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澳学生小学劳技课的行为差异
2021-04-06谢旭蓉王淑娟
谢旭蓉 王淑娟
在当今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方针,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多元文化交流,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与澳大利亚墨尔本蒙特瑞德利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并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
为了让蒙特瑞德利学校师生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劳技课——“小饺印”。本次上课的均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其中中国学生18人、澳大利亚学生24人。在60分钟时间内,澳大利亚师生了解饺子的历史内涵,掌握包饺子的基本方法,并亲身体验如何制作这一中国传统美食,最后,大家其乐融融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是全员参与、拓展思维、文化渗透。通过“小饺印”教学,笔者观察到中、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并对差异现象进行探究与思考,对今后开展更多的文化交流、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借鉴意义。
情境一:入课等待
为了让不同国籍的学生有更好的上课体验,我们提前为每个小组摆放了工具箱、托盘、围裙和篦子等。其中,工具箱装有餐巾纸、湿巾和手帕,托盘中有小碗4个(其中2个装面粉、水)、馅料、勺子、饺子皮、小锦囊(中英文)。两国学生依次进入教室后,在没有提前分组的情况下,都自然而然与自己熟悉的同学坐在一起。但在入座后澳大利亚学生注意到老师系了围裙,便主动系好,并未随意触碰其他材料;而中国学生入场后耐心等待老师的指令,未触碰任何材料。
评析:在初始的入课等待中,我们发现,双方学生与熟悉的人坐一起。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到了陌生的环境,选择熟悉的人是学生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面对熟悉的人,结果是可预期的,这种情况下人不喜欢改变。我们还发现,中、澳学生都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其中澳大利亚的学生更善于观察、思考,而中国的学生更遵从老师的安排。有华裔学者评论道:华人学生一般都特别乖,特别听话。传统的中国学生往往从众心理强,担心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导致不习惯主动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质疑,提倡学生发挥自我个性,甚至敢于挑战权威。应让学生在感到轻松自由的同时,主观能动性得到不断激发,从而逐渐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从被动变主动,从会听到会想,再到真正的自我管理。
情境二:小组合作
对澳大利亚的学生来说,饺子相对较陌生,为了让中国学生引导和示范,我们采用了3中3澳或2中4澳的分组方式。在小组合作包饺子时,中国学生会经常询问老师。“老师,碗有什么作用?”“老师你看,这是我包的!”而澳大利亚的学生则是自己首先摸索,嘗试动手包,包得不好时再去观察别人如何做。在组内合作环节,中国学生在做好一部分后会很积极、兴奋地与同组同学交流,而澳大利亚的学生更多地是独立完成、独立创作,排除语言差异,他们自己内部交流讨论也比较少。此外,中国学生看见老师为其他小组示范的麦穗饺子,立马请求老师为他们小组也做一个,自己则没有尝试去做。
评析:在深度的学习合作中,我们发现:1.中国的学生遇到问题更倾向于询问老师、同学;而澳大利亚学生更喜欢独自探索,注重自己的体验;2.中国学生喜欢即刻展现,希望老师、同学立马赏识自己的作品,而澳大利亚的学生在制作环节更为专注。在日常教学中,中国学生也有上述的行为表现,我们认为学生的个性可以保留,但可以互相学习。为了让学生课堂的状态更好,学习效率更高,动手能力更强,独立思考能力更强,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试错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先自己摸索,尝试之后再请教老师,而不是直接请老师为他们演示;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倾听习惯,让学生清楚动手环节不是分享时间,能够跟着课堂环节,随课质疑,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真正让创新能力得到突破。
情境三:分享展示
本次劳技课中的分享展示部分包括小组合作前的学生示范和小组合作后的作品展示两个阶段。在学生示范阶段,最初我们预想的是:中国的学生绝大多数见过包饺子,由他们来给外国学生做示范。教师询问后,有三个中国学生表示会包饺子,但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做示范,则都摇头躲避。反而一个澳大利亚的学生Gary愿意尝试一下。看得出来,她虽然包过饺子但不太熟练,可她勇于尝试,完成后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在全部作品展示阶段,中国学生主动分享展示的较少,澳大利亚学生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用微笑和手势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
评析: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偏内向,比较委婉和含蓄;澳大利亚的学生更外向,较为外露和直接,这是二者在两次交流分享中体现出的主要差别。我们认为,在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何种形式的集体讨论,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学生无疑占有优势。当然,含蓄委婉的性格也体现在谦虚谨慎和勤奋刻苦的治学态度上,这对知识的积累和个人学术素养的培养都是有益的。这就提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多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在具体问题上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主动地展示自我,变得更阳光、更大胆、更自信。
情境四:品尝作品
学生在分享包饺子的趣事时,助教老师就已经开始煮饺子。当为每个小组呈上他们亲手制作的饺子时,澳大利亚的学生会在动筷子前说:“Lets taste the delicious food together.”在品尝完饺子,准备离开教室时,双方学生在摘掉围裙后,都会主动折叠好围裙并放回原处。与此同时,和小组合作完成时一样,大部分中国学生会主动清理桌面,收拾工具。
评析:在愉快地品尝美味的过程中,我们看到:1.澳大利亚学生有较强的生活仪式感;2.双方学生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始有终。中国学生表现出的科学素养和行为习惯更好,这可能是因为现在中国教育重视科学学科、劳技课,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用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目前中国的科学教育、STEAM创新教育已经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经过此次“小饺印”教学,我们意识到,在创新精神的指导下,以后的劳技课以及科学、STEAM教学,还应注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体现真正的“学生本位”“人格本位”。
1.懂得提问,有效提问。教师应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质疑的方法,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经过认真观察思考后,学生能够主动、有效提问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小组合作环节,有学生问:“碗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该在教师展示工具时积极思考。
2.愿意尝试,勇于试错。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也应给他们灌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思想,课堂中理性看待失败,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让学生知道失败和成功都是有价值的,只有经过失败,才能知道做好一件事情的正确方法,真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包饺子过程中,学生应先自己摸索,尝试之后再向老师请教,而不是直接请老师为自己包一个麦穗饺子。
3.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虽然我们现在的教育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但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够跟着课堂环节,随课质疑,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比如:在合作包饺子时,中国学生应在制作环节更为专注,而不是即刻展现;为了让老师、同学更清楚明白地欣赏自己的作品,应在分享展示环节积极参与并畅所欲言。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
投稿邮箱: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