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在物理教学中的解决策略
2021-04-06朱日辉
朱日辉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革新,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也越来越繁重,各类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成长。要想有效解决学生这类心理问题,除采取适当的心理疏导方式,教师还应采用合理的物理教学手段。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当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这类问题给出了相应的物理教学策略,以期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物理教学
基于年龄特征,中学生往往会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情绪方面及情感方面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对于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极为不利。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采取融合物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物理实验对学生健康发展进行引导等方式来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大部分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及面对困难不断尝试的决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不管教师态度如何,他们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感。由于缺乏不断尝试的决心,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会选择通过扰乱课堂秩序来展现出自身在班级中的存在感,这也是学生认知自尊和情感自尊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的表现。同时,大部分中学生学业较为繁重,很容易产生相应的心理压力,部分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记忆力水平也有所下降,情况严重时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
如果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方式不当,面对的人际交往群体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初中生就会树立错误的生活观与价值观,进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如过于内向、畏惧交际、自卑、懦弱、嫉妒等,情况严重时甚至会滋生轻生的念头。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关资料显示,大约有超过一半的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维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因为这类学生日常表现比较符合教师的基本要求;而约有40%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处于一般的状态,这类学生在班级内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阶段,抱着“能学多少是多少”这一态度进行学习;剩下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好,这类学生也就是常人眼中的问题学生。教师由于日常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无暇顾及所有学生,很容易忽视这类“问题学生”,使得他们认为教师并不理解与信任自己。长此以往,这类学生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落差,进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而绝大部分中学生和父母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但有极少一部分中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较差,甚至产生了破裂与仇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父母并未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教育显得简单且粗暴,从而使中学生在青春期产生了逆反心理。同时,部分父母并未和孩子进行足够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孩子自身的心理诉求得不到反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和同学之间很容易因为价值观及生活观的不同而日趋疏远,这样一来,被疏远的中学生就会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问题。
(三)情绪与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身情绪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到各类刺激而变得情绪失控,或者产生过度紧张、焦虑及担心、暴躁、易怒等情绪,这些都是中学生常见的情绪方面的心理问题。而中学生正处于一个青春萌动阶段,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但家庭与学校明令禁止中学生早恋,使得中学生的好奇心无法得到满足。由此,部分学生便产生抗拒心理[1]。
二、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物理教学策略
(一)將物理教学内容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认识思维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偏差,故而要想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应让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同于其他学科,物理学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理性、客观的思维态度,通过相对缜密的逻辑思维来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处理[2]。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将相关的物理历史讲解给中学生,能够让中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质。其中各种各样的科学家为了对自然奥秘进行探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科学家所经历的人生充分彰显了相应的科学精神。教师可以将物理教学内容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物理发展历史中能够影响中学生思维态度的事件。这不但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所具备的高度敬业精神、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及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唤醒中学生努力进取、拼搏奋斗的意识,学生原有的心理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
(二)结合物理实验来对学生健康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一个关键环节[3]。通过物理实验,中学生不但能深刻理解物理知识,还能够掌握相关技能。针对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可结合物理实验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在开展初中物理中的“探究动能大小影响因素”这一实验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告诉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本次实验的基本目的,即探究影响动能的关键因素,并简要叙述实验基本原理,让学生将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学生可能会猜想是物体质量或物体运动速度等,此时,教师不要直接将正确答案告诉他们,而应引导这类学生观看其余学生的实验操作,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但不能够强迫他们参与进来。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机协调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实验小组的划分,让每个小组分别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如物体质量、运动速度等进行相应的实验,最后在全班范围内汇总实验结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认识到物理实验仅靠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操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够更有效率地获得更为精准的实验结果。
总而言之,物理实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水平,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解决中学生情绪方面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合作实验,中学生也能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化解性格孤僻这类心理问题[4]。
(三)拓展学生物理逻辑思维,提升其对事物的感知
在学习相关物理知识时,物理逻辑思维是贯穿于全过程的一条关键脉络,能够影响学生的思维走向。因此,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物理逻辑思维进行拓展,来提升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5]。
例如,在对初中物理“欧姆定律”这一章节进行教学时,因為教材中已经给出了U=IR这一基本公式,教师如若直接对学生讲授其中的道理,那么很容易使学生一知半解,无法明确其中的来由。长此以往,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相关厌学情绪等心理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教师应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着运用物理逻辑思维来对这类定律进行推导。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推导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一个缜密的思维,每一个环节要紧密联系,如若产生了一定的程度的遗漏,就会全盘皆输。在这个过程之中,中学生能够明白要想获得最为精准的结果,就必须一步一步地踏实前进。这样一来,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就能够得以纠正,他们也会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习惯,同时对事物的感知力也会有所增强,心理健康水平也能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学生心理问题是抑制其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但能够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能够为其后续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6]。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方式,让物理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以此来有效解决中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徐吉泽.高中物理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方法[J].新课程研究,2020(06):133-134.
陈修平,闫睿.大学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探讨[J].湖北农机化,2020(02):136.
蓝红.将心理干预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理科园地,2019,15(06):23-24+26.
刘恣利. 浅析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在物理教学中的解决策略[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童海燕.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问题浅议[J].考试周刊,2013(82):142-143.
钱丹丹.中学物理教学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