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带头人
2021-04-06文|祁雯
文| 祁 雯
“在市里按时按点上下班多好,咋想起回村里当书记啦?”金河镇根堡村的很多村民想不通,在市公交公司有体面工作的巴什拉,为什么会跑回村里当起村干部。皮肤晒得黝黑的巴什拉却憨厚地笑笑:“就想带领村民建设自己的家乡,个人过得好不如村民们都过得好。”
像巴什拉这样的干部,在赛罕区并不少见。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赛罕区结合村“两委”换届,多措并举加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优化结构、提升能力、激发热情,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拓宽选任范围,选好能带富、善治理的“领头雁”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善作为的村“两委”干部队伍。赛罕区按照“双好双强”标准,注重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中,大力选拔对党忠诚、带富能力强、热心服务村民、善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
巴彦街道太平庄村曾经是一个软弱涣散后进村,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村里产业发展没有方向,青壮年都跑到城市打工,村容村貌与城镇化发展趋势相差甚远。乡村要发展,关键靠支部。赛罕区大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在村“两委”换届中严格人选标准,扩大选人视野,太平庄村新的“两委”班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借助党建引领机制创建行动契机,太平庄村党支部加入巴彦街道党建引领设施农业发展共同体,建立大棚680余个,种植“普罗旺斯西红柿”和“初恋樱桃番茄”等特色农产品,年内预计产值可达到3000万元,带动900余户农民实现增收,人均增收3000 —5000元。
目前,赛罕区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0.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升26.8%,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6.8%,一大批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带头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同时,赛罕区立足长远,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库,将364名乡土人才纳入后备干部库跟踪培养,筑起了农村带头人队伍的“蓄水池”。
提升能力素养,培养懂政策、善落实的“排头兵”
乡村振兴,并非易事。榆林镇潮岱村利用好政策,养殖稻田蟹,希望带领村民致富。“第一个养螃蟹的人不好当啊,第一年经验不足,稻田蟹养殖成功了,稻谷却因为天气突然转凉,产量不高。村民们对这一新鲜事物丧失了信心。”榆林镇党委副书记边宏印说。这可急坏了村干部,“不能让刚刚起步的产业就这么搁浅了!”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急忙帮着联系农技专家提供技术指导,联系销路销售收获的稻田蟹,认真分析研判种养殖环境,终于在第二年获得大丰收,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现在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助农政策,自治区也制定了配套措施,如何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发挥好村“两委”班子引领带动作用是关键。”赛罕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卜俊锁说道。然而,每个村资源禀赋不同,有的村带头人队伍思路不开阔,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
对此,赛罕区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常态化全覆盖培训机制,分层分类对村“两委”干部及后备干部开展全覆盖轮训,着力推动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今年举办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任职培训班12期,培训村“两委”干部768 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开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专题培训班6期,培训124人。
注重严管厚爱,打造素质高、作风好的“先锋队”
“这一届村干部工作状态怎么样?办事公不公道?……”
区委组织部督查干部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不定期到村民家中了解村干部队伍工作情况,扎实开展村(村转社区)“两委”换届“回头看”工作,全面了解村“两委”班子工作成效,通过与干部座谈、听群众评议,掌握党员群众对村“两委”班子工作能力、政治素质、工作作风、为民服务等方面的评价和满意度,并进行评星定级,帮助班子成员对照群众需求,列出问题清单,明确改进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一练兵”管理机制,村党组织书记分别向镇党委和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述职;年底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评议,镇党委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考评;村党组织书记每年参加区委组织部组织的乡村振兴“大练兵”。将“双述双评一练兵”结果作为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奖惩、使用、评先评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黄合少镇西讨速号村党支部书记卜俊峰在参加第一轮“大练兵”后感慨地说道:“以前觉得我带动村里发展产业收益不错,自身作用发挥得挺好,经过与其他村党组织书记的同台比武,才发现自己对乡村振兴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赛罕区在对村干部严管的同时,也注重加强政治激励和生活关爱,区财政每年拿出2400余万元对村“两委”干部进行奖励和补贴,全面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建立村“两委”干部定期体检、谈心谈话制度,在“两优一先”、党代表推选等方面向村干部予以倾斜,实施优秀村书记享受事业人员工资待遇政策,切实提高村干部各项待遇水平,着力发挥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