“苏麻离青”原产地为伊朗,名称来源是“Soleimani”的汉译加后缀,虽然“苏麻离青”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考虑到明代主要使用“苏麻离青”的时间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永乐、宣德年间)暗合,而且伊朗也位于郑和的主要航线上,所以郑和带回了“苏麻离青”的传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4 “苏麻离青”与国产钴料的区别

“苏麻离青”相对于国产钴料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含锰或者锰含量很低。后来才开始使用中国境内的钴矿石,这种矿石含有相当成分的锰,永乐宣德时期正值15世纪初期。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宣德青花、嘉靖青花做了对比研究,其中氧化锰(MnO)的含量,宣德青花为0,嘉靖青花为0.49%,在元、明、清三代青花标本对比试验中,前者最低,后者最高。

“苏麻离青”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铁的含量很高。这种特点使其绘制出的青花瓷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即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可能形成金属光泽的黑斑,这是其他时代的青花瓷所不具备的特点。青花深的部分呈黑色,大的成黑斑,小的成黑点(图2)。

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表明,宣德青料中氧化锰的含量与氧化钴含量差不多,氧化铁特高。而国产钴料的成分中,氧化锰的含量要比氧化钴高数倍甚至十余倍。含锰少、含铁高的钴土矿,国内至今尚未发现。这些事实是可以和古籍上宣德青花是用外国青料的记载互相印证的,与明中期之后的青花有显著区别。

“苏麻离青”低锰高铁的特征使永宣青花减少了呈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且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形成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却又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3 明代各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所用钴料与呈色特点

3.1 洪武、建文时期(1368—1402年)

明代御器厂成立于洪武初年还是较后时期还不确定,但在当时,青花瓷器的需求量已经很大。在国内传世的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有一部分属于洪武时期的产品,特征是色泽偏于暗黑,这是停止使用进口青料而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3.2 永乐、宣德时期(1403—1435年)

官窑主要使用“苏麻离青”,钴料与呈色特点详见上文。

3.3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年)

这三朝是明代瓷器史上的黑暗时期,一般被称为陶瓷史的空白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明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十分尖锐,自然影响到了官窑瓷器的烧造。

3.4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1465—1521年)

除了成化初期仍然有一部分沿用“苏麻离青”烧造的青花外,成化时期已经不再使用“苏麻离青”,“苏麻离青”的进口也在此时断绝。

该时期使用的钴料主要是国产,成化官窑后期主要使用的是江西饶州景德镇邻县乐平县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这种国产钴料含铁量较少,而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化学分析,在一种成化青花碗的釉(带青花)内,含有钴0.19%,锰0.44%,显然相对于“苏麻离青”含錳量已经提高。所以平等青烧造出来的青花,不再呈现永宣青花那种黑斑,烧出的是柔和、淡雅、透彻的蓝色(图3)。

弘治时期是成化风格的延续,也是主要使用平等青。

到了正德时期,瓷器的风格又产生了变化。这一时期,除了一部分淡雅的青花使用平等青延续了成化风格外,还有一部分浓中带灰的瓷器使用的是“石子青”。石子青,又名“无名子”,产自江西,正德十年《瑞州府志》言,“上高县天泽岗有无名子,景德镇用以绘画瓷器”,崇祯年间《正字通》载,“庐陵新建产黑赭石。磨水画瓷坯,初无色,烧之成天蓝。景德镇取诸婺源,名画烧青,一曰无名子”。

此外,盛行于嘉靖时期的“回青”也在正德时期出现了。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陶书》载,“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嘉靖中遇烧御器,奏发工部;行江西布政司贮库时给之”,万历年间的《窥天外乘》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崇祯时期的《天工开物》载,“回青乃西域大青,美着亦名佛头青”,《明史·吕坤传》载,“至饶州磁器,西域回青,不急之须,徒累小民敲骨”,至此回青的产地就出现了两个,一个是云南,一个是西域。其特点并入嘉靖青花中再论。

总之这一时期是以国产的平等青和石子青为主,在初期延续过一段时间的“苏麻离青”,在后期又出现了进口的回青。

3.5 嘉靖、隆庆、万历初年时期(1522—1590年)

嘉靖青花的烧造量很大,有近百万之多。嘉靖青花一般采用回青和石子青混合使用,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陶书》记载:“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略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

关于回青的产地问题,一说产自云南,一说产自西域,称为“回鹘大青”。根据硅酸盐研究的分析,认为它接近云南经过拣炼的“珠明料”,据称最上等的“珠明料”中氧化钴的含量可达8%~9%,所以呈色浓艳,是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艳丽的色调,又可以称为堇青色(图4),如同《陶说》中记载的那样:“嘉青尚浓,回青之色幽菁可爱。”

回青又称为“回回青”,最早出现于元代宫廷御膳养生著作《饮膳正要》中。单纯就其名来看,此物原产于西域和中亚一带。在元代,“回回”的含义与现代意义上的回族不同,而是广义的西域民族的含义,而狭义的则是指“回鹘”。回青可以用于中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扁青条》记载:“扁青,苏恭言即绿青者,非也,今之石青是矣。绘画家用之,其色青翠不渝,俗呼为大青,楚、蜀诸处亦有之。而今货石青者,有天青、大青、西夷回回青、佛头青,种种不同,而回青尤贵。《本草》总载扁青、层青、碧青、白青,皆类其耳。”从记载中可见,李时珍认为“西夷回回青”是扁青的一种,而且属于较名贵的一种,不仅可入药,还是画家作画的颜料。

到了明朝,疆域和元朝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明朝虽然夺取了元朝南部的疆域,但其势力范围只限于嘉峪关外的哈密等四个羁縻卫所,对于西域地区相继兴起的东察合台汗国、吐鲁番政权、叶尔羌汗国等政权无暇顾及。传统的“丝绸之路”也遭到了战火的阻隔。由于以上原因,西域回青传入中原变得困难重重,此时中原的很多钴料冠以“回青”之名,这也正是回青指代不清的原因。

而冠名以“回回青”者在明初也有一例。《明会典》(卷105)记载:“苏门答腊国……永乐三年(1405年)……遣使朝贡。五年至宣德六年屡遣使朝贡……十年复封其子为王,贡物有石青、回回青。”《明史·外国传·苏门答腊传》记载:“其国(苏门答腊)……贡物有宝石、玛絜、水晶、石青、回回青、善马、犀牛、龙涎香、沉香、速香、木香、丁香、将真相、刀、弓、锡、锁服、胡椒、苏木、硫黄之属……”“成化二十二年(1486),其使者至广东,有司验无印信勘合,乃藏其表于库,却还其使。别遣番人输贡物京师,稍有给赐。自后贡使不至。”苏门答腊进贡的回回青,始于永乐年间,终于成化年间。

嘉靖青花中铁和钴的含量是所有国外以及国内钴料中最低的一种,而它的锰和钴的含量虽比宣德前的进口料为高,但也比一般国产料低。因此,它既没有永宣青花的那种黑铁斑,又比成化时期所用的平等青要显得浓艳,也不产生正德时期单用石子青那种黑灰色调。

隆庆和万历早期都是对嘉靖青花的延续,风格比较一致,所用多为回青。

3.6 万历中晚年、泰昌、天启、崇祯时期(1590—1644)

万历中期以后所用的钴料是浙江绍兴、金华所产的浙料,其原因可能是回青的断绝。

浙料,《明实录》记载:“乙亥,江西矿税太监潘相……上疏请专理窑务,又言描画瓷器,须用土青,惟浙青为上,其余庐陵、永丰、玉山县所出土青颜色淡浅,请变价以进,从之。”《天工开物》记载:“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青花色调再一次呈现浅淡、雅致的风格(图5)。

一直到崇祯时期,改用“珠明料”绘画,产地主要为云南地区,形成青翠明亮的色调(图6)。

3.7 结论

综上,明代各个时期的青花钴料特点,可以用表1表示。

4 钴料的变化与明代对外关系

4.1 从明初的海禁政策

明初由于战争环境,奉行的是海禁政策,《明太祖實录》记载:“片帆不许入海,如敢有私下与诸蕃互市者,必寘之以法。”这种状况决定了明初青花瓷器的烧造只能使用国产钴料,元代背景下形成的朝贡、商贸之路,在这一时期中断了。

4.2 永宣年间的宣化海外政策

永乐和宣德年间的郑和下西洋航海,将明朝的国威宣扬到了整个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其航海政策是以宣扬国威和以理学为核心的价值观为主要目的,招徕各国使臣纳贡,并赠送礼物,进行贸易活动,改变了洪武年间消极的海禁政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伊朗地区的“苏麻离青”得以在元朝之后继续进入中原,并得到了宫廷和贵族上流社会的认同。这一时期大量的官窑青花采用“苏麻离青”,创造出了后世无与伦比的永宣青花。

4.3 正统至正德年间对外交流减少

到了宣德朝以后,整个明朝的国力下降,更兼有不断的外患,以至于土木堡之役中皇帝被外族掳去。当时明朝基本上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苏麻离青”是随着郑和船队的启程而始、停航而终的。“苏麻离青”耗尽的此段时期,国内的钴料只能使用国产的平等青、石子青,青花风格也较明初为之一变,皇家的审美风格上也变为淡雅、柔和、透彻。

4.4 嘉靖年间与西域陆上朝贡开通

嘉靖年间,明朝西北部的军事状况得到缓和,明政府承认了吐鲁番的合法性,此时官窑所用的“回青”才又重新由西域陆地引入。与永宣时期的航海之路不同,这一时期的进口钴料多是通过陆路进入中原,来源也由波斯地区改为西域地区。《明会典·吐鲁番》与《明会典·礼部志稿》有“嘉靖三十三年(1554)进贡回回青三百一十斤八两”的记载。《明史·西域传·吐鲁番》记载:“(弘治)六年(1493)春……却其贡物,羁前后使臣一百七十二人于边,闭嘉峪关,永绝贡道。而巡抚许进等,又潜兵直捣哈密,走牙兰。”“嘉靖二十四年(1545)……总督张珩以闻,诏许其入贡。二十六年(1547),定令五岁一贡。其后贡期如今,而来使益多。逮世宗末年,番文至二百四十八道。朝廷重违其情,咸为给赐。”“隆庆四年(1570)……礼官请裁其犒赐,许附马黑麻随从之数,可之。迄万历朝,奉贡不绝。”可见明朝与吐鲁番的贡赐来往在弘治朝断绝,在正德朝有所恢复,在嘉靖朝得到加强,一直延续到了万历朝。这和回青在景德镇青花官窑中的使用时间也是符合的。

5 结论

综上,从永乐年间一直到明末,景德镇官窑青花经过了五个时期的嬗变。

其中第一阶段永宣青花和以嘉靖青花为代表的第四阶段,分别使用了进口的“苏麻离青”和回青,而这两个阶段,前者是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时期,后者是明朝重新与吐鲁番政权确立贡赐往来的时期。这两个阶段的青花瓷也是最受后世推崇的明代青花的精品。

位于这两个时期中间的第二阶段是明王朝疲于应付瓦剌的时期,也是陶瓷史上的空白时期,除了一部分沿用了永宣青花剩余的“苏麻离青”钴料外,并无建树可言。而第三阶段的弘治正德时期,是大量使用国产钴料的时期,创造出了有特点的淡雅柔和的弘治青花和蓝中带灰的正德青花。最后一阶段,明王朝已到了末期,和吐鲁番的朝贡往来停止,明朝不断爆发和女真的战争,官窑瓷器的烧造也渐趋减少,更没有发展出十分独特的特色。

小小的青花钴料中暗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关键,这是我们在欣赏美丽的青花瓷器时不可忽略的,一片碎瓷,或许就折射着一个王朝的兴衰与更替。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外国传·西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申时行.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文物·博物馆》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8.

[4]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5]叶喆民.中国陶瓷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轻工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的瓷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3.

[7]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8]王光尧.中国古代官窑制度[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9]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许明.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马希桂.中国青花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马希桂.青花名瓷[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13]哈里·加纳.东方的青花瓷器[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14]张浦生.青花瓷器鉴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5]尚彦斌,林欢.“回回青”的来龙去脉[J].北京:《紫禁城》,2008(6):144-149.

猜你喜欢

青花
立足传统文化 美育绘出新纹样
现代青花装饰在中职美术课堂的实践探究
青花志展览
青花:点亮彼岸之光
追寻青花的东方之美
青花·木 产品设计
琵金顿珍藏的明青花将亮相苏富比
明瓷青花呈色辨识
画青花
青花的写意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