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人心上秋”

2021-04-06蒋蕊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时令秋声秋雨

蒋蕊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笔画的组合表示着特定的含义。即便是形声字的声符,也有一定的表义功能。“愁”字便是一例。

《说文》:“愁,忧也。从心,秋声。”即义符为心,声符为秋。从义符可知,“愁”是一种心情,一种心境;“秋”“愁”古音同属幽部,这也的确说明“秋”为声符的表音作用。但是,“秋”的表义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广雅·释诂四》:“秋,愁也。”可见“秋”本有“悲愁”之意。

首先值得思考的是,“秋”为什么会有“悲愁”之意呢?一年中秋是第三季,从自然界的运转来说,这是一个草木凋零、气象萧瑟的季节,容易使人产生愁绪,我们的祖先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尔雅·释天》:“秋为白藏”,以秋喻苍凉、衰老;《春秋繁露·五行对》:“金为秋”,以秋象征兵象之肃杀;古人音律观念以商、夷象征秋,“商声主西方(秋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此外,秋于时为“阴”,“刑官也”,故古人行刑多在秋天。可见,“秋”在古人心目中确实具有悲凉凄惨的意义,以“秋”表“悲愁”是有其文化淵源的。

“秋”有“愁”义,在文学中更为典型。《诗经·秦风·蒹葭》为抒情诗之滥觞,“伊人”在水一方,溯游溯洄却不可得,于是怅然若失。诗中反复吟唱“蒹葭”“白露”,交代了时令为秋,秋景与愁情水乳交融,从而创造了忧而美的境界。从此,文人写愁情便总是与“秋”相关。无论是身世飘零之愁抑或是家国残破之悲,总是以秋风、秋雨、秋树、秋叶、秋虫、秋草、秋光、秋声、秋色、秋容等等为发端,描摹秋人之秋心。此时的“秋”已经不再是一种时令,而是一种情绪状态的标志,“因秋而倍生愁,生愁而愈悲秋”。当然,以“秋”“心”构形的“愁”字的出现,更触发了人们将“秋”与“愁”相联系,宋吴文英《唐多令》词中有一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便是明证。总而言之,“秋”既是“愁”的发端,更是“愁”的载体。

以秋为愁这一中国文人的传统心态,正是他们对生命珍惜的反映。人们从自然之秋的物老、过盛而亡中感悟到了许多生命之秋的本质,所以他们才会发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喟叹,才会拥有深刻揭示生命真谛的愁情。

“秋”既然可表“愁”,那么人们又为什么要造出一个“愁”字呢?这同语言文字交际职能的制约有关:“秋”的本义自然是指四时之一,由此时令特征又引申出“悲愁”之义,同一个字,既要表“秋”,又要表“愁”,则容易两相混淆,而有碍信息传递的明确无误,所以需要另造新字而分担一义。于是乎,人们便在“秋”上加注义符“心”,去专表“秋”的引申义——“愁”。

(摘自《咬文嚼字》199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时令秋声秋雨
时令湖——艾尔湖
用时令美味开启清凉一夏
秋雨
赞大棚栽培技术
秋雨
秋声
秋雨
夏日么么茶
冷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