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计议 化“难”为易
2021-04-06夏绮云
夏绮云
“从防疫举措看国家制度对英美社会治理的影响”课程设计
统编教材中“长课文”“难课文”所占比例较大,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难以驾驭,学生阅读有障碍,学习费时多、收效微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策略是从“长”计议、化“难”为易,即教师聚焦核心要素,科学解读,统筹布局,通过搭建学习支架、设计结构化的学习路径,以约驭博,以巧化难,培养学生主动灵活地借助阅读策略抓住长文精髓、攻破难文难点的能力。
一、以本为本,统筹布局
1.执本——着眼整体,明确目标
所谓“执本”,就是教学时要依据文本确定长文、难文的教学目标,在整体建构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落实语文要素。
由于长文、难文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价值点和训练资源,所以针对某一个具体文本时,教师要抓住关键语文要素,制订明确的目标。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所选的4篇课文篇幅长、教学点多,教师要重点关注“指导学生习得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这个目标,而不能面面俱到。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围绕“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搭建阶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象的丰富,逐步达成目标。
2.固本——以文定教,以点突破
所谓“固本”,就是教学时要深入研读教材,从繁复的教学内容中选取教学点,并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围绕“点”组织教学。
“点”的确定,要根据课文类型及所处的位置,聚焦教学内容,巧妙选择。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景阳冈》,可以将“点”定为“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主要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武松的言行举止感悟其英勇、坚毅的形象。
找到“切入点”后,教师还要结合文本表达特点,设置统率全文的核心问题,并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据点而散,辐射全篇。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学生在初读阶段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有时叫‘伯父,有时叫‘鲁迅先生?”教师顺势提炼出核心问题:“作者的回忆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的是‘伯父的形象?哪些让你感受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形象?”此后的教学,教师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了文本的内涵。
3.拓本——强调整体与联系,内外融通
这里的“拓本”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要宏观把握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整体观照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具体课文的知识点;二是教学时要紧紧依靠文本,但又不能拘泥于文本,而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地方进行拓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拓本,首先需要教师“瞻前顾后”,发现课文所处的位置与教材整体知识序列的关系,准确地定位“这一篇”的地位,进而确定具体的教学点。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例,教材编排由易到难、螺旋发展、要求明确,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的梯度发展。如:四年级上册要求“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下册要求“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上册要求“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五年级下册要求“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六年级上册要求“关注情节,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教学六年级上册的《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可以在准确把握语文要素梯度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拓本,还需要教师锚定语文要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文本的内容,又能走出教材,获得更广泛的知识与体验。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红楼春趣》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补充《红楼梦》的部分篇章,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理解人物的结局。
二、借助支架,搭建路径
学习内容、目标、切入点等确定之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路径。
1.研读“课后习题”“阅读提示”“小贴士”
“课后习题”“阅读提示”“小贴士”或指明了文本主要内容,或指明了编写意图和学习方法,借助它们能快速找到达成目标的路径。六年级上册《竹节人》的阅读提示安排了三项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些任务与课后习题相呼应,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有目的地阅读”的绝佳途径。
2.适时使用学习单
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学习单。
借助结构性思维导图,学生不仅对小说的写作特点有了深入认识,而且提高了阅读能力,提升了阅读效率。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还可以留出部分关键词让学生补充完善。
三、强化训练,形成能力
找到路径之后,教师还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进行训练,促使学生顺利达成目标。
1.加强圈点批注能力训练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明确提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并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做批注。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课前批注、课中批注等方法,灵活运用此策略。
(1)课前批注
批“关键节点”。批“关键节点”是指批故事的时间、场景、环境氛围的变化,以及重要的故事转折处等关键。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抓住“1927年4月28日”父親的受难日、“4月6日早晨”父亲被捕的日子等进行批注后,文章线索就一目了然了。
批“要素所在”。统编教科书的单元篇章页明确指出了语文要素,学生预习时要有意识地圈画相关信息,为长课文、难课文的学习奠基。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预习《金色的鱼钩》时,学生可以重点批注人物神态、言行的描写,有针对性地圈画出“嚼着”“嚼了”“皱着眉头咽”“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等一系列描写神态、动作的关键词,并通过品味感悟,初步感受人物尽职尽责、吃苦耐劳的形象。
批“疑点难点”。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选编了一组鲁迅先生的文章。小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一定的困难,对其中的部分情节、语言甚至无法理解。教師鼓励学生预习时批出疑难点,或小组合作解决,或师生集中讨论。这样既能指明学习方向,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2)课中批注
批“独特之处”。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的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聚焦经典文段、经典情节进行批注。如《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相关描述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堪称经典;《景阳冈》中武松打虎的段落,动作描写极其精彩。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原著特色和导读提示品味这些重要情节的重要词语,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
批“深刻之处”。有的长课文内容深刻,揭示出人生哲理,但深刻的哲理隐藏于简单的文字之中。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牛和鹅》中金奎叔说的话;《陀螺》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虽然小如微尘,对好胜的孩子来说,也足以陶醉许久了”等。教师指导学生批注关键句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意,能帮助学生体会情感,积累语言。
批“反复之处”。六年级上册选编了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而“好的故事”在文中反复出现,如“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反复出现之处,其实是鲁迅先生写实、写虚的转化处。学生细细品读,就能理解“好的故事”虽在作者的想象中,但给人希望与力量,终究会成为现实的“好的故事”。
2.用好“阅读策略”单元
统编教材独立设置“阅读策略”单元,即三年级的“预测”、四年级的“质疑”、五年级的“提高阅读速度”、六年级的“有目的地阅读”。笔者认为,“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地阅读”是学生快速读懂长课文、难课文的重点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多运用这两个阅读策略。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点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操作策略。如:《搭石》要求“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将相和》要求“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则要求带着问题读,加快阅读的速度。教师如果指导学生一课一得,并勤加练习,学生的阅读速度就会不同程度地得到提升。如果学生大面积提升了阅读速度,能熟练地“有目的地阅读”了,就找到了长课文、难课文学习的“金钥匙”。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
统编教材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字数超过千字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篇幅长,而且内容丰富、训练点多,我们将其称之为“长课文”。还有一类课文语言比较抽象、感情比较含蓄、寓意比较深刻,我们将其称之为“难课文”。本期专题,我们探讨“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