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现代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

2021-04-06谭小平李会芳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文化

谭小平,师 琳,李会芳

(1. 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 中南大学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湖南 长沙 410083)

随着“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的实施,以及国家人力、物力的投入,高校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与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科研队伍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这些使得实验室管理呈现出开放性、综合性、多层次网络性等复杂特点,给实验室安全带来诸多新的挑战。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还跟不上时势变化的步伐,尤其在管理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深层次方面仍存在明显滞后的现象。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1-6],从安全意识、责任体系、宣传教育、运行机制等方面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了全方位的规定,明确提出高校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的指标要求,部署了科研教学实验室安全现场督查工作,要求高校每年年底上报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年度报告。通过专项检查、专家督查、自纠自查、整顿整改、复查等措施,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显然,这些成效主要依赖于国家法规制度的硬性规定和强制性要求,但如果师生不能从思想观念、安全意识、价值评判标准等实验室安全文化意识形态上转变过来,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本文从“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视域下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在分析目前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高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构建了一套符合高校特色和发展需求的实验室安全文化管理新体系,为科研育人提供安全保障,为实践育人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1 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实验室安全文化须以内力为驱动,以长效为目的

“安全文化”一词首次提出是在1986 年,当时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针对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而提到。INSAG 在1991 年报告中正式定义了“安全文化”概念[7],它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并指出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在安全生产实践中,通过“文之教化”的作用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全员的具体工作中,培育大家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在各领域内部营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达到持续改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形成共同的价值标准,不断提高人们自身的安全修养,及时主动地预防事故的发生。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从2016 年5月起要求全国教育系统每年开展“安全文化月”“安全生产万里行”以及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切实推动安全文化进校,提升全员师生安全技能和安全文化素养[4]。

1.2 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为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形成其安全文明建设的长效和常态化机制,高校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与环境的保障,更要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人文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法,以凸显其内涵与核心价值。高校应积极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形成一股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制约力量,共同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润物无声地实现安全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是高等教育的一项新职能,其中“安全文化”更是体现文化的社会效力[8]。而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正是这样一种从人文综合因素思考发展安全管理的新模式。有学者认为,“安全文化”不仅限于精神境界与素质修养范畴,还应包括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华中师范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李鸿飞处长认为[9],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应包含安全物质、安全制度、安全教育、安全精神文化等多层面;也有研究者从实验室规划设计、安防消防、实验室行为规范、危化品管理、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的操作、保管与调用等一系列物质环境或行为文化方面阐述其重要性[10]。综上所述,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角度来全盘考虑。

1.3 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国内外发展现状

日本、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模式。日本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提倡整理现场、整顿环境,后来发展了轰动一时的5S 安全管理法,即俗称“五常法”,在日本家喻户晓。日本政府和高校不仅不惜重金建设安全软硬件设施,而且下大功夫建设校园文化,积极培养全体师生安全意识,非常重视安全环保理念,形成了一种安全环保的良性循环。美国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11],以EHS(environment,health and safety)管理体系为依托,形成了完善的EHS 管理部门,为实验室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牛津大学[12]为代表的英国高校则特别重视各种安全检查与培训工作。这些都能为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近年来,随着政府及社会对安全工作关注度的提升,我国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北京大学从入校起就开始普及安全常识,倡导“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事故应对技能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特质”,编撰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大学实验室安全基础》,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13]。清华大学建立了实验室安全课程网上学习与考试系统;北京理工大学相关学科设置了实验室安全通识课32 个学时;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出版了相关实验室安全课程教材等。华中师范大学在长期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中,逐步构建起安全制度建设、安全文化建设、安全队伍建设、安全设施建设、组织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六位一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虽然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但离实质性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纵观各校的安全文化建设,重点仍在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安全技能的培训上,只将不到10%的精力用于安全意识的建立上。事实上,安全管理专家祁有红曾说过“安全意识强于安全知识,安全意愿优于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往往停留在思想上,而安全意愿则体现在主动履行职责的行为上。只有培养师生强烈的安全意愿,并将其转变为安全态度,安全教育才能形成深入人心的安全文化理念,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保证高校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作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致力于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校实验室主动借鉴国内外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力图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激发师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自发意识,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

在“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风向标的背景下,为切实提高现代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常态化机制,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三全育人”新视角,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构建一套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新体系(见图1)。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实现4 个融合和4 个保障,完成5 大板块建设,开展5项活动,从上层设计(包括规划和制度制定),到执行实施(具体活动和实践),再到管理反馈最后形成良性融洽的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的良好局面。根据这一新体系的架构,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2.1 加强顶层科学规划与设计,整体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建设

高层管理部门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进一步更新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切实担当起实验室安全责任主体的角色,统领全局。认真抓好组织领导落实层层责任,在全校,从上至下每一位师生员工都能树立责任意识;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强化学生的安全主体地位,培养其安全主体意识,确保硬软件安全到位。在建立安全网络框架后,须上下齐心、师生齐力共同夯实每一根根基、添好每一片砖瓦。在实验室安全设施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打通育人各个环节,把思想观念、安全价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建立安全教育平台,构建内容全面、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并常态化开展教育培训,努力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

图1 实验室安全文化新体系

2.2 努力创新安全文化培育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手段,将“4 个融合”完好地体现在“5 大板块”“5 项活动”之中,落实和弘扬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

(1)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安全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线下除了开发基础安全、保密安全、化学品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机电安全等系列实验室安全课程外,还需要将大部分精力转到责任意识的树立和安全意识的培养上。线上建设高校实验室安全网络课堂,以安全意识为主线,从危害识别、隐患治理、安全素质、安全行为等多方面制作相关“微课”“慕课”等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安全教育深度融合,便于师生课后随时学习。

(2)在开好安全课程的基础上,成立学校安全文化社团,发挥学生社团力量,定期在线上或线下举办各种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如安全经验分享、实验室安全文化走廊设计赛、安全墙报竞技以及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影视动漫、微电影制作比赛等。同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演练,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和领会。通过积极宣传、学习交流,达到安全知识、安全态度、安全价值观的交流与碰撞,使师生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这过程中,着重强调个人安全与团队安全融合。每个人不仅负责自己的安全,同时还要负责同事的安全,互相提醒,以团队的形式提高整个工作场所的安全水平,真正做到“三不伤害”。

(3)打造典型的安全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安全、全过程安全、全方位安全”的工作格局,进一步营造校园师生“懂安全、识安全,安全至上”的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就业竞争力等综合素质。

2.3 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实验室团队安全文化

根据杜邦布拉德利安全曲线发现,若完全出于本能意识(在自然本能阶段),其风险伤害是最大的;若有了组织监督、规章制度依赖(在监督阶段),其伤害会明显减少。在建有完善的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和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再进入自主管理阶段,伤害就更少了。该阶段实验人员有了良好的安全意识,能自觉通过安全培训了解并掌握安全知识、技能并形成安全责任,并把安全当成一种习惯,最终建立团队管理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在这种安全文化氛围中,每个人都把实验室安全当成自己的责任,“思想联通、人员联动、行动联手”,互帮互助、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享团队荣誉,个人完全融于团队中,以团队管理的方式为实验室安全提供保障,将风险伤害降到最低。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各自团队的安全文化。

2.4 积极探索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新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信息化优势,结合当下学生习惯于网络的特点,拓展安全文化教育新渠道。

(1)大力拓展学校大数据库建设,加强基础信息采集,全面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网站建设。网站主要模块包括通知公告、实验室信息查询、系统平台、安全环保教育、典型案例分析等。通过高校实验室安全BBS、微博、微信、网上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实验室安全网络宣传,并建立一个自由开放可监督的网络平台。

(2)建立并完善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其中包括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教材、课件、微课、慕课、考试题库、视频教学资源、安全与环保知识测试系统等,实现集中式课程教学与自主学习及在线测试相结合。另外,将广泛应用的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有害废弃物处理指引和各类应急预案等都纳入共享平台,以便师生查阅学习。

(3)利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制作安全信息二维码牌。学生可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扫码生成实验室安全页面,远程了解实验室状况,学习相关规章制度、设备操作规程,了解实验室注意事项、紧急预案等。

(4)打通各个平台,使之相互融合,便于各方管理和师生学习,同时也避免了反复采集数据,节省了人力物力。

3 结语

实验室安全文化管理新体系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安全至上、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下,经“4大融合”,使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融入校园文化,开展“5 大板块”和“5 项活动”,提高自身安全素养,在不断改进中得到认可,进一步完善团队安全文化,让这种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方式传播熏陶深入人心,并进行全方位辐射,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真正实现长效和常态化机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一场不能有半点懈怠的持久性工程,其工作任重而道远。为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高校应及时更新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加强顶层科学规划与设计,整体推进实验室安全文化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每一名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倡导校园安全文化,为自己、为大家提供安稳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为学校“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实验室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