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熏陶”说成长
2021-04-06陈大伟李巧
陈大伟 李巧
在教师工作的实践中,专业成长不仅需要“切磋琢磨”的“治玉”的修炼,而且需要“涵育熏陶”的“养玉”的修养。
人们常说“人养玉,玉养人”。人如何养玉?一方面,玉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其中含有一定的吸附水,如果不被人佩戴,玉饰就会失去吸附水而出现裂纹;另一方面,人在长期佩戴玉的过程中,玉与人体的皮肤、衣物等发生摩擦,表面会越来越光洁。所谓“玉养人”,就笔者看来,首先玉能养人的心性。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身上佩戴着琳琅满目的玉饰品,这时他(她)会如何行动,是“风风火火”,还是温文尔雅、温润敦厚?答案不言而喻。其次,玉可以养人的身体。玉饰摩擦皮肤会刺激人的皮肤和经络,改善人体微循环。
笔者讲述“人养玉,玉养人”的关系,目的是通过玉和人的相互滋养关系,说明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学校环境形成一种“人养玉,玉养人”的“涵育熏陶”的滋养关系。关于“养”,朱熹在《孟子集注》里有这样的注解:“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所谓“养”,所谓“涵育熏陶”,就是当人置身于某一种环境时,一方面受环境的浸润、培养和熏陶,另一方面主动地丰富、改善环境,最后逐渐和环境协调一致,彼此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一、努力和工作环境“涵育熏陶”
要选择有利于成长的工作环境。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之所以“三迁”,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人生活在环境中,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基于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要尽可能选择有利于自己专业成长的工作、生活环境,把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以及学校关心年轻人成长,看成是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福利。
从这个角度讲,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固然要考虑收入的因素,也要看这个单位有没有一种发展氛围、会不会给你提供发展机会、能不能对你的成长和进步有帮助?这个单位可能会让你这块“玉”干裂,还是会滋养你、丰富你?这个单位是不是会给你“压担子”,让你在接受“摩擦”后越来越明亮,让你的人生不断升值和增值?如果你有选择的可能,应把这些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和标准。
要研究和适应环境。来到一所学校,首先要接纳学校并研究学校,如研究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要求、文化传统等,在研究中形成认同,在认同中实现从学生到教师、从外来教师到本校教师的转变,进而融入学校,赢得学校的认同。
在融入过程中,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原有经历和经验,需要认识和接纳新环境的合理要求。笔者在中学工作时,学校有一位教学能力很突出的教师,上课经常过度地惩罚学生,学生和家长对此都有很大的意见。笔者和这位老师交流,他说:“我小时候特别调皮,能改邪归正走到今天,离不开一位老师对我的严厉惩罚,所以我始终认为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必须重重地惩罚,学生才能记住教训并加以改进。”这位老师忘了今天的教育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是在用过去的经验做今天的教育。比如:过去信奉师道尊严,现在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彼此尊重;过去家里有兄弟姐妹,现在的学生是第N代独生子女;过去的家长维权意识不强,现在的家长具备较强的权利意识。在新的环境仍旧翻“老黄历”,就难免碰壁。
积极参与学校环境的改善和改变。学校的文化环境、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等未必都合理,我们需要从环境中汲取有益、有价值的养分,同时又要积极主动地反哺学校、反哺环境,使不尽合理的工作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
有一位老师向笔者抱怨:“学校没有明确的制度,教师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因此,教师总是带着愠怒走进校园。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怎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从四个方面与这位老师进行了交流。
第一,你是不是也带着愠怒进校园?如果我们自己也愠怒,我们就不要只去批评他人愠怒,而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入手。
第二,如果我们愠怒,我们向谁表现我们的愠怒?我想,对于学校领导班子,我们应该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愠怒,申诉自己的权利和意愿,参与建设合理而公平的学校制度。挪威戏曲家易卜生说:“每个人都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端他也有一份。”对学校中的种种不合理,我们都承担着改造和建设的责任。面对学生,我们是不能带着愠怒情绪的:学生没有招惹你,他们不该承受你的愠怒;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情绪体验,你的愠怒有可能让其失掉好心情,甚至让其成为你愠怒情绪的牺牲品。
第三,想一想,愠怒的情绪能改变什么呢?我们可能抱怨没有得到好的生活,但抱怨本身不能让我们得到好的生活,很多时候反而破坏了我们的好生活。一味地愠怒没有积极作用,它會让自己心情不爽,让学生跟着倒霉,让同事畏而远之。美国散文家梭罗说:“我们应该多多授人以我们的勇气而非我们的绝望,授人以我们的健康舒坦而非我们的愁容病态,当心别去传染疾病。”从这种意义上讲,还是不愠怒的好。
第四,对于降低愠怒,我们能不能转换一个视角: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不要只把自己的功劳看得太大;能不能学会看到他人的工作,知道他人的贡献,能不能体谅制度建设的不容易;等等。我想,我们需要被他人理解,也需要理解他人。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还需要培养这样的能力。
二、从朋友交往活动中“涵育熏陶”
选择和交往向上的朋友。有一种说法是,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工作和生活中,如果缺乏朋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导致视野狭窄、见识短浅。因此,要加强自身修养,需要寻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砥砺,共同成长。《学记》又说:“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交往什么样的朋友呢?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交益友,不要交损友。美国的雷夫·艾斯奎斯建议:“不要与讨厌教学的人为友。他们就像学校里的病毒,要尽量回避。”可以这样说,如果你不足够强大,不能对“讨厌教学的人”形成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你就不要和他们为友,以免被他们“带到沟里去”。另外,自己一定不要成为讨厌教学的人,因为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学校环境中,你讨厌教学,别人会对你厌而远之,你就可能交不到朋友,成为孤独失意的人。
和朋友交往时要多交流有益成长的事。平日和朋友在一起,要多围绕品性的提高、学业的精进、工作的得失进行交流和讨论。《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的告诫:“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大家在一起,尽说一些无聊的、让人丧气的话,彼此之间耍小聪明,甚至只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不仅无助于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成长,而且还可能消磨自己的上进心。“义者,宜也。”基于成长进步的目的,朋友交往中,一种最应该、最适宜的话题就是彼此的努力和进步,这样能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做一些育同事的工作。教师的工作是“育人”。“人”在哪里?我们需要培育“谁”?我们认为:首先要“育自己”——爱自己,栽培自己,把自己栽培成才了,育学生才有基础,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次是“育学生”,教师需要更有成效地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帮助他们体验到生命的尊严、价值和意义。在育自己、育学生方面有心得、有经验后,“育人”的新使命是“育同事”。“育同事”就是与同事共建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在培育中共育。
我们相信:在一个长期共处并充满合作的同事关系中,他人的发展终将促进自己的发展,自己也将从他人的发展中受益。这样,促进他人发展也就在促进自身发展。助人者自助,助人者得助;滋养获得滋养,润泽获得润泽。
(李巧,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姜楚华
陈大伟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观课议课等有比较独到的研究,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主持建设的“教师职业道德”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首倡并致力于推进观课议课和理想课堂建设,在《人民教育》刊发的“观课议课”系列文章(共33件)被列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出版《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等24部著作;多篇论文在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多次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和成都市社会科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