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型学习: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

2021-04-06罗才军宋洁

江西教育B 2021年2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评价

罗才军 宋洁

作者简介

罗才军,特级教师,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杭州市生活品质总点评年度人物,杭州市优秀校长、运河名校长。应邀参与教育部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曾获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教育部部级优课等奖项。出版专著《问道语文》《语文问道》,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以积极语用为经,以文体特征为纬”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

为使学生能拥有更自主、更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课堂,杭州市卖鱼桥小学自2013年起,以“任务型课堂”建设为抓手,开始全面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经过研究实践,学生学习方式和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以任务为核心的板块教学,不再单纯以单节课备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灵活;二是大力推进了小组建设,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已实现常态化,学生的分工、交流、反馈能力大大提升;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而非灌输者,初步形成了生本课堂样态。

一、厘清任务,精准定位学习

任务型学习的最大突破是开启了学生在课堂中深度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任务型学习的内涵,既准确定义了任务,也具象化了学习。

(一)任务型学习

任务型学习是基于任务的学习,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情境中的相关因素,自主制定方案。在探究时,学生迁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方法,或根据需求主动学习新知识,再通过交流、测试等方式改进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它是一种任务驱动的过程学习模式,通常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点学习为目标的,任务型学习则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完成任务是为了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落实知识点,培养关键能力。

2.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为了方便教学,我们往往会在传统的知识教学中设置虚拟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1到10的数数”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数一数盘子里有几个苹果;在低段的识字教学中,创设游览动物园等情境进行闯关游戏等。基于这样的情境所设置的任务是“虚拟任务”,而任务型学习则要基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求来设计学习过程。

3.任务型学习基于学科,整合多个领域,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任务基于真实的情境,往往具有复杂性,它不是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就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才能达成任务型学习的目标。

4.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在任务型学习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往往需要与同学分工、配合、协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基本的组织形式,个体独自学习和大班级的授课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补充。

5.任务型学习一定有物化的学习成果。物化的学习成果可能是学生设计的某种服务于生活或学习的产品,也可能是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撰写的功能性报告,还可能是综合的、复杂的演出与展示。学生通过任务型学习所习得的知识、能力的考核标准不再以考试分数为准,而是通过物化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

(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个体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来获取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它包含以下目标:掌握核心学科内容、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合作、有效沟通、自主学习、学术心态。概括来说,深度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基于深度理解,深入知识内核,触发深层兴趣、情感和思维。

2.解决复杂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情境认知和实践参与。

3.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应用,并促进学习者的深度理解。

本文提出的任务型学习就是深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而尝试的具体载体和路径。

二、设计任务,精致规划学习

任务型学习由任务驱动,课堂教学的样态因此得到改革。任务设计对推动学习至关重要。

(一)任务分类

我们基于两组不同维度的指标(理论—实践、认知—创造)建立起坐标轴,以象限定性出不同的任务,如图1所示。

(二)设计路径

任务的设计依托目标、评价与过程的紧密联动,以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为宗旨。任务设计的基本路径如图2所示。

1.发现问题,创设情境。任务设计基于真实情境,取材于生活。创设情境时,教师首先思考学习与生活的接轨点,或取材于校园生活,或取材于社会事件,创设整个任务的大情境。情境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在于以情境内在的生长性驱动任务的进程,最终推动学习。

案例一:《京剧趣谈》(语文)

情境: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双语学生记者训练营活动(社会情境)。

任务:通过选拔,当选亚运会双语学生记者。

说明:教师巧妙地提取了课文《京剧趣谈》和记者招募选拔之间的共同点——“上台展示”,以“研马鞭”“研亮相”“研语言之趣”“京剧趣谈”四个课内环节为引,探讨如何能在记者招募会上精彩亮相,脱颖而出,从而成功当选亚运会双语学生记者。亚运会双語学生记者招募是真实的社会情境,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对这一学习任务的探究,能够迁移并在真实的亚运会双语学生记者选拔活动中应用。

2.了解学情,设定目标。任务型学习以学情定目标。任务的设计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学生能通过努力达成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因此,学习目标要基于充分的学情分析,从而确定课时等相关要素。

案例二:“比和比值”(数学)

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在活动素材简洁、活动要求明确的前提下,可初步实现“自动化”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果冻制作”这一情境中借助“口感一样”感知两种量的倍比关系具有稳定性。随后,通过观察、思考与讨论,迁移展开后续学习——比例和正反比例。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均分和分数乘法的问题,从而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目标:(1)在情境中感受两种数量的关联性,并体会它们的倍比关系的稳定性;(2)归纳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比值的价值;(3)通过阅读理解,类比迁移比的意义,并拓展到多个数量的连续比。

3.分析内容,确定类型。根据对任务目标、任务内容、完成方法的分析,判断该任务目标是巩固认知还是进行创造,是偏向于理论研讨还是实践探究,然后对照分类象限图,确定任务类型,以便后续对照范式,规划实施。

案例三:《秋天的雨》(语文)

任务:与结对学校(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第一小学)的同学们共话秋景。

类型:习得应用类。

说明:贵州省黄平县与浙江省杭州市相距1500多公里,地理风貌与气候环境不尽相同,恰逢秋雨绵绵的季节,《秋天的雨》一文既应时景,又文辞优美,突出特色,便于学生以课文为引,先赏秋景,再通过研读、仿写、制作秋景书签,与贵州同伴一起分享秋日美景。

4.预设成果,设计评价。设计任务时,教师要同步预设任务的成果。成果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概念知识。明确了成果,就能设计出对应的评价主体、内容和方式,使评价能贯穿任务全程,始终检测并推动任务的完成。

案例四:《测量肺活量》(科学)

任务:设计制作肺活量测量装置。

评价说明:评价在概念理解、产品设计、产品测试、产品发布以及巩固提升环节均有体现。同时,由学生自己设计评价量表(成功标准),以评价促进学习。

(1)说一说肺活量的概念。

(2)画一画肺活量测量装置图。

(3)制作肺活量测量装置,测试组内一名同学的肺活量并记录。

(4)两两对比评价肺活量测量装置。

课后检测与练习(略)。

5.规划流程,搭建支架。确定情境、目标、任务类型、评价后,任务支架已立。细化时,教师可以先确定基本模块,规划流程,同时基于学情,为学生匹配学习支架,确保学习落到实处。

案例五:Design your ideal bedroom设计一个理想中的卧室(英语)

基于以上路径,我们设计了如下方案,辅助教师进行任务设计。

三、实施任务,构建学习范式

基于任务的内容与特点,任务型学习的实施包含方案设计、探究实践、工具应用、合作交流以及评价反馈五大要素,如图3所示。

(一)任务型学习的实施范式

不同类型的任务课题实施时各有侧重,教师要调配各種要素以形成不同的范式。

1.具身体验类任务课堂。在此类任务课堂中,任务发布后,学生自主设计体验方案,通过具身体验的方式,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此类任务最核心的环节是“具身体验”,学生可自主确定体验内容,设计体验方式,探究体验过程。

2.习得应用类任务课堂。在此类任务课堂中,学生首先复习旧知识,或者主动学习所需新知识、新技能,然后以其作为工具、素材进行应用,帮助解决问题。

3.综合研究类任务课堂。在此类任务课堂中,学生的探究更灵活。学生首先梳理可能有用的知识与技能,设计解决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进行探究实践,根据实践的效果改进方案,并在交流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完成任务。

4.赋能创造类任务课堂。教师发布任务后,学生通过迁移运用为自己赋能,从而创造出更多、更优的解法。该课堂重在对学生赋能,鼓励学生在迁移中触类旁通,在交流中集思广益,在探究中提升、创新。

5.产品导向类任务课堂。在此类任务课堂中,学生围绕任务要求,先设计方案,然后经历“制作—测试—改进”的过程,优化产品。有形的产品将驱动学生打磨自己的探究过程,完善产品。

范式是学习实施的基本流程,而不同学科、年段、课型等决定了学习可以在参考范式的框架内个性而灵动地展开。以下节选部分课例予以说明。

(二)任务型学习的指导策略

1.显性评价,调节学习过程。任务型学习突出了评价设计的理念。在任务型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评价灵活调节学习过程。评价既可以直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同学、朋友。

2.充分赋权,实现自主探究。任务型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提供必要的支架。学习时,教师多鼓励学生交流,充分采用展示、汇报、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新的生成。

3.关注多维,训练复合思维。任务型学习关注的不只是学生显性知识技能的习得,还有隐性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综合提升。教师不要停留在知识中心,而要关注对学生多维能力发展的培养。

任务型学习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任务型学习中,教师致力于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引入真实情境,选择可整合的内容,设计有内核的任务,让学法的变革带来学习质量的提升。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将从“解答问题”走向“解决问题”,从“为理解而学习”走向“为迁移应用而学习”,真正迈向促进复杂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养成性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投稿邮箱:729628267@qq.com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评价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