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作为出版价值实现的公益精神

2021-04-06聂震宁

出版广角 2021年2期
关键词:出版业出版物公益

【摘 要】出版业在提倡开展公益活动之外,应注意从出版的本原看公益精神的必要性和不可或缺性。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出版人,应当随时铭记公益精神乃是出版业的本原,要从出版的价值实现来思考出版业的公益精神。

【关  键  词】出版业;出版价值;实现;公益精神

【作者单位】聂震宁,韬奋基金会。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2.001

自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公益精神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热词。全社会都在歌颂抗疫斗争中最具公益精神的“最美逆行人”白衣战士,歌颂无数抗疫的志愿者。包括出版业在内的许多行业都尽己所能地开展抗疫公益活动。韬奋基金会主办的“第九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将论坛主题确定为“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与此同时,多家行业杂志约我撰稿讨论出版业的公益精神。怀着激情,就抗疫期间出版业的突出表现,写下几篇讴歌公益精神的文章后,我再往深处思考,发现在提倡开展公益活动之外(这一点与社会上许多行业的责任义务并无不同),还要提醒出版业的同仁们,应注意从出版的本原看公益精神的必要性和不可或缺性,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出版人,应当随时铭记公益精神乃是出版业的本原。

英语的“出版”“publish”有“公布”之意,其来源是古拉丁语的“publicattus”,意为“公之于众”。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帛书作为出版物流布,其后就有了抄书售卖的行为,这时,“书之竹帛,傳遗后世子孙”(《墨子·明鬼》)的名言清晰地表明了古人出版的公益价值理念。可以说,无公益不出版,中外亦然。我之所以强调要从出版的本原讨论行业的公益精神,是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我国社会对公益精神的研究好像不是太多,许多行业(包括出版业在内)谈到公益精神往往就是捐献、助学、助残以及扶贫助困等,而对于每个行业的公益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研究得并不多。其实,公益精神“是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而有所施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公益精神包括“回馈社会、关注弱势、平等互助、携手公益的行为取向”和“仁爱之心、利他情怀、奉献精神、人文关怀的人生价值观”。(卓高生,《公益精神概念辨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社会还有什么正当的行业不需要“仁爱之心、利他情怀、奉献精神、人文关怀的人生价值观”呢?其实,各行各业都应当多方位地深入讨论公益精神的价值及其实现。尤其是公益精神是出版业的本原,那么,我们更需要从出版的价值实现来讨论出版业的公益精神。

出版业公益精神的实现,无疑首先要体现在置于首要地位的社会效益上,为此,我于2002年8月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主张对出版业的社会效益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评办法。现在,终于试行的考评办法使得许多出版社对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不过,对社会效益的考评工作显然不能就此止步,而应当努力深化。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要求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可目前出版物的质量评价只是管住不合格的产品,褒奖少数重点书刊,除此之外,对每一家出版社整体质量暂时还没有更全面的考评办法。譬如,一家出版社一个时期里的选题质量如何,在专业创新和积累贡献大小上,是不是应当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一个时期里的出版物内容质量如何,有多少出版物在专业上受同行好评或者引用,是不是也应当有一个考量?一个时期里,读者的亲和力如何,媒体的美誉度如何,等等,是不是也应当成为出版社社会效益实现情况的重要指标呢?

毋庸置疑,出版社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还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做不到两个效益的统一,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将难以体现,出版社也将是不可持续的。这个道理现在已经为我国出版业所有从业者熟知。然而,在实际的出版物生产经营中,在出版的公益精神价值实现过程中,却依然存在“两张皮”现象,即不少体现公益精神的出版活动并没有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而一些经济效益巨大的项目其出版的公益精神却难以与外人言。结果是体现公益精神的出版活动往往成了一种追逐获奖的策划,被看成出版社的一种“秀”,与出版社日常的出版经营关系不大,甚至是“两张皮”。

事实上,许多出版社体现公益精神的优秀出版物由于内容扎实、经营得法,取得巨大双效的案例并不少见。比较久远的例证是韬奋先生主编的《生活》周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该刊最先发声,高举爱国旗帜,强烈呼吁抗战,发行量从1931年末的12万份,迅速增加到1933年的15万5千份,跃居全国周刊发行量首位。比较新的例证则是广东科技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广东科技出版社奋战48小时,出版了全国第一本新冠肺炎防护科普读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总发行量高达200万册,开卷监控实体店连续2周全国第一。人民卫生出版社以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为引领,策划并出版系列抗击疫情出版物,在大量印发纸质图书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融合发展优势,纸电同步进行多渠道、多平台的广泛传播,总阅读量超过3000万次。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超过1500家媒体、网站和社交平台进行转载或报道,包括1223个微信公众号、19个APP和184家网站等,其中的经济效益自不待言,而出版的公益精神更是得到了显著的体现。

在出版业谈公益精神,我们往往就要谈到最具影响力、最具公益性的主题出版。主题出版是21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业一项直接服务国家大局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代,主题出版的业绩突出,影响力倍增。主题出版是出版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就党和国家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等主题开展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显而易见,主题出版就其主题而言,无疑是最能体现出版业公益精神的。

可是,主题出版并不等同于出版业的公益精神。出版业的公益精神不能只满足于主题正确。正如写文章,不能只问“主题对不对”,还要问“写得好不好”。从我国出版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来看,主题出版就应当站在人民的立场,反映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呼声,通过出版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文学、少儿、文化、艺术、知识等大众类出版上,公益精神要求主题出版的产品更接地气,更能满足读者对象的阅读需求;在理论、学术、科技等专业类出版上,公益精神则要求主题出版具有更高的专业质量,在专业领域得到高度认可甚至具有创新性价值。总之,出版业弘扬公益精神,就要求主题出版的价值实现要落到实处,为新时代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各方面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出版业的公益精神要在价值实现中得到体现,不仅要从主题正确着手,还要在出版的具体过程中匠心独运。古人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道德经》)说的是解决难事要在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出版社要践行公益精神,就要从出版物的选题设计、策划组稿、编辑审校、设计制作、发行推广乃至融合出版等具体细节做起。

在选题设计上,出版人有多少创新就说多少新意,能填补多少学科空白就说有多大贡献,最忌动则“前无古人”,更勿轻言“无人比肩”。求实,乃是所有行业都要坚守的公益精神。在策划组稿上,要为既定选题找到最合适的作者,不可任人唯亲,夹带私货;邀约撰稿的作者无论权威还是师长都要切实提出质量要求,力避一流作者送来末流书稿的尴尬。认真,乃是所有行业都要坚守的公益精神。对于编辑审校,这是出版过程中最具刚性的一件事情,是出版业内说得最多的一件事情。近年来,行業行政主管部门就此发出罚单并不少见,不晓得为什么总会有若干编校质量不合格甚至严重不合格的出版物还能从出版社流出,想来是出版社在内部管理中不够严格造成的。严格管理,乃是所有行业坚守公益精神的不二法门。在设计制作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得到公众的好评如今似乎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其实不然。不利于阅读的墨色和不便于翻阅的装订,同样会招致读者的怨恨。而书装设计的质量,虽然看起来是一个艺术问题,可其中还有公益精神问题。过度炫技的设计,华而不实的设计,甚至文不对题的设计,设计者一样会被认为缺乏真诚感。真诚感,乃是所有行业都要体现的公益精神。在发行推广上更是处处都能见到公益精神。比如不夸大其词,不虚张声势,不贬低同行,不欺行霸市,不误导读者,诸如此类如果真能做到,也就算是守住了职业道德的底线。而如果能与各利益相关方积极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努力达到多方共赢,则算得上在公益精神表现上中规中矩。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努力推送优质出版物,热情帮助读者开展阅读,热心助力全民阅读活动,为书香社会建设做贡献,这是出版业最能体现公益精神之处。公益精神在发行推广中倘能落到实处,出版业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发行推广坚守公益精神同理,融合出版的公益精神亦不可小觑。进入新时代,国家对融合出版多方推动,出版业数字发展初见成效,可也有一些同行瞻前顾后,抑或满腹狐疑,认为“不搞数字化是等死,搞数字化是找死”。然而,忽如其来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不到几个月,几乎把大半个出版业都推到了线上,网店购书、移动互联网阅读、开放存取、视频传播、抖音等不可思议地飞速发展,不少平日静如处子的文弱编辑摇身变为“带货主播”。比如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们就为该社图书做了800多场网络视频推送活动。这就是说,当媒体融合成为全社会一种普遍生存方式之后,出版业能否在融合出版上顺势而为,服务大众,也将成为出版业公益精神评价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出版业出版物公益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2017年出版物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