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地方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021-04-06王月恒林钟
王月恒 林钟
摘要:教育部明确指出,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因此,开设既融汇于国家统管课程又切合本地特色的地方课程,并形成一套高度适应本地基础教育现状与未来需求的地方教材势在必行。本文笔者分别来自成都市某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和某公立中小学校,双方一直在非基础性学科的地方课程实践上进行合作研究,在本文中主要阐述学校地方音乐教材《蜀韵》的内容、结构、实践运用情况,并总结反思其中的不足。
关键词:地方课程 《蜀韵》 非遗文化
近年来,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先后颁布了《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和《关于贯彻落实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要求四川中小学校要把适合学生特点的巴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为特色课程,要遵循国家课程要求,组织编写和推广使用地方音乐培训教材,将本土经典的、脍炙人口的童谣、民歌、舞蹈、戏曲、器乐等作品列入课程计划,积极实践和探索四川地方音乐课程资源进课堂的好办法。在此背景下,作为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和公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高校师范专业牵头,根据本地中小学校实际情况,并结合校情和生情,探索和实践由本地教育工作者编写的极具巴蜀特色的文化教材——《蜀韵》,在教材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些总结和反思。
一、《蜀韵》教材的结构
《蜀韵》教材的整体框架和结构以成都市为基点,联动全四川,辐射大西南,还包括以重庆市为中心的原川东地区。是结合四川省多民族聚居的实际,利用本地民族民间资源,历经数月的构思、搜稿、编写和调整,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实验课程,总共由“川歌、川戏、川乐、川艺”4大板块20个单元专题构成。“川歌”注重地方性和艺术性,“川乐”注重节奏性和民族性,“川戏”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川艺”注重参与性和创新性。
二、《蜀韵》教材的教学内容
《蜀韵》教材分上下两部分,上下各两本,总共4本书。教材的内容是以专题方式呈现。主要包括:序、一人一戏班、木偶奇遇记、锦城曲艺、花鼓和锣鼓、车灯与牛灯、竹麻号子、西岭山歌、川剧奇葩、清音之美、皮影王国、琴声瑟瑟、花棍翻飞、板声听世界等单元。其中所有的素材均属于成都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不乏世人所熟知的经典内容。如川剧变脸、成都皮影、四川扬琴、四川清音、四川竹琴、四川金钱板、四川木偶戏、西岭山歌等。站在较高的高度和较宽的领域积极探寻让广大中小学生甚至教师自己听觉记忆中存活传统音乐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激活大众的民族音乐文化基因。
三、《蜀韵》教材的教学实践
(一)亲近学生,贴近学校
《蜀韵》地方音乐课程开篇均带有一篇写给学生的卷首语,每单元题图也都是本校学生相关活动的真实照片。教师每次在讲授新课之前,都为学生讲述书中照片背后的真实故事。力图用这样一个小细节,走进学生的学校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亲切自然,彰显校本特色。在使用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二)各單元各具特点,呈现方式各异
每个单元风格不一,且形式多样。在锦城曲艺单元,特别选择了享誉世界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首先让学生欣赏同龄人表演的《芙蓉花开》,对四川竹琴建立第一印象的认知,再让学生去了解竹琴表演三绝的“说”“唱”和“打”,最后再通过创编活动进行实践与运用。而皮影王国单元,是让学生聆听和欣赏经典皮影戏《猪八戒吃西瓜》和《张飞审瓜》以后,学会使用打击乐器进行皮影戏配乐表演。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参与和体验皮影表演。这些内容因其具有贴近生活、方言腔韵、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显得川味儿十足,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天真烂漫的视角,发现蜀风雅韵独特的魅力所在,进而在爱和学的过程中,让这些古老而绚丽的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三)欣赏名家表演,感受蜀文化
《蜀韵》教材中享誉世界的川剧变脸章节,会给学生观看变脸的完整视频,其中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上天入地鬼神皆怕,变脸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深受学生喜爱。在欣赏完后,教师会请学生分组查阅变脸知识,并归纳总结出变脸的由来:人们为了吓跑野兽,用颜料涂抹面部,扮作狰狞之态用来防身。随着风俗的逐渐演变成了富有纪念意义的脸谱,每逢丰收时节便以此为仪式庆祝民间节日。后来这种以颜料涂抹面部的仪式走上舞台,成为表演的一种形式。起初,表演也只是一种依托颜料来表现舞台效果的化妆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艺人研究出了借助丝绸绘画为材料的“脸谱”,这应该是变脸的雏形,也是走向辉煌的开始。课堂上,学生纷纷表现出对川剧变脸艺术的惊叹和热爱。
(四)紧扣课标,突出创造性
《蜀韵》教材是对国家非基础学科传统课程的一种补充,教材内容完全符合国家相关课程标准。它作为本土地方音乐教材的辅助材料,与我们现行使用的人音版传统教材《音乐》同步使用,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更系统、更丰富、更便捷的具有浓郁四川韵味的地方音乐课程教材。其中,创编活动理念也是课标中的重要一环。《蜀韵》教材从第五课开始,就有了创编环节,比如可以用四川话来编儿歌、唱儿歌,以此突出地域性。
四、《蜀韵》教材的教学反思
在教材的推广过程中,编写者也在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总结。作为一个内容面较宽的地方特色音乐课程,经过对比观察发现,《蜀韵》教材是学生兴趣最浓的课程之一。学生对每一个单元的学习都充满着期待和好奇,这也正是教师坚持实践和运用这个课程的决心,希望《蜀韵》教材能作为一道门、一扇窗,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地方音乐和民族艺术文化,走上更广阔的音乐艺术探寻之路。但是,恰恰因为这个课程的多元性和多样化,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知识信息储存量和教学能力的要求也相当高。在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来。大致有以下几点较为突出:
(一)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均对地方音乐资源了解较少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走访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教师和学生对地方音乐资源了解较少。首先是因为本地文化资源在面对外来优势文化传播时所处的劣势状态,也因为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统一教育格局下对本地资源的敏感度下降,大家对本地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依然有待提升。
(二)教师对本地区音乐课程资源运用的认识存在不足
一线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探索动力,他们大多都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能够滔滔不绝地说,却没有实质性的实践研究,更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寻找资源,探索新课程。
(三)中小学校对地方音乐课程的实践和探索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
虽然绝大多数在一线的音乐教师都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都接受过非常专业的音乐表演技能训练和音乐教育能力培养,但都缺乏整合意识,对传统内容的开发能力更是不足。为了有效推进地方音乐教程的实践与探索,在实践运用教材资源的同时,笔者认为,中小学校也应当积极推进师资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的培养,并且适当地利用一些民间师资力量,如博物馆讲解员、民间艺人、剧团演员等。
(四)编写者的实践经验不足
由于编写者中绝大多数都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教材的编写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蜀韵》教材的设计结构、内容、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它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持续性还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炼、总结和调整。
五、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自上而下地落实和推进,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和运用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并且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作为最基层的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深入领会教育主管部门对推动中小学地方音乐文化教学的举措,要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努力用自己的实践去感知、探究和捕捉四川地方音乐素材的独特魅力,做好传承的情感认同和知识储备。让中小学音乐课堂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让“蜀风雅韵”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后,由于自身能力和认识水平有限,本课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教材的使用及具体实施的过程都存有诸多問题,有待于各位专家、教师的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王月恒,女,成都大学师范学院,中级,研究方向:钢琴表演;林钟,男,本科,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