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我心仪的《年选》

2021-04-06余清平

金山 2021年2期
关键词:选本心仪编者

余清平

《年选》,顾名思义,就是对作者这一年所发表的作品进行挑选并辑录。关于作品入选《年选》(指微型小说、小小说,后同),虽然谈不上是写作者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每个写作者一年中的终极追求,因为作品被《年选》选人,能说明作品质量达到某种高度,更能获赠年选本——一本称得上是佳作荟萃的选本。为什么说《年选》是一本佳作荟萃的书?这是有其已知条件的:其一,《年选》的编者大都是写作名家或者文学研究名家、教授;其二,每一本《年选》收到的稿件几乎是车载斗量,而年选充其量也就三百左右页码,刊载的作品也就百十来篇。因此,相对各类杂志和报纸副刊而言,《年选》也就成为一年作品之中的精选。

对于微型小说作者而言,秋天是期待的时节,是值得翘首以待的季节,因为,一到秋天,各家出版社的编选都会发出年选征稿启事,将这一年中春、夏、秋的佳作收入年选本(冬天的作品都会漏掉),以飨读者;作为读者,是翘首以盼的时期,都会掂着微信、支付宝、银行卡里的银子,琢磨着想购几本心仪的年选本学习,若年选里有他或者她心仪的作家,掏银子的速度会更快。

我也不例外,喜欢读书,更喜欢购买各种《年选》。毕竟刊物太多,无法全面阅读,既然《年选》是作品中优中选优,是一年作品的精华部分,阅读《年选》就等于阅读了各类刊物刊载的精华作品,省力又不费事。不过,以前,我家里买的年选多数是中、短篇小说年选。后来接触了微型小说,便多数是买微型小说年选。我认为,年选里选载的作品于编选者眼里都是颇有质量的作品。一个负责任的编选者,一般都会优中选优,并且是多元化的优中选优。

因此,我以自己的心思揣摩:我作为读者,喜好买年选本,享受作品给予的阅读快乐;我作为作者,又多了一份企盼,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年选本选上。

追溯起来,《年选》一直是有市场的,因为,收录的作品老少咸宜,被选中的作品更是有不少进入各级学校的试卷,如此,吸引了大批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眼光。作品短小精悍,易读易懂,也占用不了多少阅读时间,这是优势,很适合这快阅读时代。微型小说不像中、短篇小说那样,阅读需要占用很多时间,这就使得其年选本比起中、短篇小说年选本,令读者多了许多选择。不过,中、短篇小说年选本一年之中一般就那么一两本,而微型小说《年选》一年却能有十几本。

那么,问题就来了——量多是不是好现象?量变质也变?量多质就出问题?老话说:物以稀为贵。那么,年选本泛滥了还能“贵”吗?这个贵,不是指年选本的价格,是指喜爱微型小说读者的多寡。

近来,听到一些作者、读者对年选本颇有微词。

听到这些人对《年选》的微词,我忽然想到广东的荔枝。荔枝是极其好吃的水果,富有营养。荔枝好吃不好吃、昂贵不昂贵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和宋代文豪苏轼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可得出结论。我记得1994年左右,广州的荔枝最便宜时是十六七元一斤,最贵时是近四十元一斤,而后来随着荔枝种植户的大量种植,一般的荔枝价格保持在十元四斤,品优的也只不过是五元十元一斤。是荔枝不好吃了吗?非也。是荔枝泛滥了,多收了。至今应该有人还记得曾被拍卖出50多万一颗的“天价荔枝”吧。这天价荔枝名为“挂绿”,树龄400多年,一棵树结了十多颗果实,2002年拍卖时,最贵的一颗达到55.5万元,其余的也不低于5万元。这“挂绿”为什么能够拍卖出如此高价?正是由于“挂绿”的稀有以及这种荔枝树存活对气候有非常苛刻的要求,除了广州能种植,其他地方,无法存活。

话再回到《年选》。现在,《年选》越出越多,往好里说,作者上稿机会多,选择面广,可是,我(仅代表笔者)发现买《年选》的人却越来越少。假日时,我去新华书店想买几本心仪的作品(我这人不喜欢在淘宝上买,一直认为书店的书能保证质量),扎堆看书的读者中,几乎没有读者手捧的是《年选》,悲哀否?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以前,我看到不少读者在翻阅购买《年选》。

其实,依我一孔之见,这不是《年选》量多了的问题,而是作品的质下降了的问题。《年选》的作品不仅仅是年选,而是要像秋天成熟的果实,更要像荔枝中的“挂绿”。若《年选》能如同荔枝中的“挂绿”品种一样,肯定会拉回读者的目光和阅读欲望。

还有一种现象,令不少作者“忿忿不平”,就是有的《年选》是订刊才能上稿。不过,说真的,我对此也不反对,因为,微型小说作者太多,而《年选》本就那么十多本,充其量也就千把篇,减去重复被选上的作品,再减去名家的作品,也就一两百篇是普通作者的,而微型小说作者全国算来何以万计?因此,挤独木桥的现象不足为怪。如此,订刊上稿是给了更多作者机会。这样也是一种解决作者上稿年选本的方法,满足一下那点小虚荣,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如此,《年选》市场的好坏主要的问题不是银子的问题。收订刊费也好,不收订刊费也罢,选编者都要将稿质提上去,这是選编者必须把好关的,总之,一言以蔽之,无论是什么形式选编的《年选》,对于选人的稿子若没有质量,没有代表性,哪还能叫《年选》吗?追求虚头巴脑的东西,只会适得其反。

希望《年选》,不能全部是珍品,起码都能是精品。

猜你喜欢

选本心仪编者
泉是故乡亲
我心仪的书房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中国京剧选本之“选”与比较研究(1880—1949)
编者语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概念辨疑与类型区分
高举
编者语
编者语
军事文告的第一个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