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对话”平台,享受“主题阅读”之美
2021-04-06蔡姬
蔡姬
“语文主题学习”是通过大量的课内阅读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着力打造自主互助学习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习法、得法、用法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用心构建一个多元的平台,让学生在自由、充满张力的课堂中与文本、教师、作者、编者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发现奥妙,在对话中习得方法,在对话中提升能力。
一、提炼“点”,与“策略”对话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策略”是新增的特殊单元,此单元把阅读策略当作核心、外显的目标。编者借助单元明晰的“主题”提醒教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该围绕“策略”来设定。教学时,无论是时间的分配,还是教学任务的设计,都必须倾向于“策略”,必须先完成“策略”教学,再兼顾其他。
在教学这个特殊单元时,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这一单元目标。教师要精准地提炼出单元教材中的“着力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引导学生深读文本,通过品悟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阅读策略;然后引导学生在主题阅读中运用策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内驱力,进而开展有目的的课外阅读活动。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预测”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如何预测”这一关键点,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看课题猜测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在品读环节引导学生预测老屋是否会答应小动物的请求,在读写结合环节通过画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预测还有谁会来找老屋帮忙,在品味结局环节引入作品原文引导学生预测老屋最終有没有倒下……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品读文本提炼出借助文章标题、插图、文章线索、生活经验进行预测的方法。之后再导入主题阅读丛书中的《施舍的树》,引导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进行预测,学生不仅巩固了刚刚习得的阅读策略,还体会了阅读的奇妙与精彩,一举两得。
与“策略”对话,收获的是方法,享受的是乐趣。
二、习得“法”,与“表达”对话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阅读教学轰轰烈烈,习作教学冷冷清清”是语文教学多年来的常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一个崭新的作文教学体系,设计了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能力目标,注重有层次、多维度的思维训练,特别是从三年级开始,设计了专门的习作表达单元,为作文教学搭建了一个切实可用的支架,大大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难度。
主题学习中的“习作表达课型”通过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出隐藏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并与之进行深入的对话,进而自主发现习作的选材方法和写作技巧,并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如此,学生习法,悟法,用法,习作教学扎扎实实地立足于阅读,立足于课堂。
在“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引导学生回想哪件事写得最具体,归纳出第一个写作小妙招——印象深刻的具体写;紧接着抛出“其他部分怎么写”的问题,让学生读习作例文中的批注,发现第二个写作小妙招——其他事例简单写;然后指名学生读当堂练笔的小片段,其他同学猜汉字,总结出第三个写作小妙招——关注细节写感受。在《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中,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写到的事物,并给事物归类,从而让学生理解“万物”的内涵,体会作者选材的全面与充分,最终自然而然地引出“可以围绕中心多角度选材”的方法。这样的课堂以课文为范例,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这正是“语文主题学习”的高妙之处。
与“表达”对话,领悟的是技巧,提升的是能力。
三、聚焦“评”,与“观点”对话
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积极的课堂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评价在语文课堂中似乎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一来相关标准的缺失让评价缺少明确的目标,二来评价语言的单调也大大降低了它在语文课堂的存在感。
在主题学习的课堂中应关注课堂评价。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要生动,而且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比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课教学,在学生通过品读领会了翠鸟的动态之美和静态之美后,教师可以适时评价:“你捕捉到了课文的细节,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看,抓住事物的不同与变化之处观察,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这几句评价看似简单,却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还对学生进行了习作指导——要抓住事物的不同与变化之处观察,激励性与导向性有机结合。
课堂评价也可以精彩纷呈!除了教师评价外,还有生生互评、生评师、生评文本、师生共评等方式。在学生现场写出习作片段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不同星级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搭建一个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的评价支架,让学生评得有方向,评得有重点。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观点的碰撞,这种由评价而展开的深度对话,不正彰显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思想之美吗?
与“观点”对话,活跃的是头脑,放飞的是心灵。
“语文主题学习”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多元对话”的平台,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教育之窗,让我们嗅到了语文的芬芳。追逐语文教育之美,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