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1-04-06陈娟
陈娟
《牛郎织女》是我国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讲述了牛郎织女相爱但却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悲剧爱情故事。这篇课文内容很多,篇幅很长,共有两千二百多字。但因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易懂,想象奇幻和内容神奇,所以入编部编版“五上”语文教材。
备课时,我在思考:这个故事学生大多已经从课外书或者电视上看过,甚至已耳熟能详,早就了解和明白故事内容了。那么,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做呢?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地了解故事内容和指导朗读等环节。所以,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他们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人生观。
课堂上,在轻声的朗读中,在和学生的交流讨论中,我们轻松地结束了对整个故事内容的学习。学生通过课文,再次认识了善良、诚实、勤劳和敢于通过斗争来追求幸福生活的牛郎和织女,也明白了古代劳动人民就是通过这么一个个浅显易见、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来表达当时他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教学过程中,上半节课,我很满意:学生充分阅读了文本,了解了人物关系,还根据问题,在回答的时候,能通过文中句子细谈个人体会,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让我觉得,学生不仅能走进文本,还能走出文本,他们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阐述个人看法,畅所欲言。尤其是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感受并乐于交流。这是我班学生一个最喜人的进步啊!其实,我一直在追求这样的课堂,今天这半节课上,我看到了希望,感到很欣慰。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通过拓展练习,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眼,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上两段是教参上的描写。在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后,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故事中的人物。我如此实施了,可没有想到的是,意外来了!
我的预设是:回答“牛郎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时,学生应该回答:“我从……看出他是个勤劳善良的人”。
在实施上面内容时,我却发现五年2班的孩子,在本节课上何止是乐学,更是敢于表达!现实让我不知所措!
课文第十二自然段中,老牛说的话“明天黄昏的时候……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跟你要衣裳的那位仙女就是你的妻子”及后面牛郎与织女结为夫妻过程的叙述,让女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两个字:“无耻!”而男生们则是义愤填膺地喊“太不文明了”!刚才还风平浪静的课堂,一下子炸开了锅!我实在没想到,我可爱的学生抓住这两个地方,对牛郎進行了义正言辞的声讨和批判!
整节课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从从容容开头,匆匆忙忙收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自我反思是:教学设计存在欠缺、“备学生”环节做得不够,这属于我课前对学生“备”的不足造成的。在理清人物关系问题的设计中,我以为学生会抓住课文内容简要分析,没想到学生太想表达了,而我又没有及时想好对策对学生进行引导。因此,我只好草草收场。
这节让我备感“意外”的课,使我明白了:备课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虽然平时教研时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实践的时候,我却往往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感觉。
怎样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呢?这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用学生的思维考虑问题。有的教师可能会想,他们(学生)懂什么?我怎么会不知道他们脑袋里想什么?说实在的,教师有时还真是不知道。平时学生喜欢听谁的歌?课余喜欢什么活动?目前他们之中流行什么游戏?其实知道也很简单,就是交流。下了课不要急着走,停留几分钟和学生聊几句,你会有所得的。
教师在备课前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了解学生的独特感受,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心理。只有这样,备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上课时才有针对性。如果再上这节课,遇到这样的“意外”,我会这样处理:创设“辩一辩”的口语交际氛围,引导学生辩论牛郎抱起织女衣服的做法对吗?织女当时有更好的选择吗?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激烈的辩论中使人物特点更加凸显,处事方法逐渐明朗,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的人生走向敲响一记警钟,让自由向上、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也扎根在学生心中。
通过这节课,我愈发地感觉到,文本的使用是一门艺术,课堂的驾驭更是一种智慧;浅显的文章经过深入的挖掘,同样可以找到很多的生发点。而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老师和学生都会有所得,都会实现自己“生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