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快速通道起点与周边路网互通衔接方案探讨

2021-04-06黄正德居佳威盛彬

中国公路 2021年4期
关键词:快速通道国道互通

黄正德 居佳威 盛彬

(1.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60;2.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430061)

浙江省杭州市在“十三五”期间加快建设高效便捷的干线路网,初步形成“一环十纵四横”快速通道网。其中,235快速通道为“四横”快速通道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杭州2022年亚运会保畅项目。沿线依次串联绕城高速、杭州西站枢纽和国道320线快速路,交通地位十分重要。235快速通道起点互通位于科技大道与原国道235线交叉口。为使235快速通道起点与周边路网高效快速转换交通,本文首先在现状路网分析基础上明确方案设计思路,并对该互通节点交通主流向进行分析,多方案比选论证,最终选定实施方案。

一、235快速通道起点互通路网现状

235快速通道起点互通涉及的主要道路现状如下:

(一)原国道235线

原国道235线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时速为80km,是杭州市域西部的一条重要的出城干道。随着未来科技城、老余杭、火车西站新城的快速发展,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沟通频繁、车流量不断增加,道路现状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各区域之间车辆快速通达的要求。235快速通道作为余杭区西部重要的东西向快速通道,建设发展任务迫在眉睫。

(二)科技大道

科技大道作为杭州主城区连接西部青山湖科技城的东西向城市快速干道,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时速为80km。

(三)禹杭路

禹杭路为余杭区区域性次干路,连接S02和国道235线。按照双向四车道标准建设,设计行车时速为40km。

二、235快速通道起点互通功能定位分析

根据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并结合路网分析,起点互通的设置将加大余杭区域内部的联系,完善余杭区内部快速路网。根据相交道路等级和在路网中的重要性,该互通立交为变异Y型立交。立交设计在实现主要交通流量快速连续通过立交的同时,应保证次要交通流量方向的沟通功能,因此,按全互通式立交进行设计。

三、235快速通道起点互通衔接方案

(一)总体设计思路

根据路网规划及交通转向等因素,该互通节点各转向交通流量分配合理。在起点科技大道位置设置一处Y型互通,互通匝道布置紧凑、指标均匀;235快速通道高架(桥)主线接入原国道235线,以形成快、高一体的快速连续流,实现主要交通流的无缝对接和快速疏散;高架主线与科技大道、原国道235线及禹杭路均为半定向匝道,其中原国道235线为左出匝道,设计时速为60km,均为双向车道匝道;设计科技大道互通匝道,以减少235快速通道高架(桥)出口往青山湖科技城方向的交通延误,构建便捷的连接通道。

(二)互通衔接方案比选

本方案结合互通区地形条件、控制因素及工可交通流量预测结果提出两个路网衔接方案。

方案一:采用Y型枢纽互通,结合区域路网和本项目规划功能定位,主线设高架衔接至G235(S207)义桥方向,并分别设置半定向匝道衔接科技大道径山方向及余杭路老余杭方向。起点互通路网衔接方案一如图1所示。

图1.科技大道互通方案一平面图

方案二:采用Y型枢纽互通,主线设高架衔接至G235(S207)义桥方向,分别设置半定向匝道衔接科技大道径山方向及未来科技城方向,该方案可实现本项目与科技大道的全方向交通转换,如图2所示。

图2.科技大道互通方案二平面图

(三)方案综合比选

上述两种方案均能确保原国道235线及科技大道交通快捷地出入235快速通道起点互通节点,解决城市快速通道和普通国省道之间的交通衔接转换问题。方案一设置匝道连接禹杭路通往老余杭方向,交通流向与本项目的功能定位相符;方案二设置匝道连接S207通往未来科技城方向,从区域路网分析该方向基本无长途交通,仅有少量短途交通转换,故方案一匝道设置更合理。

互通匝道长度和桥梁规模对比如表1所示,尽管两方案均保证互通主线方向和主线长度一致,但方案二的匝道长度和桥梁规模均大于方案一。

表1.科技大道互通方案比较表

由数据可知,方案二的工程建设和投资费用显著高于方案一,由于方案二交通流向与项目总体功能定位不符,同时桥梁长度和投资规模较大,经综合比较、多方面论证,最终采用方案一进行235快速通道起点与周边路网互通衔接的设计。

(四)起点互通立交匝道方案设计

根据方案一,235快速通道起点互通将连接原国道235线、科技大道以及禹杭路,共设置5条立交匝道。其中,主线匝道服务于235快速通道高架(桥)主线和原国道235线的交通联系,两条双向匝道分别服务于235快速通道至科技大道与老余杭方向的交通。

由于E匝道为235快速通道主线的一部分,故E匝道采用主线技术标准,设计时速与235快速通道主线保持一致,即设计行车时速为80km,平面最小圆曲线半径为360m。结合区域路网、转向交通量预测结果,其余四条匝道设计行车时速均为60km,平面最小圆曲线半径为150m,按设计规范对圆曲线范围设置相应的加宽和超高。匝道最大纵坡为3.95%,最小纵坡为0.5%,最小坡长为150m,最小竖曲线长度为70m。平、纵线形均满足规范要求。

四、结语

城市快速通道起点互通可以方便不同方向的路网与快速通道的交通转换,充分发挥快速通道的大容量和快速高效的特性。本文通过对杭州市235快速通道起点与周边路网的衔接布局形式进行方案比选研究,并对其技术、经济、功能、占地、拆迁等进行综合比较后,得出各方面均较优的推荐方案。

猜你喜欢

快速通道国道互通
插电混动车跑318国道到底什么感觉 魏牌摩卡DHT-PHEV
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国道路面施工平整度的控制方法探讨
里德伯钠原子经绝热快速通道的布居数跃迁相干控制
编读互通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编读互通
高速公路X射线快速通道检测系统浅析
面向VDC组网的VXLAN控制面互通方案探讨
207国道黄集至伙牌段破损严重亟待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