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特征及实施策略
2021-04-06李怀源
李怀源
单元整体教学源于美国教育家莫里逊的“单元教学法”。我国充分吸收Holistic Learning(整体学习)、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PBL(项目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成果,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当前,单元整体教学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学习方式。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
单元是自为一体或自成系统的组合体。具体到学科教学中,就是教科书所呈现或者教者重新组织的教学单位。
整体是指由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内在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表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学的系统设计及实施的连续过程。
单元整体教学是系统设计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通常以单元为教学单位,以整体学习情境和整体学习任务为显性形式,以可视化作业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把教科书学习、整本书教学和学科实践活动整合为一体,在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特征
单元整体教学具有以下三个表层特征。
一是以单元为基本的教学单位。单元是最小的教学单位。例如,语文学科以单元来组织每篇课文,教师进行教学时就不再以单篇为单位。整个单元的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达成学科的知识、能力目标,而是以知识、能力为基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是以融合为基本的教学理念。单元的组织需要进行材料的选择,使教科书内容变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以“融合”为基本理念,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参照进行选择。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实现了“双线组元”,其单元教学内容就以“如何以语文要素来表现人文主题”为核心重新组织,把教科书中的课后习题、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学习内容重新进行筛选和组织,融合在一起。
三是以探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单元整体教学要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就要对学习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思考、有发现、能表现。如,数学学科“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学习。首先,教师可以把等长、不等长(两种情况)的三组毛线(线段的形象化呈现)分给不同的学生,要求学生先把每组中的一根毛线剪断,成为两段,再试着拼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学生在拼三角形的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拼成三角形。最后,学生在全班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概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整个过程就是在探究中完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能够达到“知道”“理解”和“做到”的统一,实现真正学会的目的。
“联结”和“转化”是单元整体教学的深层特征。
单元整体教学要把单元内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联结”,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语文学科的一个单元由不同的课文组成,课后习题应该成为“联结”的主要线索,横向看每篇课文后面的习题就会发现其中的联系。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有3篇课文,课后练习第1题分别为: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做批注,和同学交流;默读课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和同学交流;默读课文,在你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3道题的联结点是“批注”,教师应该围绕“批注”进行这样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式;再让学生在不理解和感触深的地方做批注,从而学会如何做批注;最后通过批注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转化”是把教材内容变为教学内容的过程,实现由教教材到教学生的转变。“转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教师要教的转化成学生可以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而不能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来完成。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二是把学生可学的转化成学生可以参与的。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可以探究和实践的活动为主,而不是以讨论、分析为主;要让学生经历“现象—规律—概念—原理”的思维抽象过程,使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三是把学生可以参与的转化成可见的学习成果。学生把学习所得通过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明确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调整教学设计,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其学习成果。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单元整体教学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以教科书学习、整本书教学、学科实践为学习内容,以具体的学习活动为实践载体,需要教师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整合设计。
1.聚焦教学目标
要想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就要把每项学习内容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发展的目标。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校生活,包括《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等课文,以及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习作內容“猜猜他是谁”。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就可以整合为:学生学习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描写同学,感受习作的乐趣。这样设计可以把两个语文要素融合在一起,其学习成果(从3篇课文中领悟有新鲜感的词句的用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使用)也是可检测的。基于此,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围绕学生“体会”和“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做设计。
2.整合学习内容
以语文学科为例,单元整体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以每学期为单位,制订单元主题与整本书教学对象、具体学科实践活动的对照表,筛选相应的学习材料。第二步,对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先完成信息的罗列,如课文题目、语文要素、课后习题等;再进行信息比对,明确课后习题的要求与口语交际、习作内容的联系。第三步,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分成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三种类型。最后一步,以不同的学习活动整合课文。
3.设计学习活动
整体学习情境、具体学习任务、可见学习成果是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要素。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心情。其中,整本书教学可以选择《一百条裙子》和《屋顶上的小孩》,并进行如下设计。
课始,教师出示问题情境:“同学们都读了《一百条裙子》和《屋顶上的小孩》,但是其他班的学生都没有读过,他们也希望了解书中人物的故事。挑选一本书中你觉得最应该向其他班的学生介绍的人物,给这个人物‘画像,讲讲这个人物的故事,重点要突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学习情境是调动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动机的学习场景,教师创设整体性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联结”和“转化”。
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学生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人物“画像”,并围绕“选择”“特点”“图示”“文字”“时长”等关键词,设计具体活动要求:选取一本书中的一个人物,梳理他有哪些特点,并从“心情时钟”“心电图”“表情包”等方式中选择至少两个图示方式,用“图+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教师依据经验将活动时间设定为15分钟。
可见的学习成果是学习成果的可视化表现。语文学科的可见学习成果通常可以归为三类:设计制作、应用写作、文学创作。在上述课例中,可見的学习成果“人物画像”属于设计制作类。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把每个同学的图都观察一遍,并标记不超过5个自己认为画得好的关系图,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鉴赏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对教与学的双方都提出了挑战。对教师而言,如何从教学科转向教学生、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转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构建方面,教师要从课文的“整体”走向学生的“整体”,即思考课文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而不是把课文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要从知道别人是怎么表达的走向自己应该如何表达。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要从教授、讲解课文内容转向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必须从熟悉的“分析、讲解”走向不熟悉的“学科实践”,从“听、说、读、写”的单项实践走向“梳理、探究”等综合实践。
学生从“听讲”走向在整体情境中完成任务的“实践”,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还会发生“两极分化”的情况。不过,根据实践经验来看,这个阶段往往很短暂,当学生适应了全员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以后,不同层面的学生都会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单元整体教学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高度契合,是撬动课堂转型、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方法。本期,我们从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与特征、设计与实施,以及阅读思维培养等方面展开,探讨单元整合式目标体系的建构、单元整合式教学结构的组织及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