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妻的家是婆婆的家吗?
2021-04-06周公子
周公子
小夫妻的家就是婆婆的家吗?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答案呢?
最近,一档关于“婆婆和妈妈”的综艺节目热播,几位女星给出了不同意见。
其中,董璇和黄圣依是赞成派。她们一致认为,既然都是一家人,何必要分彼此呢?小夫妻就是应该给婆婆一点儿归属感,这是天经地义的。
张萌和陈松伶则持相反意见。她们强调,家是很隐私的地方,欢迎婆婆来做客,但对于小夫妻的生活方式,希望老人不要太多干预。
婆媳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问题,这个话题也引发了热议。为此,《婚姻与家庭》杂志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展开调查—小夫妻的家就是婆婆的家吗?结果,在成功回收的3607份问卷中,有91%的受访对象选了“不是”,一边倒的结果和综艺视频评论区的风格十分吻合。
其实,这个结果是核心家庭观念普及的结果。传统大家族瓦解,当代人越来越适应小家庭的存在,对于两代人之间的界限也习以为常。这种共识在年轻人中很普遍,就算在长辈的心中也越来越多地被接受。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双方的观点吧。
“小夫妻的家是不是婆婆的家”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话题呢?因为在当代,夫妻的家不再是大家族的附属,而是丈夫和妻子走出各自原生家庭重新组合成的一个新结构。所以,作为原生家庭成员的婆婆,不会被天然地当作“家人”,很容易被媳妇当作“客人”。
相应地,婆婆对媳妇也是如此。带着“我和儿子是一家”的旧体验过渡到新结构中,她很容易会认为,“儿子的家就是我的家,媳妇才是客人”。
对于丈夫来说,虽然他和婆婆、媳妇都是一家人,但在新结构中,有一些规则也面临着重新调整和界定。比如丈夫最经常面临的难题就是:“谁才是新家的女主人?”正因为有了这些复杂体验,“小夫妻的家是不是婆婆的家”才会成为一个热议话题。
不难发现,要让3个人认同“我们就是一家”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中,认同D(婆婆老了,子女有赡养义务,道义上就是一家)的人最多。
这反映了中国的人伦底蕴—“孝悌为仁之本”,其中“孝”是排在最前的。大家比较愿意出于“孝道”而彼此接纳。婆婆生养了丈夫,媳妇出于孝道和丈夫一起赡养婆婆,传统上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很容易让人服气,因此也成为占比最高的选项。
选项B(丈夫是婆婆生的,血缘上就是一家)占比33%,强调的是血统和宗族。有血缘自然就是一家人,这也是中国人熟悉的亲伦概念。只不过,宗族并没有孝悌那么紧密,所以选的人也相对少一些。
C选项(婆婆帮忙带孩子照顾家庭,感情上就是一家)占比为12%,相對更少些。在采访中,就有调查对象表示,光是提供照顾,很难产生“家人”的感觉:“保姆也做得很多啊,但你会看作是家人吗?概率会比较小吧。”其实,“家人”之间包含了亲密关系。这意味着,他们要长期频繁互动,彼此依赖,而且在生活和感情上相互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婆婆和媳妇之间仅仅是照顾帮忙,交流不多,的确不容易像家人那么贴心。
A选项(婆婆和小夫妻同住很常见,空间上就是一家)占比11%,获得的认同最少。这个选项没有包含什么感情:没有亲密、支持、共鸣、归属,也没有亲伦血统这些“硬件”,更多强调的是空间。住在同一屋檐下,就如我们在合租公寓的室友那样,要将彼此视为家人,这本身就很难。
上文说过,91%的人认定“小夫妻的家不是婆婆的家”。一边倒的结果,反映出这种观念在当代已成常态,但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在现实中,实在有太多因素在产生影响。
比如占比21%的B选项(媳妇和婆婆有疏离感是人之常情,而且这份疏离感应该被包容和尊重),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毕竟,“家人”的感觉需要血统支持和从小培养。媳妇和婆婆觉得彼此没有原生家庭成员那么亲,这不是很好理解吗?何必非要勉强做“一家人”呢?在采访中,有一位调查对象说:“我和婆婆感情好,就是因为她很尊重我家。结婚第一天,她就说,如果你觉得别扭,就不必管我叫妈了,没事的。从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她应该不难相处。”
当然,很多人强调“小夫妻的家不是婆婆的家”,最根本原因还是62%的A选项(就算同一屋檐下,权力也是分开的,夫妻和公婆是两个独立体系)。简而言之,就是“权力分配”。由于公婆和夫妻分属两代人,往往自成体系,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无论谁越了界,都很容易产生权力冲突。要避免这个问题,很多家庭会“划地而治”,互不干扰。如果去了别人的地盘,就规规矩矩当个客人,也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相处之道。
D选项(小夫妻的家是不是岳母的家呢?如果有点儿关系都算家人,那边界在哪儿?)提出了一个现象,就是夫妻关系更容易受公婆影响。这是因为传统社会绝大多数是妻子“嫁”入夫家,岳父母很少过问,以至于现在大家一般只会讨论“小夫妻的家是不是婆婆的家”,却很少说到岳母。虽然在现实中,岳母对夫妻事务产生重大影响很常见,但13%的占比以及采访显示,婆婆和夫妻的关系依然是焦点。
C选项(家是隐私领域,不是谁都能做家人的),虽然在综艺中被陈松伶提及,但调查中选择此项的只有4%。近年来,隐私越来越被重视,但依然是西方传入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基础并不强,所以大部分人并没有选择这一项。
虽然会在“是不是”之间热烈争辩,但在现实中,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都是在互动中边走边看的。比如一个媳妇,当遇到侵略性很强的婆婆,她可能会马上强调“小夫妻的家不是婆婆的家”,以此来保护自己的边界;但如果她遇到的是一位很节制的婆婆,事事都尊重她的感受,那么,媳妇可能会变得更为热情,强调“都是一家人,妈,您不用客气”。反过来,婆婆也是如此。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没有必要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接纳、包容、尊重、理解……这样,两代人相处起来才会更加和谐。至于“到底是不是一家”,自然也就不必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