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视角下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发展
2021-04-06黎学锐高健
黎学锐?高健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曾经在长三角地区拥有广泛影响力的苏州评弹因传播媒介发生变化而受到冲击,导致听众减少,市场萎缩。电视剧《都挺好》因为采用苏州评弹作为主要配乐,使得富有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苏州评弹随着该剧的走红而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给当下苏州评弹如何在现代传播媒介中创新发展带来了启示。
【关 键 词】传播媒介;苏州评弹;《都挺好》
【作者单位】黎学锐,广西艺術学院人文学院;高健,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J8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2.021
苏州评弹源于苏州,是明清两朝盛行的弹词(有说有唱有伴奏)和评话(只说不唱)的合称,俗称说书,是采用苏州方言进行讲说演唱的传统曲艺形式,被誉为“江南曲艺之花”。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下,由于各类新媒体兴起,苏州评弹因原有的传播媒介发生变化而受到极大冲击,导致听众锐减,市场萎缩,评弹艺人大量流失,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不过,2019年3月上线的电视剧《都挺好》因为采用苏州评弹作为主要配乐,使得富有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苏州评弹随着该剧的走红而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电视剧《都挺好》对苏州评弹的大量使用,给当下苏州评弹如何在现代传播媒介中创新发展带来了启示。
一、传播媒介变化对苏州评弹的影响
“艺术的传播出于人对审美的需要,创作和欣赏是人进行自由传播的能力象征,说明艺术传播媒介的发展具有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性,艺术的繁荣要以一定的传播媒介发展为基础。”[1]传播媒介的变化让苏州评弹经历了数个不同的传播语境,并深刻影响了自身的传承和发展。
1.茶馆书场传播媒介
苏州评弹的演出最开始在露天场所进行,之后逐渐在个别条件简陋的“书场”进行。到了清代,由于苏州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开始成为苏州评弹的演出场所。在茶馆书场传播媒介中,苏州评弹为了迎合当时社会上层人士以及知识分子的消费需求,对评弹艺人的说唱技巧和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求达到雅俗共赏的平衡点。在一代又一代评弹艺人的努力下,苏州评弹的唱腔、说表、唱词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渐在茶馆书场传播媒介中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在茶馆书场传播媒介中,茶馆、书场、艺人、观众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共生互惠关系,苏州评弹因此拥有了稳定的盈利模式。同时,稳定的收入和广阔的晋升空间给了评弹艺人足够的创作动力,苏州评弹由此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2.报刊电台传播媒介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经济快速发展的上海逐渐成为苏州评弹传播的核心区。这一时期,苏州评弹在上海茶馆书场和专营书场筑牢根基,进一步和报刊电台展开合作,报刊电台成为苏州评弹书场宣传的前沿阵地。
1872年6月18日,《申报》刊登了一则戏曲广告:丹桂茶园,十二日演《虎囊弹》《洒金桥》《大卖艺》《击掌》《打龙袍》《金水桥》《胭脂虎》[2]。这是目前为止已知的中国报业史上最早的戏曲广告,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近代传媒时代。此后,随着各家评弹书场竞争愈加激烈,街头海报已经无法满足商家的需要,报刊广告逐渐成为苏州评弹的主要宣传阵地,后来甚至出现了苏州评弹的专业报刊,如1948年12月创刊的《苏州书坛》。
20世纪20年代,上海无线电台发展迅速。1936年,上海市广播电台有42家之多,为迎合听众需求,苏州评弹逐渐走入电台,并一度成为电台主角。根据《中国无线电》1934年4月5日的统计,上海所有38家电台中的90档弹词和17档评话节目,在所有娱乐节目中排名第一[3]。无线电台给苏州评弹的传播发展带来了极大改变:一方面,电台培养了大量忠实听众,传播效果前所未有,苏州评弹获得了听众的认可和喜爱,甚至可以说长三角一个时代的人都是在评弹的吴侬软语声中成长起来的;另一方面,电台进一步提高了评弹艺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电台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商家投放的广告,节目的名家是否响档决定了听众的认可度和商家的受欢迎程度。对艺人的选择关系到整个电台的运营,所以电台不惜重金聘请响档名家。电台书场创新了评弹的盈利模式,吸引了大量人才,推动了苏州评弹艺术水平的提高,这一时期是评弹名家辈出的辉煌时期。商家、电台、评弹艺人、听众共同打造的稳定明晰商业模式,为商家、电台、评弹艺人都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满足了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总体上形成了多赢局面。
20世纪80年代,类似于电台的广播书场也曾在上海、无锡、苏州等地兴盛,为广大听众带来了文化启蒙和娱乐消遣。此后,随着电视和手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人们的娱乐方式趋于多元化,评弹的播出空间被严重挤压,听众只能在区域广播电台的零星节目中找到评弹的身影,辉煌的电台评弹书场时代一去不复返。
3.电视网络传播媒介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电视普及率的提高,苏州评弹进入电视传播媒介中,主要有三种传播形式。第一种传播形式是以苏州评弹为内容的曲艺节目。比如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的《苏州电视书场》节目,自1994年创办以来,至今持续更新。该节目定位为“宣传、抢救、推广、弘扬苏州评弹的媒体阵地”,全程以吴语主持,主要转播评弹艺人的某些章回说唱内容,并插播介绍一些评弹知识。由于地方台受众狭窄,节目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在抢救性保护传承苏州评弹方面还是发挥了作用。第二种传播形式是让苏州评弹穿插在一些大型文艺演出中,使其作为其中一个戏曲节目出现。此类传播形式的受众相对广泛,而且以苏州评弹经典曲目为主,如1991年春晚上表演的评弹节目《苏州胜天堂》等。这类传播形式效果较好,但是因为受到节目演出时长限制,很难让不是吴语区的听众对苏州评弹留下太深的印象。第三种传播形式是评弹艺人的访谈节目。这类访谈节目只是偶尔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传播效果有限。
近年来,在以大数据分析和兴趣定向推送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新媒体背景下,苏州评弹由于地方方言限制,没能抓住时机更好地传承发展壮大。由于没有专业的新媒体运营账号,苏州评弹在网络传播中的存在感较低,仅有的一些苏州评弹演出片段虽被粉丝们上传,但关注量小,反响不大。
二、当下苏州评弹面临的发展困境
在茶馆书场传播媒介中,苏州评弹探索出 “评弹+茶馆”的经营方式,拥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培养了忠实的受众群体,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在电台传播媒介中,苏州评弹利用无线电台扩大受众、承接广告,实现了多赢格局,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但是在电视网络传播媒介中,苏州评弹没有充分利用好现代传播媒介平台,导致其越来越被边缘化,正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困境。
1.方言式微书场减少,原生听众大量减少
在方言普遍式微的大背景下,年轻群体对原生方言的认同和感情也大不如前。当下,大多数苏州本地的年轻人并没有培养起对苏州评弹的兴趣和感情,随着听电台评弹长大的一代人逐渐老去,苏州评弹的受众萎缩且逐渐老龄化。苏州评弹最重要的传播场所是茶馆书场,但是随着店铺成本的提升,当下能够自负盈亏的茶馆书场已经大幅减少,因此也很难再吸纳新的听众。
2.娱乐方式多样化,评弹吸引力不足
当下,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苏州评弹对年轻听众的吸引力微乎其微。一方面,在内容上,苏州评弹传统曲目的神话典故、历史演义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很小;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苏州评弹缓慢的演出节奏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相脱节。因此,随着电影电视、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娱乐方式的相继出现,苏州评弹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娱乐方式多样化是市场发展的趋势,传统曲艺很难跟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娱乐形式正面竞争,吸引力自然下降。
3.经营模式单一,创新动力不足
近年来,由于演出市场萎缩,苏州评弹的市场化脚步基本停滞。社区书场在政府的扶持下,仅能够维持基本的日常演出;自负盈亏的茶馆书场,其评弹艺人往往只能表演为数不多的经典唱段,无益于评弹艺人自身水平的提高;电台书场在各种娱乐节目的挤压下,生存空间已经很小,偶尔存在的评弹节目也主要是以播放唱片和录音为主,不再专门请评弹艺人录制节目。这三种模式是当下苏州评弹主流的经营模式,但都只能完成基本的传播任务,很难在艺术水准和技巧上创新发展。
4.曲艺入门门槛较高,新生力量供应不足
苏州评弹拥有专门的人才培养学校——苏州评弹学校,相比其他戏曲艺术,苏州评弹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前列,这是其优势所在。然而,苏州评弹学校每届招收50—70人,这些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评弹演出的仅10人左右。与此同时,已经入圈的评弹艺人在小有名气之后有不少选择了转行,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评弹艺人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二是评弹艺人与家人聚少离多;三是评弹艺人的收入不稳定。因此,许多评弹艺人不得不面临“穷”唱评弹、“富”去经商的艰难选择。
三、现代传播媒介中苏州评弹的创新发展
2019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故事背景设定在苏州,剧中很多地方原封不动地植入苏州评弹的唱腔、唱词、实景演出等,以苏州评弹作为整部片子的主要配乐。比如该剧片头音乐采用苏州评弹传统乐器三弦、琵琶的合奏,配以苏州画家谢友苏根据剧情创作的工笔画画面,并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勾勒了苏州小家庭的生活场景,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展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此外,剧中巧妙地运用了苏州评弹曲目《白蛇传·赏中秋》《三国演义·单刀赴会》《长生殿·宫怨》等,在剧情衔接、丰富画面、刻画人物、提供线索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电视剧《都挺好》的走红对苏州评弹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苏州评弹也由此获得较高的关注度。
电视剧《都挺好》对苏州评弹原生态、全方位、高频次的运用,让苏州评弹有了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的机会。此次苏州评弹与电视传播媒介结合的形式及其播出后产生的效果,对苏州评弹当下的传承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现代传播媒介呈现平民性、市场性、社会性、开放性、互动性、综合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并有去中心化和泛娱乐化的趋势。苏州评弹要在现代传播媒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顺应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巧用现代传媒的传播手段,在人才培养、听众培育、媒介传播、技艺创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1.巩固群众基础,突出方言演出特色
曲艺的发展离不开扎实的群众基础,苏州评弹要想长盛不衰,必须保持良好的群众基础。苏州评弹演出对妆容服饰要求不高,茶馆书场的“一桌两椅,男三弦女琵琶”是其经典的演出形式;演出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两小时以上的长篇说书,也可以是只进行几分钟的弹词开篇演唱。苏州评弹因其演出的便利性、趣味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下完全可以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苏州评弹要以现代化的方式多培养新听众。
培养听众没法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从知道、了解、熟悉再到喜爱的动态渐进过程。同时,苏州评弹要注重走进校园,拥抱学生群体。苏州評弹起源于苏州,使用吴语演出。以往的苏州评弹大多采用老苏州话的腔调,很多时候连苏州本地的年轻人都难以听懂,可见方言成为苏州评弹向外传播的主要限制因素。但是随着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苏州评弹获得了一次集中、反复的向外输出机会,方言反而成为苏州评弹拥有原生态色彩的“光晕”,让很多观众着迷。剧中正宗吴语说唱的苏州评弹,对于想要体验和感受苏州本土文化的外地观众以及想要追溯和回味本地传统文化的本地观众来说,都是最难得的原生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只要运用得当,苏州评弹在方言淡化、普通话盛行的今天,同样可以完成从劣势向优势的转变。
2.扩大受众面,打破地域和群体边界
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打破了地域和受众群体的边界,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游客成为苏州评弹的粉丝。长期以来,苏州评弹主要借助茶馆书场、广播电台以及地方电视台等媒介和平台进行传播,影响力始终囿于长三角一带,传播范围,“南不出浙江嘉兴、湖州,西不过常州,北不越常熟,东也超不过上海松江”[4]。电视剧《都挺好》采用台网联播的方式,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苏州评弹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几大卫视上有了轮番展示的机会,同时还在网络媒介平台上收获了很高的流量与人气,短时间内让苏州评弹这一地方曲艺收获了大量粉丝。笔者通过对苏州山塘街众多评弹馆的实地调查发现,当地的社区书场和自营书场在电视剧《都挺好》播出后,观众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主要受众逐渐从老年听众向年轻人和游客转变。因此,苏州评弹要抓住机遇,借助电视剧《都挺好》的热度,在线上线下同步输出优质评弹内容。同时,苏州评弹应注重打造苏州品牌形象,演出要重视和兼顾各年龄层的受众,提高苏州评弹的艺术张力;紧跟热点创作,关注不断发展的旅游消费市场,集中精力打造精品和现象级的作品;丰富演出渠道,扩大演出空间,让苏州评弹进一步扩大受众面,打破地域和群体的边界。
3.营造媒介环境,扩大传播范围
多年来,创新一直是苏州评弹永葆生命力的保证。电视剧《都挺好》给出的“评弹+电视剧”这一模式成功的经验,也为 “评弹+综艺”“评弹+电影”“评弹+真人秀”“其他曲艺+电视剧”等跨界运营模式提供了创作思路和创新方向。《都挺好》和苏州评弹的结合拓展了苏州评弹的表现空间,丰富了苏州评弹的演出方式,打开了苏州评弹媒介传播的新思路。苏州评弹应用场景的扩展要适应现代媒介环境,特别要把握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善于运用新兴的数字技术和传播手段形成新媒体矩阵,增强苏州评弹在“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的存在感,扩大其传播覆盖面。比如在微信和微博的运营上,苏州评弹可以尝试运用直播、视频语言等多重手段输出优质评弹内容,以吸引网络粉丝群体,同时注重培养新媒体领域的“意见领袖”;在苏州园林旅游场景中,苏州评弹进一步植入评弹实景演出等节目,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4.注重曲目创新,突出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由于苏州评弹演出旧曲目在市场风险、资金人才等方面面临的压力较小,评弹艺人大多注重传承而少有创新。这也导致当下许多评弹艺人以自己的喜好为主,没有以当下观众的需求为主,一直在演出与时代脱节的故事、传奇、段子等。苏州评弹的演出需要倾听观众需求和市场反馈,评弹艺人要紧跟时代热点,创造符合当下审美、有温度、有热度的评弹曲目。比如,苏州评弹的技艺手法“说、噱、弹唱、起脚色”,其中“噱”即逗人发笑,由曲目本身的笑点和艺人现场引申的“外插花”两部分组成。在“外插花”这部分,艺人应该跟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步伐,淘汰一些过时和落后的语料,加入崭新有活力的话术。在曲目内容的创新上,苏州评弹还要注重对苏州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对苏州新时代风貌进行描绘;在营销创新上,苏州评弹要关注不断发展的旅游消费市场,促进演出渠道的多样化发展,集中精力打造具有震撼力的现代苏州评弹旅游演艺精品,让苏州评弹在未来的旅游消费市场上真正做到既叫好又叫卖。
5.重视人才培养,改善演出环境
苏州评弹的人才培养,需要集中优秀师资,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评弹艺人的薪资待遇和演出条件,进一步减少人才的流失。苏州评弹应坚持家族传承、师徒传承、行会组织传承和学校传承,为喜爱评弹的群众创造学习条件,降低入门门槛;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培养评弹业余爱好者;注重评弹艺人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艺人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服务工作,为艺人的发展做好规划,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和演出环境。
“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已经作为一种新兴力量介入社会生活中,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5]现代传播媒介为以苏州评弹为代表的曲艺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不同媒介的传播方式也深刻改变了曲艺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和发展方式。当然,电视剧《都挺好》带给苏州评弹的热度和流量是有限的,要想長久地发展这门曲艺,相关人员要在苏州评弹本体上下功夫,在艺人、听众、曲目方面花力气,在打好群众基础、坚守传统的同时敢于创新。同时,苏州评弹还要紧跟传媒环境变化,把握现代传播媒介的特征和趋势,善于运用现代传播媒介手段和语言。只有这样,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的苏州评弹才能在现代传播媒介中迸发出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白琼. 传播媒介的技术变革对艺术的影响[J]. 新闻界,2019(9):95-100.
[2]各戏园戏目告白[N]. 申报,1872-06-18.
[3]洪煜. 大众媒介背景下近现代上海的苏州评弹[J]. 文艺研究,2015(9):103-111.
[4]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曲艺志·江苏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5]张磊. 媒介语境下民间艺术现代转型研究[J]. 出版广角,2019(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