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上浆补纸”在纸质文献修补中的运用及推广

2021-04-06秦翠英

河北科技图苑 2021年1期

摘要:对纸质文献的修补,除了对缺损部分的“补缺”配全之外,还有对开裂部分的“溜口”连接和对老化部分的“托补”加固,只有及时对书页开裂部分“溜口”和老化部分“托补”才能有效为文献续命,保持信息完整。而“上浆补纸”可实现对纸质文献的批量“溜口”和“托补”,且既适用于古籍文献也适用于民国、现代文献,能有效提高修复效率。介绍了“上浆补纸”的制作方法、优点及在文献修补中的运用。

关键词:纸质文献修补;修补技术;上浆补纸

中图分类号:G255.1文献标识码:A

纸质文献是各个社会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载体,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带有各个阶段的时代特征,是国家宝贵的财富。但是,纸质文献在使用、保存和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受到各种自然及人为破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破损,而文献的破损意味着知识经验的缺失、信息完整性的欠缺、可持续利用性的降低。威廉(Sara R.Williams)指出:“任何一个提供定期开馆服务的图书馆,倘若想实现‘为用户提供文献可持续利用这一目标,都应将文献保护视作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保存文献资源的图书馆,应重视做好一切文献信息完整性的保护工作,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可持续利用的文献。

1纸质文献的主要破损类型及修补方法

纸质文献主要破损类型归结起来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性破损,即从书页外观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开裂和缺损。如书页磨损开裂、脆裂、人为撕裂、折断;书页因磨损、烬毁、虫蛀、鼠咬等造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缺损。另一种是化学性破损,即纸张内部成分的纤维素发生酸性水解、木质素发生光化学氧化等化学反应,致使其机械强度下降而呈现不同程度的老化,书页外观虽然完整但却表现为轻则变色变硬,重则脆化掉渣甚至粉碎,所以有的书页即便看起来完好但实际有可能酥脆一触即破。因此,对纸质文献的主要修补方法,除了对缺损部分的“补缺”配全之外,还有对开裂部分的“溜口”连接和对老化(注:本文所指的老化托补书页是指纸张机械强度损失≥80%的书页)部分的“托补”加固。如果不及时对开裂部分溜口和对老化部分托补,就会导致书页的缺损,文献信息的遗失,影响其使用价值,降低可利用性。因此,图书馆需要重视及时对书页的溜口连接和托补加固,以实现有效为文献续命,保持信息完整,为读者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2“上浆补纸”的制作方法及优点

无论是“补缺”“溜口”还是“托补”,传统手工修补书页粘贴补纸的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将浆糊刷在书页上再贴补纸;一种是将浆糊刷在补纸上再反贴书页。笔者有幸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参加全国西文古籍修复技术研修班时,学习了将浆糊刷在补纸上的另一种制作方法,即可以直接用来修复的干补纸。其具体操作是取一块薄玻璃膜,用小板刷在其上刷一层薄薄均匀的厚浆糊(浆糊的厚薄可根据纸张厚薄进行调整),再把补纸刷上去晾干后可随用随取,其制成品如图1所示。用时按需揭取,用毛笔或海绵蘸水将其微微润湿,把有浆糊的一面反贴到破损处,将其轻压按平粘牢即完成修补。为了便于叙述,笔者将这种上了浆糊的干补纸取名为“上浆补纸”。在修复工作实践中,对这种“上浆补纸”进行了修复试验,尝试用皮纸、竹纸、麻纸等各种类型的补纸均可用此法制作成“上浆补纸”。因这种补纸刷的是满浆,可有效避免将浆糊刷在书页上出现的漏浆或多浆现象,所以特别适用于书页开裂部分的“溜口”连接和对老化部分的“托补”加固,且修复效果良好、效率显著。

通过修复实践发现,这种“上浆补纸”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制作方法简单快速,可批量制作,因此能实现批量修复相同纸质文献的“溜口”连接和“托裱”加固。因采用浆糊制作,所以在保证修补文献安全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修复效率。(2)因采用“上浆补纸”修补时用水极少,只需将补纸微微润湿反贴书页破损处粘牢即可,所以修补出来的书页缩涨度极小,平整度极好,不会产生浆糊痕迹和水渍。因此,用于溜补遇水收缩快、易松胀、易出小褶、易出水渍、易掉色跑墨甚至遇水易化等修复过程中不能大量用水的纸质文献,也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如果从用水会对书页产生缩涨变化的角度来看,修补书页少用水也是对书页的一种保护。(3)易于从玻璃膜上揭取,揭下的补纸可清晰看到其上附有一层匀薄的浆糊而特别平直,所以托裱过程将其覆于书页上时可放平正了再润湿,因是干补纸,即便不慎放歪斜也能轻易调正。可有效避免直接在书页上刷浆糊易发生的移位、褶皱或将书页粘掉,补纸不慎放歪斜不易调正等问题。因此,采用“上浆补纸”可以较好的托补糟朽易掉、遇水易化,严重虫蛀呈碎片状,纤维层松散絮化等急需抢救性修复且修复难度大的古籍文献。(4)薄皮纸一般较薄、软、透,在其上刷浆糊易刷破或刷出褶皱,采用這种方法制作的薄皮纸,可以有效避免刷破、刷皱的情况。同时这种“上浆皮纸”因薄、软、透的特性,能有效增加纸张的强度、且增加的厚度极小、文字依然清晰可见,所以既适用于托裱严重老化无缺损的单面文字的古籍文献,也适用于托补双面文字的民国、现代文献。(5)其形制和用途类似于胶带、透明胶,易于保存携带,不需要修复场所、设备、工具和材料,取用简单易学,人人可随取随用。因此,可向馆员和民众推广使用修补日常普通用书。

3“上浆补纸”在纸质文献修补中的运用

3.1在古籍文献修补中的运用

古籍文献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献,是人类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流传至今,这些弥足珍贵的纸质文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出现书口开裂,部分出现老化糟朽霉烂、严重的虫蛀呈碎片状、纤维层松散絮化、遇水掉色跑墨洇化等严重破损状态。这些弥足珍贵的古籍文物,一旦损毁不能再生,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按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的原则,需要集中力量优先修复这些毁坏严重、濒临灭绝的古籍。然而这些破损糟朽严重的纸质文物,给修复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从“上浆补纸”的制作方法和优点可见,它不仅能批量修补开裂书页,还能较好修补以上破损严重的书页,其具体修补使用如下:

3.1.1用“上浆补纸”对开裂古籍文献进行“溜口”连接

古籍文献使用过程中,书口朝外,翻阅易使书口磨损开裂,溜口连接是古籍文献修复中最常见的修补方法。一般情况下,对开裂文献的“溜口”连接习惯在书页上刷浆糊,用薄皮纸溜补进行连接的方法。即先将准备好的皮纸根据需要撕成宽1厘米左右的纸条备用。接着将书页正面朝下,将裂口处按栏线或字迹笔画对齐,沿裂口两侧用毛笔均匀涂抹浓度合适的浆糊水,把备好的皮纸条贴在刷了浆糊的地方,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稍按抚使其粘紧即可,当然,“上浆补纸”也同样适用于修补此类文献。但是如果是遇水收缩快且易产生小褶、遇水易掉色跑墨、遇水易出水渍的纸质文献,依然采用此法修补则可能会带来破坏性。但此类文献采用“上浆补纸”溜口可以有效避免以上问题。其操作是,选用与破损古文献颜色相近的薄皮纸,制作成“上漿皮纸”待用。先将待补书页正面朝下,如果有褶皱则采用喷水雾将其润湿展平,反之可以直接干补。接着清理其上的污物后将裂口对齐,然后按需取制作好的“上浆皮纸”,将其微微润湿后反贴到书页破损处,用手轻压抚平粘牢即可,这样修补好的书页效果良好,平整不缩不皱,干净无浆糊痕迹和水渍。如果是整册或整部古籍都有书口开裂及四周参差不齐的小裂口,可用“上浆补纸”进行批量“溜口”,能有效提高修补效率。

3.1.2用“上浆补纸”托补糟朽易掉、遇水易化的书页

古籍文献在被水浸、受潮后会引起霉菌、细菌活跃,易发生霉变、霉腐,导致书页纤维破坏,纸张机械强度下降,严重的会致使书页糟朽粘连、霉烂易掉、遇水易化,会严重威胁古籍文献的生命和价值,需要对霉烂部分书页进行抢救性托补修复(注:只有当霉变面积≥60%才全托,反之就局部托)。因书糟朽遇水易化,所以不能采用在书页上刷浆糊托补的方法,如果采用直接在补纸上刷稀浆糊水后覆到书页上的方法,因补纸上有水分的缘故,若不慎将补纸放歪斜粘住书页后将难以调正。所以采用“上浆补纸”托裱这种破损文献能取得较好效果且效率显著。在修复此类破损书页前先拍好修复前照片,便于修复对照。托补前将选配好的补纸制作成“上浆补纸”待干,接着准备一张润湿的吸水纸展平放在修复桌上,然后将需要修复的书页正面向下展平在吸水纸上(润湿的吸水纸对书页有一定的润湿固定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对书页的粘连),清理书页背面的污物后,按文字笔画和栏线进行调正,用软毛刷轻压书页固定在吸水纸上,将制好的“上浆补纸”从玻璃膜上揭下来,把有浆糊的一面平正的覆在书页背面,将其微微润湿后,用软毛刷轻压刷平粘牢,在书页缺损处再补一层配好的补纸以保持整张书页厚度平衡。最后,将托裱补纸上书页缺损位置的浆糊清洗干净即完成修复。如果这种破损古文献有水渍则可在托裱后进行清洗晾干即可。

3.1.3用“上浆补纸”托补焦脆老化的书页

古籍文献纸张纤维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发生脱水而快速老化、纸质变脆、颜色发黄,有的古籍文献天头地脚触摸后就会开裂,有的一触摸就会掉碎片,严重影响文献的保存和使用,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终止或减缓古文献的老化,让其能够重新得以利用。否则,时间久了会加大损坏程度,也加大修复难度,甚至毁于一旦。焦脆的书页主要因为纸张纤维严重脱水引发的,所以,给焦脆书页进行水分补充是首要工作。在给焦脆的书页补水时,需要避免用出水珠的喷壶,水珠易将书页碎片粘连成小块,最好采用细雾状喷壶。通过补水,让其恢复纤维弹性、缓解焦性,使书页变柔软,然后根据书页具体老化情况进行托补。对于局部焦脆的只进行局部托补,如很多古籍文献因四周暴露在外而变得焦脆老化,但书页中间部分还好,这种情况可用颜色相近的薄皮纸制作成“上浆皮纸”对这类书页进行批量托补加固,因焦脆文献补完后不能采用锤平的方法,所以需要加衬纸的方式来保持整册书籍的平整。对于整张焦脆有缺损的书页,先将破损处用配好的补纸补好,再在书页背面托上一张“上浆皮纸”加固即可。

3.1.4用“上浆补纸”托补虫蛀严重呈碎片状的书页

虫蛀是纸质文献常见破损情况之一,尤其在南方地区高温湿热的气候条件下,书虫容易繁殖,遭受虫蛀的现象尤为普遍。遭受严重的虫蛀古籍会使书页呈碎片状,并残留虫屎、虫尸等污物。如果采用逐个补洞的方法,不仅费时且修复后难以锤平;一般采用纸浆补书机修补虫蛀书页能有效提高修补效率,且修补后的书页平整不用锤,特别是修补贯穿整册或整部书籍的蛀洞效果尤为显著。但对于虫蛀成碎片状的书页面积大于60%则需要采用托补的方法。托补时如果采用在书页上刷浆糊进行托补的方法,刷浆糊若不慎,书页极易发生移位、褶皱或被毛笔粘掉等情况将不易调正。因此,宜采用“上浆补纸”的方法来修复,其过程为:拍照、配补纸、用配好的补纸制作“上浆补纸”。从书中找一张相对完整的书页版框尺寸做参照,并按尺寸在吸水纸上做好版款标识,然后将吸水纸润湿刷贴在修复桌上,将待补书页版框按尺寸标识正面朝下放在其上,接着按照字迹笔画或对照参考相关资料定位出碎片的对应位置(找不到位置的则用纸包好并注明),直至完成整张书页的拼对,从高处喷水雾将残碎书页润湿展平固定在吸水纸上,清理书页上的残留污物,然后将“上浆补纸”放正平贴覆在书页上,通过喷水雾将其润湿后,用软毛刷将其轻压刷贴粘牢,如有缺损面积较大的地方,则再补一层补纸。

3.1.5用“上浆补纸”托补纸张纤维松散絮化的书页

纸张纤维松散絮化,主要是古籍文献中皮质纸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磨损造成的絮化。使用“上浆补纸”修复纤维层松散絮化的古籍书页时,首先将松散絮化的书页正面向下放在润湿的吸水纸上,喷水雾将其润湿舒展后,将松散纤维按字迹笔画或栏线对齐后,用软毛刷将其轻压固定在吸水纸上,取适量“上浆补纸”平正的放在书页絮化的位置,润湿后再用软毛刷轻压刷平粘牢即可。

3.2“上浆补纸”在民国、现代文献中的修补运用

每一个时代的文献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都有其自身的史料价值,从这一角度,民国、现代文献并不亚于古籍文献,其文献信息的完整性保护也应当受到重视。但因民国、现代文献一般为机制纸张易酸化,且双面文字的特性与古籍修复方法相比有较大差别,目前我国对民国文献开展修复的图书馆并不多。

对民国文献修复的技术,中山大学图书馆修复专家林明指出:“对民国文献较理想的加固法是用轻薄质匀、透明度较高的材料修补裂缝,甚至对书页进行全托处理较为理想。”笔者尝试了采用又薄又匀又透且韧性较好的皮纸,制作成“上浆皮纸”,来修补民国、现代文献,修补书页的效果不仅平整、干净无水渍,且文字依然清晰可辨识。因此,完全可以采用这种“上浆皮纸”修补民国与现代老化脆弱、断裂、缺损这样双面文字特性的文献。用“上浆补纸”修补民国、现代文献书页时,对于严重老化、断裂的书页,酸性严重的则先进行脱酸,然后则按需取适量制作好的“上浆补纸”微微润湿后反贴到破损处进行修补加固即可,对于缺损的书页则可根据需要用颜色厚薄相近的厚皮纸作为修复用纸,或者通过网络等方式查找缺损文字打印出来进行配补,再按缺损痕迹贴合在上浆皮纸有浆糊的一面即可。这样修复的民国、现代双面文字文献,既能达到保护目的,又不影响视读,能较好的延长此类文献的使用寿命,信息的完整性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4“上浆补纸”修补方法的推广建议

在目前修复人员短缺的状况下,单靠以工艺及个体为导向的传统修复措施显然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能培养馆员与民众参与普通文献的修补保护工作,让其通过采用一种统一的方法,修补纸质相同破损相似的日常阅读的普通文献。而这种“上浆补纸”制成品可保存可携带,不需要修复场所、设备、工具和材料就可以随时取用进行修复,方法简单人人可操作。因此,可以尝试采用一种薄、软、透的皮纸制作成“上浆皮纸”用其来连接普通文献的开裂,缺损处则先粘贴一层皮纸后,再在其上粘补一层与书页颜色厚薄相近的厚皮纸即可。这样用一种统一的方法来培养馆员与民众修补日常阅读的普通破损书籍,可以将其推广至图书流通阅览室,在图书流通过程中翻阅不当,造成的书籍撕裂破损,可直接由阅览室工作人员用上浆补纸及时修补以避免继续损坏、信息丢失。还可以将其推广至民众修补日常书籍的撕裂破损,可用此法取代民间以往用透明胶、不干胶和胶带等破坏书籍的错误修补方法。这样既可以实现全民参与书籍的修复与保护,也有助于提高国民正确的爱书护书意识,同时能对宣传古籍修复保护工作、弘扬中华传统技艺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5结语

当前,图书馆在面对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保护需求不尽相同的纸质文献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制定可行计划与合理分工的方式来保护不同类型的文献,如一方面集中专业修复工作人员优先修复破损严重、濒临灭绝的珍贵古籍和民国文献,另一方面注重培养馆员和读者参与修补日常的普通现代文献工作,以实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破损文献能够得到及时修补保护,最大限度保护纸质文献信息的完整及实现可持续利用。

作者简介:秦翠英(1983一),女,硕士,广西桂林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献保护。

(收稿日期:2020-09-02責任编辑:孙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