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课后习题确定“如何教”
2021-04-06陈锦嵘
陈锦嵘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或为正确解读文本指明了方向,或为突破重难点提供了思路,或为教学过程预设了方案。教师备课时认真研究课后习题,吃透编者的设计意图,对有效展开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
一、用课后习题“找方法”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部分课后习题中渗透着学法指导思想,教师发现习题的编排价值,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使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猜猜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同学交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说说你用这些方法还认识了哪些字。
加点的6个字是这篇课文必须识记的生字,但构字方法明显不同。“筝”“抓”“愿”是形声字;“鼠”是象形字;“哭”是会意字;“幸”是组合字,其上部是会意字,下部是象形字(这个字从构字法来讲比较复杂,教学时可简化处理)。“鼠”和“哭”两个字,教师可以结合字形演变进行教学。“鼠”甲骨文写作“”,与老鼠的形象很相似。“哭”甲骨文写作“”,像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在高声哭喊。这两个字,结合甲骨文字形及其字形演变过程,学生很容易记住其形与意,并能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个形声字是教学重点,可以这样组织教学:①认读观察,初步感知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②对比强化,巩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如:“筝”,形旁“竹”( ),表示风筝是用竹子做的,声旁“争”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抓”,形旁“手”(扌),表示这个字代表手的动作,声旁“爪”,指明了字的读音;“愿”,形旁“心”(心),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心”有关,声旁“原”指明了读音。③联想类推,内化形声字的识字规律。教师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指导学生推测“梅”“漂”“抬”“螃蟹”“蛐蛐”“蜈蚣”“蝙蝠”等字词的读音和意思。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华丽转身。
二、用课后习题“循思维”教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训练学生的思维,而部分课后习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抓手。
模仿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一年级上册的《四季》,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道练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四季之美,展示其独特性,意在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鸟、青蛙,试着和草芽、荷叶聊聊天,或者把自己当成秋季、冬季的一员,试着和谷穗、雪人交谈,然后问学生:“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各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仿写一段诗。几名学生通过接龙的方式写成了这样的小诗:“青蛙呱呱,他对荷叶说:‘我是夏天。枫叶摇摇,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他对小朋友说:‘我是冬天。”
借助想象也可以提升思维能力。二年级下册《枫树上的喜鹊》中,喜鹊阿姨对着小喜鹊叫“鹊,鹊,鹊”,作者想象她是在教孩子们学习“a,o,e”;对着初升的太阳叫“鹊,鹊鹊鹊”,作者想象她是在问孩子们,“看,那是什么”;而小喜鹊们叫“鹊,鹊鹊,鹊鹊鹊”,作者则想象它们是在告诉妈妈“那是太阳,太阳升起来了”。课后习题中,编者紧扣文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设计了一道练习题:
看到下面的情景,你会想到什么?试着写下来。
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 。”
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叫起来:“鹊,鹊,鹊……”
我知道,她是在说:“ 。”
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语境想象喜鹊对话所代表的意思。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文本内容为范例,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想象的大致规律。如:音符方面,想象的對话内容要与情境中主人公发出的声音基本一致;情境方面,想象的内容要与所看到、听到的情境保持一致,比如文中喜鹊看着太阳发出叫声,如果想象成“月亮升起来了”,就不合适;等等。然后,设计“我是小小解说家”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练习题提供的情境及字符展开想象。由于有了前一个环节的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如:围绕第一个情境,他们想象喜鹊弟弟说的是“饿,我饿,给我吃”“看,快看,一条虫子”等;围绕第二个情境,他们想象喜鹊阿姨说的是“来,孩子,开饭啰”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日常生活。”练习题提供的例子是《我是什么》中的句子:“1.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柔,有时候我却很暴躁。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唱歌。”第1题加点的词语是“有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周末,或课外活动时,或和伙伴们玩耍时,你有时候做什么,有时候又做什么呢?第2小题要求用“在”说句子,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平时,你在不同的地方做些什么呢?或者在家里,你在不同的房间里干些什么呢?这样一点拨,学生的思维就能顺利打开了。
三、用课后习题“搭支架”教
课后习题中有许多双线并行的阅读任务,教师以此为凭借搭建学习支架,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阅读任务。
如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的课后习题:“朗读课文,想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这道习题既是对文本内容与人文情感的探索,也是对“找出文本信息,根据文本信息做出判断”这个语文要素提出的具体训练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这道练习题搭建“朗读为线、想象画面、创设情境、体会心理”的教学支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读好“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并想象画面,感受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的孤单,把朗读与理解文本、体会情感融为一体。
然后,朗读第3自然段,“……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让学生在整齐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的节奏感,为朗读、理解第4自然段“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作铺垫,从中感受树和喜鹊各自发生的变化。
最后,个性化朗读第5~6自然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成喜鹊或大树进入场景,在晨曦中互相问好,在黄昏中互道晚安,在指名说、小组合作说中体会“叽叽喳喳”,感受“热热闹闹”,读出心中的“快快乐乐”。
如此教学,学生在朗读课文、想象画面中感受到了树和喜鹊由个体变群体、由孤单到快乐的过程,对“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会快乐”的文本主旨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进而获得了朗读体验和技能。
(作者单位: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津洋口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