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课后习题有效拓展探究
2021-04-06李芬
李芬
摘 要: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掌握基础数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并重视对课后习题的有效拓展,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后习题;知识构建;课型模式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后习题作为课堂构建的一部分,发挥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例题的教学,忽视对教材中课后习题的研究。同时,将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当成作业,就题论题,缺少对习题的挖掘以及对其他数学教学活动的整合,导致学生在习题的使用上随意性较大,习题功能弱化。因此,教师作为课程的构建者,应有效开发习题中蕴藏的教学资源,发挥习题的功能,进而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一、理解题意,丰富习题内涵
练习活动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习题便是认知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习题往往以单一训练为目的而安排针对性练习内容,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往往看上去较为简单,但实际上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去挖掘、拓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简易方程——相遇问题”的有关模块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寻找到某一具体问题的等量关系,并灵活运用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挖掘课后教材中的习题内容。如:已知两地的距离,两列车同时相对开出,已知两列车的速度,求相遇时间。针对这一类型的问题,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把握已有信息,并根据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来分析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必要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于线段图的方式将两车的行驶起点与终点形象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思维,以此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逐层递进,深化概念理解
小学数学高学段的教材课后习题一般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同时,许多习题只需要学生填写最终结果,但这些习题包含着较为深刻的意义。分析小学生的思维能够看出,他们的思维活动正在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教师应把握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并将教材中抽象的数学习题以联想、变通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建立过程。
以“比”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完成基础问题的思考。如: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化简各比。在完成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后,教师再利用教材课后习题,加深学生对比意义的理解。这样便能够将比的意义深入到生活中,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比的运用价值。通过这些逐层递进的问题,能够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識的构建。
三、沟通对比,促进知识构建
教材习题是逐条独立呈现出来的,但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使用习题时,教师应尽量考虑习题的系统性,通过沟通、对比,使其更加具有结构性。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还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而使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模块中,为了强化学生对正方体表面积公式以及体积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师可利用课后习题。如:一块棱长为30厘米的正方体冰块,分别求它的表面积与体积。这样既能够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具体应用能力,还能使学生有效区分表面积与体积公式,使学生系统化地构建知识体系。此外,通过联系、对比知识点,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新学生的数学认知体系。
四、系统练习,形成课型模式
小学数学课程不仅有新授课,还有习题课,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系统性练习。这样既能够形成习题课这一课型模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复习,并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技巧,发展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以“圆的面积”为例,在学生对圆的面积有了一定的学习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求阴影部分面积的理解,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习题课。其中,合理处理练习的时间与练习形式,可采用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的方式。如:集中练习,可以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习题来循序渐进地把握圆的面积公式以及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也可以拓展教材练习,引入一些变式练习题,让学生举一反三,有效求解同类型问题。这样更加符合学生学习水平以及学习需求,进而促进学习的生成以及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材中提供了丰富且具有内涵的练习。对此,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下解读编写意图,精心设计练习过程,放大习题资源的教学功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发展其数学思维,并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于志泉.关于小学数学课后练习布置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6(67):76-76.
[2]谢小燕.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高质量的习题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15):247-248.
(河南三门峡市东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